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之南洋惊潮 第55节(1/4)
我其实最头痛直打盗洞,因为这样的盗洞最容易布置机关,比如在下方埋鱼线,或者绊石,从外面看是怎么都不会发现的,但凡要是跳下去,那一准跑不了,就算是我拿探杆去试,也不见得有效,因为布置机关的人可以将它埋在地下。
我在身上绑了绳子,一点点地摸了下去,我能做的就是确保下一步是安全的,我估算着这盗洞应该有四米多深,折算上面这个清朝棺材大概有两米深,朝下难道还有其他的发现不成?
我小心翼翼地朝下摸,头顶的光还能照下来,但很模糊,因为我的身体也在挡着一部分光,而人的眼睛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所以,当你越想看清楚,却发现越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看个七七八八。
这盗洞并不规整,上面还能是个圆形,也能容一个人下去,但却异常地拥挤,我的双肩没有一点点地空隙,我手里拿着一把普通的短铲一点点地朝下挪,这土石结构的地面松散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甚至我用脚蹬几下就能弄出一个下脚的地方。
很快到了底儿,我一脚踩在了盗洞的地面上,我看到一个高约一米五的开口,我蹲下身子朝里看,横打的盗洞很深,我用手轻轻触碰了横打盗洞的顶部,土石哗哗啦啦地朝下落,太危险了。
我不得不佩服蛐蛐,能打出这样的盗洞简直惊为天人,先说一个四米的垂直盗洞打下去,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单就考虑到多大的开口能让周围的土石不往下掉落,这就是一种本事。
第147章 宋墓
我记得小花儿教我的时候,曾经反复给我说过,如果发现土石结构的墓穴,在浅层一定要斜打盗洞,这样才不会导致塌方,一旦超过三米,那必须直打盗洞,否则一定会塌方,而且开口越小越好,不然周围的土石会不断地掉落,堆积在横打的盗洞口,你挖出来的宝贝儿取不出来,人也可能出不来。
还有重要的一点,一旦遇到足球一样大的石头,那就得重新打盗洞,因为要是挖出来,就是一个悬空的窝窝,随着土壤里的水分挥发,导致热胀冷缩,一阵风都能窝窝里的土石碎落。
小花儿还告诉我,如果竖直打盗洞,最好的就是黄土,也就是在堆土层的边缘,这样打下去,直接可以打到墓穴的顶部,从这点看,虽然还不知道下面是不是墓,但蛐蛐他们似乎有些门外汉了。小花儿说如果是土石结构的那就必须要使用大号旋风铲,用工兵铲不但慢,还控制不了方向。从盗洞的大小看和以往他们用旋风铲打出的盗洞大小做对比,明显地可以看出他们的旋风铲是可拆卸的,可以对接大小不同的旋风铲头。
我蹲在横向盗洞口,已经有不少的土石在从上面落下。在昨晚,旋风铲打出的盗洞,土质是湿的,他们一直打到湿土全无才横向打盗洞,到现在上层湿土水分已经全部蒸发,自然土石酥软,一碰就在盗洞底成了一堆。
我打着头灯朝里看,大约前方不到两米的距离是土石结构,再往前却突兀地变成了黄土结构,这就说明墓穴下面还有墓穴,这应该是一个意外的发现,可他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这个情况自古都有,先不说内地,比如河南,一亩地里可能有三四个墓穴,一亩地只有那么大,可能两个就沾满了,三四个就算把棺材全部挤在一起也摆不下,那就是叠墓,在十几米的地下有一个墓,在六七米上还有一个墓,算上浅土层还可以放一个墓。
当然,这是风水宝地,有的古人会直接将前任挖了丢掉,自己鸠占鹊巢,也有的是不知道,稀里糊涂正好将墓建再了别人家墓的顶上。
但在西境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西境别的没有,就是地方大,这遍布的草原,随便埋个人要找都得花不少时间,何况遇到叠墓的情况,我爷爷一辈子挖墓,才遇到过一回,难道这里是什么风水宝地?
我闭上眼开始琢磨了起来,首先我得想明白,蛐蛐是怎么发现下面有墓的,之前的一幕一幕在脑海里闪现,突然,我想起了之前下墓的时候发现的不同寻常的地方。
本来是土石结构的棺材里,突然出现了黄土地,就在棺材之下,当时是因为黄土不多,我以为那是下葬前被人故意放下去的,看来蛐蛐就是看到了这黄土,认为下面还有墓穴,手段当真是胜我一筹。
我一拍脑袋,我也应该看出来的,我还特意用手碾过,那土是被筛过的,而且没有与任何土石混合,如果是下葬前将黄土填埋在底下,再用土石盖上,那我挖开的时候应该是成块的,因为上面的土石重量在几百年的时间就会与黄土合二为一,但那黄土却没有与石头粘合,那就说明在很久之前便存在了。
蛐蛐也是发现了这个情况,马上便确定了下面有货,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胡乱挖了上面的墓穴,把所有的重点放在了下面的墓,他不惜竖打盗洞,从这点来看,当时他所带来的人全部都上了,包括他自己。
我甚至可以想象到他们是如何分工的,一人干到力竭,马上换人,车轮战下来,很快能打下四米深的盗洞,而且他还有一根很细很尖,密度很大的探针,一边挖一边探寻墓穴的所在,一直挖到了四米,确定了位置之后,马上横打盗洞。
我小心翼翼地朝着里爬,我尽量不让背触
我在身上绑了绳子,一点点地摸了下去,我能做的就是确保下一步是安全的,我估算着这盗洞应该有四米多深,折算上面这个清朝棺材大概有两米深,朝下难道还有其他的发现不成?
我小心翼翼地朝下摸,头顶的光还能照下来,但很模糊,因为我的身体也在挡着一部分光,而人的眼睛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所以,当你越想看清楚,却发现越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看个七七八八。
这盗洞并不规整,上面还能是个圆形,也能容一个人下去,但却异常地拥挤,我的双肩没有一点点地空隙,我手里拿着一把普通的短铲一点点地朝下挪,这土石结构的地面松散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甚至我用脚蹬几下就能弄出一个下脚的地方。
很快到了底儿,我一脚踩在了盗洞的地面上,我看到一个高约一米五的开口,我蹲下身子朝里看,横打的盗洞很深,我用手轻轻触碰了横打盗洞的顶部,土石哗哗啦啦地朝下落,太危险了。
我不得不佩服蛐蛐,能打出这样的盗洞简直惊为天人,先说一个四米的垂直盗洞打下去,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单就考虑到多大的开口能让周围的土石不往下掉落,这就是一种本事。
第147章 宋墓
我记得小花儿教我的时候,曾经反复给我说过,如果发现土石结构的墓穴,在浅层一定要斜打盗洞,这样才不会导致塌方,一旦超过三米,那必须直打盗洞,否则一定会塌方,而且开口越小越好,不然周围的土石会不断地掉落,堆积在横打的盗洞口,你挖出来的宝贝儿取不出来,人也可能出不来。
还有重要的一点,一旦遇到足球一样大的石头,那就得重新打盗洞,因为要是挖出来,就是一个悬空的窝窝,随着土壤里的水分挥发,导致热胀冷缩,一阵风都能窝窝里的土石碎落。
小花儿还告诉我,如果竖直打盗洞,最好的就是黄土,也就是在堆土层的边缘,这样打下去,直接可以打到墓穴的顶部,从这点看,虽然还不知道下面是不是墓,但蛐蛐他们似乎有些门外汉了。小花儿说如果是土石结构的那就必须要使用大号旋风铲,用工兵铲不但慢,还控制不了方向。从盗洞的大小看和以往他们用旋风铲打出的盗洞大小做对比,明显地可以看出他们的旋风铲是可拆卸的,可以对接大小不同的旋风铲头。
我蹲在横向盗洞口,已经有不少的土石在从上面落下。在昨晚,旋风铲打出的盗洞,土质是湿的,他们一直打到湿土全无才横向打盗洞,到现在上层湿土水分已经全部蒸发,自然土石酥软,一碰就在盗洞底成了一堆。
我打着头灯朝里看,大约前方不到两米的距离是土石结构,再往前却突兀地变成了黄土结构,这就说明墓穴下面还有墓穴,这应该是一个意外的发现,可他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这个情况自古都有,先不说内地,比如河南,一亩地里可能有三四个墓穴,一亩地只有那么大,可能两个就沾满了,三四个就算把棺材全部挤在一起也摆不下,那就是叠墓,在十几米的地下有一个墓,在六七米上还有一个墓,算上浅土层还可以放一个墓。
当然,这是风水宝地,有的古人会直接将前任挖了丢掉,自己鸠占鹊巢,也有的是不知道,稀里糊涂正好将墓建再了别人家墓的顶上。
但在西境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西境别的没有,就是地方大,这遍布的草原,随便埋个人要找都得花不少时间,何况遇到叠墓的情况,我爷爷一辈子挖墓,才遇到过一回,难道这里是什么风水宝地?
我闭上眼开始琢磨了起来,首先我得想明白,蛐蛐是怎么发现下面有墓的,之前的一幕一幕在脑海里闪现,突然,我想起了之前下墓的时候发现的不同寻常的地方。
本来是土石结构的棺材里,突然出现了黄土地,就在棺材之下,当时是因为黄土不多,我以为那是下葬前被人故意放下去的,看来蛐蛐就是看到了这黄土,认为下面还有墓穴,手段当真是胜我一筹。
我一拍脑袋,我也应该看出来的,我还特意用手碾过,那土是被筛过的,而且没有与任何土石混合,如果是下葬前将黄土填埋在底下,再用土石盖上,那我挖开的时候应该是成块的,因为上面的土石重量在几百年的时间就会与黄土合二为一,但那黄土却没有与石头粘合,那就说明在很久之前便存在了。
蛐蛐也是发现了这个情况,马上便确定了下面有货,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胡乱挖了上面的墓穴,把所有的重点放在了下面的墓,他不惜竖打盗洞,从这点来看,当时他所带来的人全部都上了,包括他自己。
我甚至可以想象到他们是如何分工的,一人干到力竭,马上换人,车轮战下来,很快能打下四米深的盗洞,而且他还有一根很细很尖,密度很大的探针,一边挖一边探寻墓穴的所在,一直挖到了四米,确定了位置之后,马上横打盗洞。
我小心翼翼地朝着里爬,我尽量不让背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