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第21节(3/4)
没有统计学的坏处。他对周匠人解释道,“其实并不多,一本书虽然看着很多字,但实际上大半都是重复的。事实上经常使用到的字,只有几千个而已。”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现代汉语的常用字统计是两千五百个。香港和台湾方面使用繁体字,可能会更多,但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五千字的。
相较于周匠人印象中的一本书动辄数万字,这五千字真的是非常少了。
于是他老人家立刻拍板,“那就先把这几千字刻出来,其他不常用的,等遇到了再添上便是。”他原本以为要以一己之力刻上几万字,都没有退缩,现在只有几千字,自然豪情万丈。
平安见状也不由莞尔。感情老人家这么不服输,还真打算把一本书全部刻出来?
有了打算之后,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都是些细致活,无非是耗费时间和精力,又比较枯燥罢了。首先是平安要先把这几千个字挑选出来,然后再交给周匠人去雕刻。
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其实难度也不小。主要是平安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因为周匠人还要负责自己手头的工作,空闲时间才能做这些私事。征得平安同意之后,他把自己那个老实的儿子也拉入了伙,但进度却依旧比平安想象的要缓慢太多。
平安知道是自己太急于求成了。这些工匠们本来做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作。在这里,不会有人要求他们的效率,只要做出来的东西最好就可以了。所以现在也是慢慢的琢磨。平安后来才发现,刻完了的字,周匠人甚至还会拿在手里把玩一阵子,据说是要让笔画更加圆润。
这是平安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的。
虽然他以前也看热闹一般的看过不少传闻:什么皇帝的衣裳要四个绣娘日夜赶工的干一整年才能做出一套啦,什么古代的手艺人能够在米粒上刻字啦……初中课文还学过核雕呢,在小小一个核桃壳上,还能刻出栩栩如生的物品和人物。
这一切都令人叹为观止,但轮到平安的时候,就觉得实在是太考验人的耐心了。
以五千字为标准,假设周匠人父子两人每天能够完成二十个字,那也需要整整二百五十天,整整八个月还多!
但现在除了等待,他什么都做不了。
平安一开始还着急一下,后来见着急没用,也就把这件事放下了。他不是把“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改变”当做人生目标吗?这辈子少说也还能活五十年,其中花费八个月来打基础,其实是很值得的。
放到更大的环境中去比较,也就不觉得难以忍受了。况且平安深刻的知道自己现在最大的缺陷是什么:他年纪小,而且毕竟不是土著,在很多地方,可能会显得格格不入。比如很多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他却十分懵懂。
他穿来的时间还短,之前在钟鼓司,多半时间也都是一个人埋头创作,跟其他人接触得少,所以并没有引起什么注意。但以后如果要去司礼监的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待在距离皇帝最近的一个衙门里,任何一点小小的瑕疵和错误,都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刺,被反复挑剔。
与其到了那个时候再设法应对,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打磨好自己,让人挑不出任何错处来。
这时候平安已经决定,自己一定会回宫了——不管是为了徐文美,还是为了自己的终极目标。既然如此,从现在就开始做好准备吧。
于是平安也就不再着急,一边翻阅着经厂的藏书,一边将之前没有记录的字添加到自己的字表之中。既充实了自己,也顺带完成了一部分工作,何乐而不为?
除此之外,他不再跟工匠们混在一起,也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而是在那个小三子的帮助下,跟经厂的其他人常来常往——平安已经明确的给过小三子暗示,自己只是来这里镀金,最早半年,最迟两三年就会离开,到时候这个位置自然会留给他。
小三子是聪明人,那位更是人老成精,平安已经摆明了态度,他自然也不会刁难。倒是让其他两位等着看热闹的掌司有些失望。
不过他们背姓胡的压制了那么多年,早就已经习惯了,失落之后就丢开了。本来也没指望平安能做出什么大事,只是没想到他那么快的退步而已。
再这样和乐融融的气氛当中,平安不着痕迹的打听自己需要的东西,结合他脑海中的历史,还有从书上看来的那部分,拼拼凑凑的,也勉强把自己包装成了个古人,至少这会儿再有人来,是看不出任何破绽的。
同时平安也终于意识到,自己之前跟赵璨的相处是多么的不恰当。亏得是他当时刚来,还什么都不懂,而赵璨竟然也没有生气,否则死一百次都够了。
在这宫里,别的都可以含糊,只“主仆之别”四个字,没有任何人胆敢逾越。
平安都替自己捏一把汗。
以至于赵璨第二次来找他的时候,他竟然有点儿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对方了。态度太过客气,反而显得生疏。
赵璨有些不高兴,“平安,你这是要跟我生分了?”
……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熟过。但这话平安不敢说,他只能道,“从前是我刚进宫不懂事,冲撞了殿下,现在知道了规矩,当然不敢再造次了。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现代汉语的常用字统计是两千五百个。香港和台湾方面使用繁体字,可能会更多,但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五千字的。
相较于周匠人印象中的一本书动辄数万字,这五千字真的是非常少了。
于是他老人家立刻拍板,“那就先把这几千字刻出来,其他不常用的,等遇到了再添上便是。”他原本以为要以一己之力刻上几万字,都没有退缩,现在只有几千字,自然豪情万丈。
平安见状也不由莞尔。感情老人家这么不服输,还真打算把一本书全部刻出来?
有了打算之后,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都是些细致活,无非是耗费时间和精力,又比较枯燥罢了。首先是平安要先把这几千个字挑选出来,然后再交给周匠人去雕刻。
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其实难度也不小。主要是平安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因为周匠人还要负责自己手头的工作,空闲时间才能做这些私事。征得平安同意之后,他把自己那个老实的儿子也拉入了伙,但进度却依旧比平安想象的要缓慢太多。
平安知道是自己太急于求成了。这些工匠们本来做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作。在这里,不会有人要求他们的效率,只要做出来的东西最好就可以了。所以现在也是慢慢的琢磨。平安后来才发现,刻完了的字,周匠人甚至还会拿在手里把玩一阵子,据说是要让笔画更加圆润。
这是平安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的。
虽然他以前也看热闹一般的看过不少传闻:什么皇帝的衣裳要四个绣娘日夜赶工的干一整年才能做出一套啦,什么古代的手艺人能够在米粒上刻字啦……初中课文还学过核雕呢,在小小一个核桃壳上,还能刻出栩栩如生的物品和人物。
这一切都令人叹为观止,但轮到平安的时候,就觉得实在是太考验人的耐心了。
以五千字为标准,假设周匠人父子两人每天能够完成二十个字,那也需要整整二百五十天,整整八个月还多!
但现在除了等待,他什么都做不了。
平安一开始还着急一下,后来见着急没用,也就把这件事放下了。他不是把“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改变”当做人生目标吗?这辈子少说也还能活五十年,其中花费八个月来打基础,其实是很值得的。
放到更大的环境中去比较,也就不觉得难以忍受了。况且平安深刻的知道自己现在最大的缺陷是什么:他年纪小,而且毕竟不是土著,在很多地方,可能会显得格格不入。比如很多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他却十分懵懂。
他穿来的时间还短,之前在钟鼓司,多半时间也都是一个人埋头创作,跟其他人接触得少,所以并没有引起什么注意。但以后如果要去司礼监的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待在距离皇帝最近的一个衙门里,任何一点小小的瑕疵和错误,都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刺,被反复挑剔。
与其到了那个时候再设法应对,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打磨好自己,让人挑不出任何错处来。
这时候平安已经决定,自己一定会回宫了——不管是为了徐文美,还是为了自己的终极目标。既然如此,从现在就开始做好准备吧。
于是平安也就不再着急,一边翻阅着经厂的藏书,一边将之前没有记录的字添加到自己的字表之中。既充实了自己,也顺带完成了一部分工作,何乐而不为?
除此之外,他不再跟工匠们混在一起,也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而是在那个小三子的帮助下,跟经厂的其他人常来常往——平安已经明确的给过小三子暗示,自己只是来这里镀金,最早半年,最迟两三年就会离开,到时候这个位置自然会留给他。
小三子是聪明人,那位更是人老成精,平安已经摆明了态度,他自然也不会刁难。倒是让其他两位等着看热闹的掌司有些失望。
不过他们背姓胡的压制了那么多年,早就已经习惯了,失落之后就丢开了。本来也没指望平安能做出什么大事,只是没想到他那么快的退步而已。
再这样和乐融融的气氛当中,平安不着痕迹的打听自己需要的东西,结合他脑海中的历史,还有从书上看来的那部分,拼拼凑凑的,也勉强把自己包装成了个古人,至少这会儿再有人来,是看不出任何破绽的。
同时平安也终于意识到,自己之前跟赵璨的相处是多么的不恰当。亏得是他当时刚来,还什么都不懂,而赵璨竟然也没有生气,否则死一百次都够了。
在这宫里,别的都可以含糊,只“主仆之别”四个字,没有任何人胆敢逾越。
平安都替自己捏一把汗。
以至于赵璨第二次来找他的时候,他竟然有点儿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对方了。态度太过客气,反而显得生疏。
赵璨有些不高兴,“平安,你这是要跟我生分了?”
……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熟过。但这话平安不敢说,他只能道,“从前是我刚进宫不懂事,冲撞了殿下,现在知道了规矩,当然不敢再造次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