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魏王遫六年【二合一】(1/3)
时间回溯十月初,当蒙仲暂留于邺城,与翟章、唐直等人吃酒时,田文就已经先行一步回到了大梁,且向魏王遫转达了赵国的态度,即赵国在“秦齐互帝”与“三晋联合”这两件事上的态度。
在秦齐互帝这件事上,赵国承诺站在魏国这边,这让魏王遫很是喜悦,是故才有随后魏王遫与韩国君主韩王咎前后入赵国朝见的事,但赵国对于“三晋联合”所提出的要求,却让魏王遫感到颇为为难。
不得不说,自魏惠王之后,魏国逐渐开始衰弱,再也没了此前横扫中原诸国的霸气与底气,再加上后来一次次地在与秦国的交锋中失利,以至于魏国也开始重新考虑三晋联合这个问题,只可惜因为赵主父的关系,赵国日渐强盛且逐渐赶超魏国,而魏国又不肯放下旧日霸主的面子屈居于赵国,以至于三晋联合这个提议在当时不过昙花一现。
但就魏王遫而言,他十分希望能重新缔结三晋彼此间的盟约,毕竟单单他魏韩两国抗击秦国,实在是非常吃力,然而这次赵国所提出的条件,却让魏王遫感到为难。
归还蒙仲?
暂且不说“归还”这个词是否用得准确,魏国怎么可能放弃蒙仲这等擅于带兵打仗的统帅?
一名良将抵得上十万精兵,这句俗话放在蒙仲身上可不仅仅只是比喻!
若没有蒙仲,魏国当年就无法打赢伊阙之战,当时魏国五万败军与暴鸢麾下的六七万军队,多半会被秦国的白起所击败,更别说秦国随后顺势攻打魏国的河东,毫不夸张地说,蒙仲的出现,让魏韩两国避免了极大的损失,这也是魏王遫尽管被宋王偃与惠盎软威胁,却仍旧得满脸笑容满足这两位的要求重赏蒙仲的原因,只因为这位年轻的骁将,确确实实可以作为抵御秦国、保卫魏国安全的柱石。
再加上蒙仲目前在二十岁,若不出意外的话足以为魏国抵御秦国三十年,魏王遫怎么可能将这等人才拱手让给赵国?
因此后来在朝见赵王何的时候,魏王遫绝口不提三晋联合的事,因为在他看来,三晋之盟对秦国的威胁,未见得就能抵得上秦国对蒙仲的忌惮。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在于魏王遫对赵国仍心存几分怀疑,认为赵国仍然有可能倒向齐国。
而在魏王遫与韩王咎前后入赵国朝见赵王何的期间,蒙仲则从邺城返回了叶邑一带。
此时,魏王遫的诏令已经发于全国,举国魏人皆已得知魏王遫册封方城令蒙仲为郾城君、且将郾城赐予蒙仲作为封邑的这件事,不得不说,这份诏令使魏人大感诧异。
毕竟,二十岁的封君,且还是兼得叶邑、舞阳、郾城三块封邑,这在魏国简直就是史无前例——哪怕是创立了魏武卒的名将吴起,他当年在魏国都不曾得到过这等待遇。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魏王遫对蒙仲的赏封,使得蒙仲的名字几乎传遍魏国,在魏国家喻户晓,而在这其中,自然难免也会受到争议。
想想也是,魏国的历史上并不乏名将,吴起、乐羊、翟璜、公孙衍、公孙喜、翟章,皆是曾经为魏国立下赫赫功劳的臣子,然而这些位名将最终所得到的个人赏封,却不及今日这名叫做蒙仲的年轻将领多,这怎么可能不引起争议?
在得知民间的争议后,西河儒门立刻出面,对国内散播了蒙仲的师承,当得知这位年轻将领的老师居然是庄子、惠子、孟子这三位圣贤后,一切的质疑都变成了惊叹。
这也难怪,首先惠子、也就是惠施,他虽然是宋国出身,但他在魏国的声誉,却不亚于李悝、翟璜等魏国的历代名相,这听上去似乎很奇怪,毕竟惠施在魏国的政绩,其实远不如李悝、翟璜等人,但别忘了,魏国就是因为有惠施开坛授业,引得当时各国人才皆纷纷汇聚魏国,才使魏国在当时成为了文化的中心。
惠施在跟挚友庄子的信中,称他辩遍天下无敌手,这并非玩笑而是事实。
因为这,惠施在魏国的名气极大,远比庄子大得多。
而孟子就更不必说了,当代儒家的掌门人,无论到哪个国家都一定会被奉为上宾的尊客,相比之下,其实是庄子的名气最小——这也没办法,毕竟庄子的思想与主张,在当时确实太过于小众,以至于还曾经为此被挚友惠施嘲笑。
但不管怎样,庄子、惠子、孟子依然是当代道、名、儒三家的圣人,这三位圣人共同教出一个弟子,那便是蒙仲,在得知这件事后,谁还敢质疑蒙仲没有二十岁封君的资格?
总而言之,在西河儒家的宣传下,魏人纷纷认可了年仅二十岁就封君的蒙仲,且对这位年轻的骁将倍加期待,期望他能够成为像翟章、公孙喜那样庇护魏国。
怎么说呢,虽然公孙喜晚节不保,败亡于此前“籍籍无名”的秦将白起手中,但他在魏人心目中仍然有着很高的名望。
毕竟公孙喜此前坐镇河东郡,确实是有效地阻击了秦国,像秦国的芈戎、向寿,此前的确没在公孙喜手中讨到什么便宜,至于后来公孙喜败亡于白起手中,只能说,一方面白起比芈戎、向寿、公孙喜更加出色,另一方面,公孙喜当时实在是过于轻敌了,以为自己的对手是向寿那种软脚虾,却不知是白起这头猛虎。
十一月末,
在秦齐互帝这件事上,赵国承诺站在魏国这边,这让魏王遫很是喜悦,是故才有随后魏王遫与韩国君主韩王咎前后入赵国朝见的事,但赵国对于“三晋联合”所提出的要求,却让魏王遫感到颇为为难。
不得不说,自魏惠王之后,魏国逐渐开始衰弱,再也没了此前横扫中原诸国的霸气与底气,再加上后来一次次地在与秦国的交锋中失利,以至于魏国也开始重新考虑三晋联合这个问题,只可惜因为赵主父的关系,赵国日渐强盛且逐渐赶超魏国,而魏国又不肯放下旧日霸主的面子屈居于赵国,以至于三晋联合这个提议在当时不过昙花一现。
但就魏王遫而言,他十分希望能重新缔结三晋彼此间的盟约,毕竟单单他魏韩两国抗击秦国,实在是非常吃力,然而这次赵国所提出的条件,却让魏王遫感到为难。
归还蒙仲?
暂且不说“归还”这个词是否用得准确,魏国怎么可能放弃蒙仲这等擅于带兵打仗的统帅?
一名良将抵得上十万精兵,这句俗话放在蒙仲身上可不仅仅只是比喻!
若没有蒙仲,魏国当年就无法打赢伊阙之战,当时魏国五万败军与暴鸢麾下的六七万军队,多半会被秦国的白起所击败,更别说秦国随后顺势攻打魏国的河东,毫不夸张地说,蒙仲的出现,让魏韩两国避免了极大的损失,这也是魏王遫尽管被宋王偃与惠盎软威胁,却仍旧得满脸笑容满足这两位的要求重赏蒙仲的原因,只因为这位年轻的骁将,确确实实可以作为抵御秦国、保卫魏国安全的柱石。
再加上蒙仲目前在二十岁,若不出意外的话足以为魏国抵御秦国三十年,魏王遫怎么可能将这等人才拱手让给赵国?
因此后来在朝见赵王何的时候,魏王遫绝口不提三晋联合的事,因为在他看来,三晋之盟对秦国的威胁,未见得就能抵得上秦国对蒙仲的忌惮。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在于魏王遫对赵国仍心存几分怀疑,认为赵国仍然有可能倒向齐国。
而在魏王遫与韩王咎前后入赵国朝见赵王何的期间,蒙仲则从邺城返回了叶邑一带。
此时,魏王遫的诏令已经发于全国,举国魏人皆已得知魏王遫册封方城令蒙仲为郾城君、且将郾城赐予蒙仲作为封邑的这件事,不得不说,这份诏令使魏人大感诧异。
毕竟,二十岁的封君,且还是兼得叶邑、舞阳、郾城三块封邑,这在魏国简直就是史无前例——哪怕是创立了魏武卒的名将吴起,他当年在魏国都不曾得到过这等待遇。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魏王遫对蒙仲的赏封,使得蒙仲的名字几乎传遍魏国,在魏国家喻户晓,而在这其中,自然难免也会受到争议。
想想也是,魏国的历史上并不乏名将,吴起、乐羊、翟璜、公孙衍、公孙喜、翟章,皆是曾经为魏国立下赫赫功劳的臣子,然而这些位名将最终所得到的个人赏封,却不及今日这名叫做蒙仲的年轻将领多,这怎么可能不引起争议?
在得知民间的争议后,西河儒门立刻出面,对国内散播了蒙仲的师承,当得知这位年轻将领的老师居然是庄子、惠子、孟子这三位圣贤后,一切的质疑都变成了惊叹。
这也难怪,首先惠子、也就是惠施,他虽然是宋国出身,但他在魏国的声誉,却不亚于李悝、翟璜等魏国的历代名相,这听上去似乎很奇怪,毕竟惠施在魏国的政绩,其实远不如李悝、翟璜等人,但别忘了,魏国就是因为有惠施开坛授业,引得当时各国人才皆纷纷汇聚魏国,才使魏国在当时成为了文化的中心。
惠施在跟挚友庄子的信中,称他辩遍天下无敌手,这并非玩笑而是事实。
因为这,惠施在魏国的名气极大,远比庄子大得多。
而孟子就更不必说了,当代儒家的掌门人,无论到哪个国家都一定会被奉为上宾的尊客,相比之下,其实是庄子的名气最小——这也没办法,毕竟庄子的思想与主张,在当时确实太过于小众,以至于还曾经为此被挚友惠施嘲笑。
但不管怎样,庄子、惠子、孟子依然是当代道、名、儒三家的圣人,这三位圣人共同教出一个弟子,那便是蒙仲,在得知这件事后,谁还敢质疑蒙仲没有二十岁封君的资格?
总而言之,在西河儒家的宣传下,魏人纷纷认可了年仅二十岁就封君的蒙仲,且对这位年轻的骁将倍加期待,期望他能够成为像翟章、公孙喜那样庇护魏国。
怎么说呢,虽然公孙喜晚节不保,败亡于此前“籍籍无名”的秦将白起手中,但他在魏人心目中仍然有着很高的名望。
毕竟公孙喜此前坐镇河东郡,确实是有效地阻击了秦国,像秦国的芈戎、向寿,此前的确没在公孙喜手中讨到什么便宜,至于后来公孙喜败亡于白起手中,只能说,一方面白起比芈戎、向寿、公孙喜更加出色,另一方面,公孙喜当时实在是过于轻敌了,以为自己的对手是向寿那种软脚虾,却不知是白起这头猛虎。
十一月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