第556章 朕可以给你的,就可以全部收回来(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底下对于许不忌的议论声依旧在持续着,并且开始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而真正掀开这场战争帷幕的,则是一道来自河南的奏疏。
    写这封奏疏的官员身份倒不算怎么太显赫,只是一名左参议,五品的官员,出身也很简单,翰林郎出身,还曾经当过江西大学的校长,典型的学院派官员。
    这位官员给朱允炆直接写了一封奏疏,其内容大致的意思,就是眼下东宫未立,没必要先定太子太师。
    可以暂缓几年,等到东宫议定之后,根据储君的情况择优录师,末了又言朱允炆正值春秋鼎盛的岁数,膝下皇子也个个优才,可以暂且搁置立储的想法,再考定几年,等除却文奎、文圻之外的几个皇子都长大成人并入仕锻炼之后,根据国情统筹考虑。
    乍一看,这只是一封和稀泥,拖字为主的奏疏,却彻底成为了一场官场大动荡的端始。
    朱允炆参加了一次大朝会,并在大朝会上将这道奏疏让双喜读了出来,末了问了一句。
    “可否?”
    作为事件的直接当事人,许不忌的回答当然是避嫌谦让。
    “臣德薄才微,何颜忝居三公之位,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几乎就在许不忌谦让的话音落下的下一刻,同为苏州府籍出身的吏部尚书就站了出来,开口表态。
    “太子太师乃固国本之重位,岂有姑妄言之的道理,何况陛下既然钦命恩封,那便是对许阁老执政之绩的最大肯定,臣以为许阁老担任太子太师是足可胜任的。”
    一时间,朝堂之上顿分两派,先是内阁之中,王雨森和邝奕和先后站出来认为许不忌加太子太师衔是适当的,没有任何德不配位的道理。
    朱允炆的目光投向了朱文奎。
    “内阁阁臣、各部尚书先后开言,文奎,你是礼部尚书,也发表一下意见吧。”
    赶鸭子上架实没法缄默下去的朱文奎只好站出来硬着头皮说道:“儿臣窃以为,许阁老做太子太师是恰当其位,完全可堪重任的。”
    大局已定!
    当朱文奎开口表态许不忌之后,这堂朝会便全无继续议论下去的必要了。
    朱允炆嗯了一声,淡然道:“河南这道奏疏,完全是不识大局的发言,罢黜回乡吧。”
    第一个因为这起事件被罢官的官员出现了!
    朝堂之上,那些早前公然反对过许不忌的京官便觉得浑身都紧张了起来,大有末日临头之感。
    他们竟然犯了最最严重的政治路线错误。
    俗称,站错了队。
    虽然朱允炆没有当朝来找这些官员的麻烦,但散朝离开之后,许不忌当头走出奉天殿回头观看的那一刻,这群朝官心中便彻底凉了。
    果不出他们所料,大朝会之后没过一月,内阁便开始以各种各样的明目,前后陆续降级、调动、罢免了在京近一百名官员。
    一场注定波及全国的政治风暴开始酝酿。
    “阁老,这新的官员该怎么擢选?”
    官场之上,一个萝卜一个坑,走一个旧的,自然会有新的顶上,永远不缺少后备梯队补上的官员。
    当吏部尚书找到许不忌府上征求意见的时候,后者便直接骂了回去。
    “怎么擢选你是吏部尚书,还需要来问我?
    是吏部和都察院没有条陈,还是你这个吏部尚书家里有什么亲戚故旧需要安排,谁有能力就换谁,谁能做好履新后的新职责就擢选谁,连录官的基本原则你都不知道还能腆着脸来问,我看你这个吏部尚书也别做了。”
    就这般,本是许不忌老乡的吏部尚书,就因为这么自作聪明的一问,第二天就被许不忌罢了官,成了官场笑话。
    但许不忌这番作态也让所有人明白,此番大动荡,并不是许不忌打算着手排除异己,而是因为政见的原因,一大批政治路线错误的旧官僚必须要裁撤,至于换上来的,只要是大明的官,许不忌并不在乎到底是哪党哪派。
    亦或者,许不忌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苟且保命,在朱允炆面前,做出一副刚正不阿,不偏不倚的姿态,来尽量不使自己在皇帝眼中落下一个擅权权臣的形象。
    不管真假,朝堂众臣还是对许不忌肃然起敬,唯独泉州的朱文圻。
    当得知南京方面的消息之后,朱文圻便彻底瘫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内。
    任凭朱文圻想破了头,都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自己的父皇如此的信赖许不忌这个人,甚至不惜摆出这么一堂大戏,目的竟然是为了替许不忌扫清其为官的所有反对者?
    先加许不忌太子太师衔,然后鼓捣地方各省官员发表政见,最后,将所有反对许不忌的全部汰换或直接罢黜。
    “父皇这简直是拱手将江山社稷送给许不忌!”
    朱文圻气的咬牙切齿,在办公室跳脚大骂许不忌。
    “奸臣当朝,祸乱圣听,该杀,该杀!”
    骂完了,朱文圻还是心中怒火难消,当下冲身旁那个打小便陪着自己的大伴说道:“备车,本宫要去南京面圣!”
    这是准备最后一搏了。
    入京一片坦途,包括进承天门的时候,朱文圻都没有感受到一丝一毫的阻碍,车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