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第192节(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廪实而知礼节啊……
    但是光是这个山南县,就有一百多个村庄,整个大楚便有成千上万个村子,就算他有心想要帮助这些人脱贫致富,也不可能一个一个的去帮。
    所以归根结底,平安觉得,这些事情还是要靠他们自身。只不过基础教育问题,在这样的村子里推行,恐怕并不容易。
    接着他们又去了另外两个村子,其中一个跟这个也差不多,十几户人家住在一起,勉强维持温饱。平安这回倒是没忍住,问他们为什么不考虑搬到别的地方去住。
    而村民们给的答案让平安十分惊讶。
    原来这个时候的人非常排外,基本上一个村子,都是有渊源连着亲的。从外面搬进来的人,自然免不了就要受到排挤和打压。
    这还不算,毕竟每个村子周围的土地都是有数的,在山里,则连水都是有限的。千百年来能够形成各个自然村落,当然也自有其道理。一个村子周围的土地和供水,往往只能够养活这个村子的人。
    如果有别的人搬进来的话,这些资源自然就不够分了。到时候,势必会因此而产生矛盾。这时乡间械斗的风气还相当流行,尤其是这种靠着山的村子,因为要进山狩猎,所以男人都有一身力气。对于他们来说,用武力保护自己生存之地是天经地义的。
    因为这样的缘故,这些村子自然不能贸然就搬到别处去,引人戒备。但是要想找个比现在更好而没有人住的地方,也不可能。毕竟祖先们挑选这片地方,自然也是有理由的。
    所以虽然明知道留在这片土地上,只能勉强果腹,但至少还能活着不是?若是离开了这里,说不准连姓名都没办法保全。所以他们还是一代代的在这里住了下去。
    再说,故土难离,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自家祖坟葬在这个地方,如果要搬去别的地方,他们自然也不放心。
    平安看着那些身形瘦削,看上去营养不良的村民,很难将他们同故事之中一言不合就开打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不过他也知道,越是生存艰难,这种事情就越是难以避免。为了一口吃的举拳相向,再正常不过。
    而平安很快就有机会见识到故事之中所说的那种场景了。
    他们最后去的那个村子,叫做周家村,顾名思义,这一村子的人,都是姓周的,或者跟姓周的连着亲的。因为彼此之间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即便内部不可能没有摩擦和矛盾,但是在对外的时候,他们却是相当团结的。
    ——这种矛盾又团结的关系诡异的让平安想起了文官集团,他们跟着周家村里的普通百姓似乎也差不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古人诚不我欺。
    相较于之前那两个只有十几户不到一百人口的小村寨,周家村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村子,一共有五十多户人家聚居在这里。而他们村子所在的地方,也是这篇山林之中土地最肥沃,出产最多之处。
    占了这样的好地方,自然难免受人觊觎,难怪他们对外如此团结。
    第190章
    也是因此,周家村比之前那两个村子还要闭塞得多,他们几乎很少跟外面的村子交流,封闭起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就连朝廷政令,在这个地方也是最为难以推行的。
    这是唯一一个拥有防御工事的村子,平安他们叫开村口大门时,一村的人都聚集在了一起,他们手里握着武器,目光警惕的盯着这一行人,尤其是站在赵璨身后,高大健壮的禁卫军。
    幸好县令那边派了人跟过来,出示了身份证明之后,村民们才警惕的将他们让进村子里。不过很显然,即便是官府的人,他们也很忌惮,所以并没有请他们参观村子,而是直接把人带去了村长家。
    即便如此,平安还是在短短的一段路途之中,通过观察得到了基本的信息。这个村子,似乎根本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即便水泥路已经修到了家门口,他们却还是关紧门过自己的小日子,似乎并不认为这跟自己有关系。
    这种现状让平安有些唏嘘。
    就算之前两个村子贫穷,但是说起水泥路来,都是很满意的,觉得将来山货更容易拉出去,孩子们也能到城里去找出路,是件好事。更多的好处他们说不出来,但光是走在平平整整的道路上,似乎就已经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了。
    但是这里,人们对水泥路充满戒备,除了小孩子外。
    他们好像警惕一切外来的东西,就像是曾经闭关锁国的旧中国。
    平安费了一点功夫,才探听出他们这种态度的原因。原来周家村占据了好地方,但也未必就那么好,因为他们不但要应对外面的人的觊觎,还要防备着山上的猛兽。这也是这个村子的规模发展得那么大的原因之一。
    这是一个非常“独”的村子,他们自有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学,拒绝任何外来的改变。
    就连村长言语间透露出来的意思,也是这样。对于朝廷频频来人,甚至修了一条方便的水泥路,他表示了自己的忧心忡忡,觉得这样一来,周家村的地利之便很难发挥出来了。因为以前只有一条曲曲折折的山路能上来,现在却被拓宽了不少。
    至于朝廷的新政,这里的人也完全不关心,他们不知道外面有了报纸,不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