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第173节(2/4)
,多少能够从朝廷那里领到一些粮食,暂时糊口是足够了。为难的是那些并没有遭灾,但手里握着银子,偏买不到粮食吃的百姓们。遇上这种事,他们能去找谁?
江南巡抚不是蠢人,听完这个消息之后,便立刻意识到,许悠要完蛋了。
要知道当初这个桑基鱼塘,便是在他的主持之下推行的。在最初的几年之内,也的确是给朝廷交上了更多的赋税,所以一直为人所称道。
但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朝廷之前再三强调要保持耕地,不许将耕地挪做他用,就是为了保持粮食产量。何况江南还是天下粮仓,粮食减产,造成的影响比别处更大更可怕!
于是江南巡抚也不敢耽搁,立刻将此事写成奏折,上报给朝廷。同时将巡抚衙门的粮仓打开,暂时先将这部分粮食售卖给百姓们,才让这些人逐渐散去。
消息传到京城里,自然又引起了许多议论。
不少人都听说过“桑基鱼塘”的大名,京城百姓还羡慕过江南,那边水网稠密,桑树也长得最好,这种经营模式才能成功,放在别处是不可行的。
但是现在他们才知道,原来这种做法的隐患那么大。
至于朝堂上,这件事反而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并不是说官员们对此漠不关心,他们只是不敢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来。到了这个时候,人人都知道,许悠的仕途恐怕是走到头了。
而且临到头来,不禁没有能够风光致仕,恐怕还会晚节不保,将自己的名声都弄坏了。
要知道,许悠的家乡就在江南,他将来归老之后,也还是要回到家乡去养老的!要是这会儿就将他在江南的名声弄坏了,可想而知将来他会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境况。
许悠过去不说是权倾朝野,但也屹立朝堂数十年不倒,令人称道。谁能想到竟然也有这么一天?朝臣们提起来这件事,又是幸灾乐祸又是唏嘘感慨,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
在这种微妙的心态之下,他们自然不会对这件事情表示自己的态度。
其实这个问题,在之前的审问过程中也有发现。不少官员都不断的喊冤,说自己根本没有贪墨过常平仓的粮食,因为常平仓里根本就没有粮食!
之前大家都觉得他们是在狡辩,但现在看来,很有可能真的只是说了实话。
而这件事,谁来负责?
天乾宫,本初殿。赵璨和平安正在看江南那边送上来的奏报。
“你师父煽动人心的本事不小。”赵璨做出评价。
平安道,“这叫什么话?江南也不是人人都是笨蛋,如果不是那些世家早早看清楚了你的心思,予以配合,这件事哪能这样容易?”
是的,所以百姓静坐,的确是徐文美和几个世家的组织出来的结果。
这件事总要有人捅出来,朝廷这边才好应对。所以在顾文珩前往江南之后,平安也给徐文美写了信,让他设法促成这件事。只是他也没有想到,最后徐文美想出来的,居然会是这样一个办法。
这可很是将许悠架在火上烤,不给他留一点儿活路了。
不过,他喜欢。
“看看这个。”赵璨将一份奏折递给平安。他脸上带着一点轻松的笑意,显然,折子里的内容,让他心情很好。
平安接过来打开一看,才发现竟然是许悠的请罪折子。
算起来,许悠应该是赵璨爷爷辈的人,现在的年纪自然不小了。人生到了这把年纪,却出了这种事,不知道他有没有后悔过自己年轻时做了太多缺德事。又或者是后悔没有早两年先帝还在的时候就致仕?
平安将奏折合上,“其实风光的活到这个年纪,他也该够本儿了吧?”只不过许悠爱脸面,恐怕并不会同意平安的这种说法。
赵璨看着平安,问他,“你现在有什么感想?”
说起来,许悠还算是平安的“外公”呢。只是平安不是原身,对这份所谓的亲缘实在是淡薄得常常会忘记了这一点。
但即使是这样,赵璨心里还是有些担忧,生怕平安只是表面上装得豁达,其实心里仍旧介意这件事。毕竟这也算是人之常情了。
平安明白赵璨的意思。他低头看着手里的奏折,笑道,“感想就是,幸好他活得够久,等到了这一天。”他可不是那种熬死了仇人,就能自欺欺人的认为仇已经报了的性子。对于平安来说,许悠活得越久越好,因为他的“好日子”,现在才刚刚开始呢!
上了请罪的奏折,就说明许悠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既然如此,赵璨自然要给他处罚。
这一点赵璨没有跟平安商量。或者说,他本来打算跟平安商量,但平安却表示,他一个人决定就可以。好像要用这种不插手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漠视。
所以赵璨自己左思右想,最后决定,将许悠贬官到江南去,担任个闲职。等过几年直接在任上致仕,也算是对老臣的特殊照顾。
说是贬官,但多数大臣老了之后,走的也差不多是这条路。落差当然会有,但是这个结果也算得上是不错。如果是其他人,能够在年纪大了之后回到家乡任个闲职,肯定会很高兴。
只不过联系这件事的前后来看,就知道赵璨的这道旨意
江南巡抚不是蠢人,听完这个消息之后,便立刻意识到,许悠要完蛋了。
要知道当初这个桑基鱼塘,便是在他的主持之下推行的。在最初的几年之内,也的确是给朝廷交上了更多的赋税,所以一直为人所称道。
但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朝廷之前再三强调要保持耕地,不许将耕地挪做他用,就是为了保持粮食产量。何况江南还是天下粮仓,粮食减产,造成的影响比别处更大更可怕!
于是江南巡抚也不敢耽搁,立刻将此事写成奏折,上报给朝廷。同时将巡抚衙门的粮仓打开,暂时先将这部分粮食售卖给百姓们,才让这些人逐渐散去。
消息传到京城里,自然又引起了许多议论。
不少人都听说过“桑基鱼塘”的大名,京城百姓还羡慕过江南,那边水网稠密,桑树也长得最好,这种经营模式才能成功,放在别处是不可行的。
但是现在他们才知道,原来这种做法的隐患那么大。
至于朝堂上,这件事反而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并不是说官员们对此漠不关心,他们只是不敢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来。到了这个时候,人人都知道,许悠的仕途恐怕是走到头了。
而且临到头来,不禁没有能够风光致仕,恐怕还会晚节不保,将自己的名声都弄坏了。
要知道,许悠的家乡就在江南,他将来归老之后,也还是要回到家乡去养老的!要是这会儿就将他在江南的名声弄坏了,可想而知将来他会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境况。
许悠过去不说是权倾朝野,但也屹立朝堂数十年不倒,令人称道。谁能想到竟然也有这么一天?朝臣们提起来这件事,又是幸灾乐祸又是唏嘘感慨,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
在这种微妙的心态之下,他们自然不会对这件事情表示自己的态度。
其实这个问题,在之前的审问过程中也有发现。不少官员都不断的喊冤,说自己根本没有贪墨过常平仓的粮食,因为常平仓里根本就没有粮食!
之前大家都觉得他们是在狡辩,但现在看来,很有可能真的只是说了实话。
而这件事,谁来负责?
天乾宫,本初殿。赵璨和平安正在看江南那边送上来的奏报。
“你师父煽动人心的本事不小。”赵璨做出评价。
平安道,“这叫什么话?江南也不是人人都是笨蛋,如果不是那些世家早早看清楚了你的心思,予以配合,这件事哪能这样容易?”
是的,所以百姓静坐,的确是徐文美和几个世家的组织出来的结果。
这件事总要有人捅出来,朝廷这边才好应对。所以在顾文珩前往江南之后,平安也给徐文美写了信,让他设法促成这件事。只是他也没有想到,最后徐文美想出来的,居然会是这样一个办法。
这可很是将许悠架在火上烤,不给他留一点儿活路了。
不过,他喜欢。
“看看这个。”赵璨将一份奏折递给平安。他脸上带着一点轻松的笑意,显然,折子里的内容,让他心情很好。
平安接过来打开一看,才发现竟然是许悠的请罪折子。
算起来,许悠应该是赵璨爷爷辈的人,现在的年纪自然不小了。人生到了这把年纪,却出了这种事,不知道他有没有后悔过自己年轻时做了太多缺德事。又或者是后悔没有早两年先帝还在的时候就致仕?
平安将奏折合上,“其实风光的活到这个年纪,他也该够本儿了吧?”只不过许悠爱脸面,恐怕并不会同意平安的这种说法。
赵璨看着平安,问他,“你现在有什么感想?”
说起来,许悠还算是平安的“外公”呢。只是平安不是原身,对这份所谓的亲缘实在是淡薄得常常会忘记了这一点。
但即使是这样,赵璨心里还是有些担忧,生怕平安只是表面上装得豁达,其实心里仍旧介意这件事。毕竟这也算是人之常情了。
平安明白赵璨的意思。他低头看着手里的奏折,笑道,“感想就是,幸好他活得够久,等到了这一天。”他可不是那种熬死了仇人,就能自欺欺人的认为仇已经报了的性子。对于平安来说,许悠活得越久越好,因为他的“好日子”,现在才刚刚开始呢!
上了请罪的奏折,就说明许悠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既然如此,赵璨自然要给他处罚。
这一点赵璨没有跟平安商量。或者说,他本来打算跟平安商量,但平安却表示,他一个人决定就可以。好像要用这种不插手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漠视。
所以赵璨自己左思右想,最后决定,将许悠贬官到江南去,担任个闲职。等过几年直接在任上致仕,也算是对老臣的特殊照顾。
说是贬官,但多数大臣老了之后,走的也差不多是这条路。落差当然会有,但是这个结果也算得上是不错。如果是其他人,能够在年纪大了之后回到家乡任个闲职,肯定会很高兴。
只不过联系这件事的前后来看,就知道赵璨的这道旨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