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第190节(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森林茂密,山青水秀。大楚皇室在这里建有一处行宫。
    不过,行宫被使用得最多的时候,已经是宣宗朝的事了。自从先帝登基之后,对于父亲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所以事事都反着来。
    宣宗爱好游乐嬉戏,他就将精力都放在政事上;宣宗笃信道教痴迷炼丹,他就将京中所有道观都清理了一遍;宣宗后宫美人如云,因为他的昏庸无能,嫔妃们在争宠过程中不知弄出了人命和悲剧,他就格外注意这些,所以能生下来的孩子,基本上最后都长成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宣宗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给先帝,至少让他知道自己应该警戒什么样的地方,也让他恪守自己的职责,做到了皇帝应该做的事。虽然还有些细节处不尽如人意,但是纵观古今,作为一个守成的君王,他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也正是因为先帝不好这些,所以宁州的行宫已经荒废了多年。
    ——当然,说是荒废,其实并没有那么夸张,毕竟皇家财大气粗,这些产业都是会有人留守打理的。只不过没有主人入住,自然难免显得荒凉些。
    所以赵璨被平安说得意动之后,便立刻派人去修缮了行宫。
    现在开始修缮,春天是赶不上了。不过行宫风景好,山林茂密,是避暑的好去处,所以夏天再去,倒也是个好选择。
    而在离开京城之前,先将春闱的事情解决掉,也能够免去一些后顾之忧。
    过了年之后聚集到京城的士子就越来越多,城内外的客栈旅店都住满了人,还有不少人家主动将空置的房屋租给士子们,赚一笔钱贴补家资。另外有穷困的士子,多半会借宿在寺庙,道观或者城隍庙等处。
    根据礼部那边统计的人数,今年参加会试的举子,总共有近万人。
    所以平安这些日子但凡出宫,总觉得自己走到哪里都能够碰到年轻的举人。
    对此平安很高兴——对于他来说,人越多越好,毕竟以实习为名目,为了降低大家的抗拒心理,最多只能让每个人下乡教习一到三年,所以轮换是难免的事。但人数如果不够多,轮换就没办法实施了。
    三月,会试开考。流程还是按照以往的来,平安和赵璨并没有插手。
    这一次会试,近万人中,一共只取中了一千多人。十中取一,但在近年的科考之中,这已经算是人数最多的一届了。
    这还是因为赵璨推行平安的新政,增加了一部分职位,又细化了另一部分职位,所以许多事情都要有人来做,对于官员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会试结束半月后放榜。又半月后殿试。
    殿试考策论,赵璨给出的题目是“教学相长”。
    这个题目别说是考生们,就是在场的官员也有点儿懵,不知道赵璨这是什么意思。因为以往皇帝最喜欢出的题目,就是论山河社稷,或者具体的某项政策,也算是最后一块试金石,为自己挑选接下来的政策用得上的人才。
    就是安平元年那一科,赵璨出的题目也是中规中矩的。
    谁能想到,他突然出了这样一个十分偏的题目呢?可以说在场的考生之中,有六成对此完全没有准备过,更没有半点头绪。剩下的四成之中,也不是专门针对此做过准备,不过是各个方面都不弱罢了。
    负责监考的几位官员巡视了一圈之后,相互对视的眼中都含着担忧。今年恐怕有人要在殿试上被黜落了。
    理论上来说,通过了会试的士子们,已经可以被称作进士了,殿试是后来才出现的东西。只因从前的科举考试,主考官便会成为考生的座师,彼此之间关系勾连,在朝堂上形成很大的势力,令皇帝忌惮,所以增加了一场殿试,亲自监考阅卷。
    如此一来,考过的进士们,便都可以称作是“天子门生”,那种私人的师生关系,就被取缔了。
    所以实际上,除了少部分的试卷会根据皇帝的喜好重新进行排名之外,对于其他人来说,殿试只不过走个过场罢了,几乎没有被黜落的士子,除非对方御前失仪或者答出来的试卷实在不尽人意。
    甚至有的时候,殿试还会专门给与某些考了几十年也没有考过会试的举人机会,让他们跟着参加,最后得到一个同进士的出身,也算是皇室恩典。
    况且皇帝精力有限,说是亲自监考和阅卷,实际上一千多份答卷,皇帝根本不可能看得过来,往往由监考官选取一部分写得最好的交给皇帝批阅排名罢了。所以通常来说,皇帝也不会刻意去为难这些士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