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第150节(3/4)
是扩大这种模式,由私人养蚕变成官府支持,让江南的蚕桑事业形成规模。
具体的做法,平安觉得后世的“桑基鱼塘”便很值得借鉴,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又能够扩大规模,增加盈利,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大家都知道,国人总有从众的心理,一件事情只要没有限制,看到别人做了得到了好处,其他人又怎么可能不心动?一旦最开始的人获得盈利,其他人眼红了,自然会跟着照办。这样一来,规模越来越大,最后就会难以控制。
江南人口稠密,土地稀少,那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利用完了之后,自然会有人打上耕地的主意。尤其当地水网稠密,随便将一块良田深挖数米,便是鱼塘。挖出来的泥土垫高四周,便可以种桑养蚕,十分方便。
不管是在什么年代,农耕用地都是要绝对保障的。因为民以食为天,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粮食储备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物资。
江南号称“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因为气候温热,水稻更可以一年两熟,所以整个大楚近半粮食是由这里出产。若是这些良田被侵占,变成了鱼塘,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平安觉得自己时运不错,刚刚想要坑一下许悠,张东远那边就送来了好消息。如果边疆屯田的工作顺利,优质粮种推广开来,那么即便是江南这边出了问题,大楚的粮食产量也还是可以保证的。
除此之外,这件事还有另一个好处。现在齐王在朝中的钉子都被拨出来了,自然没有眼线再为他提供消息。所以只要朝廷这边做事隐秘一些,齐王便很难打探到河北和西北的消息,更不会知道这边可以自己种出粮食来。
这样一来,设想四五年之后,江南的桑基鱼塘已经形成规模,每年的粮食产量迅速减少,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出售。而这个时候东南的经济作物推广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大半土地都用来种这些东西,正准备将出产换成钱到江南去卖粮食,却突然发现——咦,江南的粮食呢?
那画面一定相当好看。
当然,其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商榷,比如怎么让许悠知道桑基鱼塘的事,又怎么让江南那边的事态失控。至于保守秘密这种事就更不用提了。而且因为是会延续好几年的事,未免将来真的留下烂摊子给自己收拾,所以中间的调控也十分必要。
凡此种种,并不是平安一个主意就能算完事的,实施的过程更加复杂和困难。
不过平安只负责出主意,要怎么将这些东西落到实处,又究竟有没有可行性,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就是赵璨那边的事情了。
这么一想,平安立刻运笔如飞,将这个想法写了下来。然后交给开阳,由他亲自将这封信送回京城,交给赵璨。这种东西绝对不能落到外人手里,所以让别人去送,平安也不放心。
同时,既然将开阳都派出去了,送一封信也是送,两封也是送,平安自然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所得,也写成文章,让开阳转交。
毕竟之前的那个计划,多半还是为了坑许悠,虽说只要控制得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平安很清楚,有时候现实中的事情往往都是计划不如变化快,设想再好,不能完成就是空的。
所以平安不能只是期望朝廷发挥调控的作用,将事态控制住。毕竟如果能够控制住,那就什么都好说,但万一控制不住呢?所以他也得先想出个补救的办法来。
这个想法也是平安在东南沿海一带待了这么久之后,逐渐形成的。
虽然到现在位置,大楚还没有遇到过从海上来的国际友人,但是平安不会以为这个世界上真的就只有大楚一个国家,除此之外全是四方蛮夷。
毕竟现在的大楚,已经有不少从外族那边传进来的物种——虽然多半都是走陆路,越过草原从西北那边过来。但这些已经足以证明这里的世界格局跟前世不会相差太多。
既然如此,大航海时代迟早还是会来的。
大楚如果没有任何准备,将来面对海上战争,势必会处于弱势。到时候就只能任人宰割了。所以平安觉得,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好准备。而要做到这一点,海军训练刻不容缓。
这段时间在沿海地区考察,平安发现,虽然这些下海捕鱼的渔民们只是在近海一带行动,但是他们对于大海的了解和许多经验,都是很有参考的价值和意义的。
而朝廷现在的水师,除了每年在金明池上表演一下给皇帝看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就算跟海盗的战斗,也多半是在陆地上进行。只要对方逃进海里就算了。
在这种情况下,平安认为,可以以这些有经验的渔民为基础来组建海军,这样初期就不会面对完全不了解情况,不知道该怎么做的窘境。等到吸收了足够的经验,便能够逐渐开始扩大规模,招收更多的士兵。
当然,除此之外,造船的事情也要提上日程,否则没有足够好的海船,海战还是会吃亏。不过这方面平安也没什么好办法,他虽然懂得许多冷门知识,但是并不全能;虽然拆过轮船模型,但是要画出设计图还是太过勉强。
这方面只能慢慢来了。不过明朝时中国就制造出了可以下西洋的宝船,平安相信以大楚举国之力,早
具体的做法,平安觉得后世的“桑基鱼塘”便很值得借鉴,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又能够扩大规模,增加盈利,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大家都知道,国人总有从众的心理,一件事情只要没有限制,看到别人做了得到了好处,其他人又怎么可能不心动?一旦最开始的人获得盈利,其他人眼红了,自然会跟着照办。这样一来,规模越来越大,最后就会难以控制。
江南人口稠密,土地稀少,那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利用完了之后,自然会有人打上耕地的主意。尤其当地水网稠密,随便将一块良田深挖数米,便是鱼塘。挖出来的泥土垫高四周,便可以种桑养蚕,十分方便。
不管是在什么年代,农耕用地都是要绝对保障的。因为民以食为天,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粮食储备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物资。
江南号称“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因为气候温热,水稻更可以一年两熟,所以整个大楚近半粮食是由这里出产。若是这些良田被侵占,变成了鱼塘,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平安觉得自己时运不错,刚刚想要坑一下许悠,张东远那边就送来了好消息。如果边疆屯田的工作顺利,优质粮种推广开来,那么即便是江南这边出了问题,大楚的粮食产量也还是可以保证的。
除此之外,这件事还有另一个好处。现在齐王在朝中的钉子都被拨出来了,自然没有眼线再为他提供消息。所以只要朝廷这边做事隐秘一些,齐王便很难打探到河北和西北的消息,更不会知道这边可以自己种出粮食来。
这样一来,设想四五年之后,江南的桑基鱼塘已经形成规模,每年的粮食产量迅速减少,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出售。而这个时候东南的经济作物推广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大半土地都用来种这些东西,正准备将出产换成钱到江南去卖粮食,却突然发现——咦,江南的粮食呢?
那画面一定相当好看。
当然,其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商榷,比如怎么让许悠知道桑基鱼塘的事,又怎么让江南那边的事态失控。至于保守秘密这种事就更不用提了。而且因为是会延续好几年的事,未免将来真的留下烂摊子给自己收拾,所以中间的调控也十分必要。
凡此种种,并不是平安一个主意就能算完事的,实施的过程更加复杂和困难。
不过平安只负责出主意,要怎么将这些东西落到实处,又究竟有没有可行性,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就是赵璨那边的事情了。
这么一想,平安立刻运笔如飞,将这个想法写了下来。然后交给开阳,由他亲自将这封信送回京城,交给赵璨。这种东西绝对不能落到外人手里,所以让别人去送,平安也不放心。
同时,既然将开阳都派出去了,送一封信也是送,两封也是送,平安自然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所得,也写成文章,让开阳转交。
毕竟之前的那个计划,多半还是为了坑许悠,虽说只要控制得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平安很清楚,有时候现实中的事情往往都是计划不如变化快,设想再好,不能完成就是空的。
所以平安不能只是期望朝廷发挥调控的作用,将事态控制住。毕竟如果能够控制住,那就什么都好说,但万一控制不住呢?所以他也得先想出个补救的办法来。
这个想法也是平安在东南沿海一带待了这么久之后,逐渐形成的。
虽然到现在位置,大楚还没有遇到过从海上来的国际友人,但是平安不会以为这个世界上真的就只有大楚一个国家,除此之外全是四方蛮夷。
毕竟现在的大楚,已经有不少从外族那边传进来的物种——虽然多半都是走陆路,越过草原从西北那边过来。但这些已经足以证明这里的世界格局跟前世不会相差太多。
既然如此,大航海时代迟早还是会来的。
大楚如果没有任何准备,将来面对海上战争,势必会处于弱势。到时候就只能任人宰割了。所以平安觉得,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好准备。而要做到这一点,海军训练刻不容缓。
这段时间在沿海地区考察,平安发现,虽然这些下海捕鱼的渔民们只是在近海一带行动,但是他们对于大海的了解和许多经验,都是很有参考的价值和意义的。
而朝廷现在的水师,除了每年在金明池上表演一下给皇帝看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就算跟海盗的战斗,也多半是在陆地上进行。只要对方逃进海里就算了。
在这种情况下,平安认为,可以以这些有经验的渔民为基础来组建海军,这样初期就不会面对完全不了解情况,不知道该怎么做的窘境。等到吸收了足够的经验,便能够逐渐开始扩大规模,招收更多的士兵。
当然,除此之外,造船的事情也要提上日程,否则没有足够好的海船,海战还是会吃亏。不过这方面平安也没什么好办法,他虽然懂得许多冷门知识,但是并不全能;虽然拆过轮船模型,但是要画出设计图还是太过勉强。
这方面只能慢慢来了。不过明朝时中国就制造出了可以下西洋的宝船,平安相信以大楚举国之力,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