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一千零一夜(1/3)
“除了西域,还能从南方进入天竺,从南诏出发经过骠国可进入天竺。只是一路都是荒山野岭道路难行,想从这里出兵必须先打通道路。”岳山继续说道:
“不过佛教既然愿意支持朝廷,可以让他们派人去那里传播思想,同时刺探情报。然后朝廷派人去经营,并打通前往天竺的道路。”
李世民在脑海里回忆了一下地图,不禁点点头道:“此法甚好,还能加强朝廷对南诏和骠国的管理。”
岳山想到前世看过的一篇关于中国古代铜钱的文章,其中提到从元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滇铜几乎包揽了铜产量的百分之九十。
具体数据他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敢肯定,云南有铜足够开采几百年。于是就说道:“六诏有铜,很多很多。”
一提起钱,李世民马上就来了精神,问道:“有多少?比金银岛如何?”
岳山道:“每年产铜千万斤也足够朝廷开采几百年。”
“砰。”李世民激动的拍了一下桌子,道:“你不早说,回去我就下令让佛道两教去南诏传教。嗯,还要往那里迁徙更多的百姓。”
受岳山在青海训练适应高原地区的士兵,以及在岭南训练适应山地作战士兵的启发,大唐训练了许多山地师。
这些年也往南诏迁徙了二三十万人,从中招募了两个折冲府的士兵。这些将士们对南诏的地形非常了解,也适应当地气候。
与之相反的是,此时南诏还正处在混乱阶段,后来那几个统一南诏和大唐掰腕子的人物或者年龄还小,或者还未出生。
大唐几乎没有浪费多大代价就拿下了这里,后来岳山的《华夏文明》一出,几乎扫平了民族融合的障碍。
此时这里已经不是作为藩属国存在,而是大唐的羁縻州了。如果不是害怕步子迈的太大把六诏给吓到,早就设道置州开府建衙了。
而且李世民已经尝到了对南方开发带来的好处,很乐意把重心往南推移。
现在听说有铜矿,产量还是这么庞大,他就更有兴趣了。就算不为了征服天竺,仅仅是为了铜矿他也要加快拿下南诏的速度。
还有就是迁徙百姓的事情,近十年朝廷一直在把中原的汉人往四面八方迁徙,同时也在把四方蛮夷往中原迁徙。
只是和之前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之前的朝代要么把蛮夷迁移到北方边疆地区,要么就是安置在岭南之地。
比如汉武帝经常把归降的匈奴整体安置在北方边郡,像是河套地区之类的。隋文帝也曾经把归降的突厥安置在北方边郡。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这些人依然是以原来的族群生活在一起,生活习惯什么的全部都是沿袭原来的习俗,没有任何改变。
一旦情况有变他们又会反叛,东突厥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现在的大唐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不在把这些异族整个迁徙安置,而是分拆。
这一点是借鉴了李承乾在两湖道采取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方法,汉胡交错居住。
让这些胡人改变自己的生活习俗,说汉话、取汉名、吃汉人饮食、穿汉人服饰……而学院体系的建立也给大唐培养了无数的读书人,这些人不可能都来当官。
很大一部分考不上科举的就会加入学政体系,去这些胡人居住的村寨开设学堂,传授中原文化。
要知道汉唐之际的读书人可不是宋朝之后那种……他们骨子里是有血勇之气的,既然没有办法当官为天子牧民,那就为传播汉家文化做贡献。
如此多方面结合,最多两代人就能完成同化。
而事实上汉唐之际的华夷之分真的没有那么严重,汉武帝重用的匈奴归降将领数不胜数,金日磾更是被任命为汉昭帝的五位辅政大臣之一。
唐朝也是如此,有人会说了,结果就养出了安禄山和史思明。
然而这两个人造反真的是因为他们是胡人吗?高仙芝为什么不反?哥舒翰为什么不反?难道就因为安史之乱就否认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吗?
安史造反的真正原因是朝廷给他们的权力太大又没有加以限制,唐玄宗昏聩任用奸臣把国内搞的乌烟瘴气。
就算不是安史,换个稍微有野心一点也会造反。我的实力比朝廷都要强了,为啥还要当臣子?谁不想当九五至尊啊。
当然了,唐玄宗和李林甫把四大边军统帅中的三个都搞成胡人,也属实是脑残操作。
不是不行,而是在没有完成同化之前这么搞,就是把自己的脖子套在吊绳上。
岳山大脑跑了一会儿火车,又开始开轮船了,说道:“除了陆地,还可以从海上攻打天竺。”
“我们的舰队已经遍布南洋,但这还不够,必须要在南洋的大岛屿上屯田迁徙百姓过去。”
“凌牙门、吕宋岛、香料群岛、兰那泰(泰国)这些岛屿每一座都能养活百万人。”
“这里开发成功就能为大唐的舰队提供补给,让舰队去往更远的远方进行作战。”
“南洋吗?”李世民沉吟了一会儿,忽然说道:“你说要是在南洋和西域重启分封制如何?”
分封?岳山心中一跳,心道终于要来了吗。
在南瞻部洲
“不过佛教既然愿意支持朝廷,可以让他们派人去那里传播思想,同时刺探情报。然后朝廷派人去经营,并打通前往天竺的道路。”
李世民在脑海里回忆了一下地图,不禁点点头道:“此法甚好,还能加强朝廷对南诏和骠国的管理。”
岳山想到前世看过的一篇关于中国古代铜钱的文章,其中提到从元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滇铜几乎包揽了铜产量的百分之九十。
具体数据他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敢肯定,云南有铜足够开采几百年。于是就说道:“六诏有铜,很多很多。”
一提起钱,李世民马上就来了精神,问道:“有多少?比金银岛如何?”
岳山道:“每年产铜千万斤也足够朝廷开采几百年。”
“砰。”李世民激动的拍了一下桌子,道:“你不早说,回去我就下令让佛道两教去南诏传教。嗯,还要往那里迁徙更多的百姓。”
受岳山在青海训练适应高原地区的士兵,以及在岭南训练适应山地作战士兵的启发,大唐训练了许多山地师。
这些年也往南诏迁徙了二三十万人,从中招募了两个折冲府的士兵。这些将士们对南诏的地形非常了解,也适应当地气候。
与之相反的是,此时南诏还正处在混乱阶段,后来那几个统一南诏和大唐掰腕子的人物或者年龄还小,或者还未出生。
大唐几乎没有浪费多大代价就拿下了这里,后来岳山的《华夏文明》一出,几乎扫平了民族融合的障碍。
此时这里已经不是作为藩属国存在,而是大唐的羁縻州了。如果不是害怕步子迈的太大把六诏给吓到,早就设道置州开府建衙了。
而且李世民已经尝到了对南方开发带来的好处,很乐意把重心往南推移。
现在听说有铜矿,产量还是这么庞大,他就更有兴趣了。就算不为了征服天竺,仅仅是为了铜矿他也要加快拿下南诏的速度。
还有就是迁徙百姓的事情,近十年朝廷一直在把中原的汉人往四面八方迁徙,同时也在把四方蛮夷往中原迁徙。
只是和之前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之前的朝代要么把蛮夷迁移到北方边疆地区,要么就是安置在岭南之地。
比如汉武帝经常把归降的匈奴整体安置在北方边郡,像是河套地区之类的。隋文帝也曾经把归降的突厥安置在北方边郡。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这些人依然是以原来的族群生活在一起,生活习惯什么的全部都是沿袭原来的习俗,没有任何改变。
一旦情况有变他们又会反叛,东突厥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现在的大唐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不在把这些异族整个迁徙安置,而是分拆。
这一点是借鉴了李承乾在两湖道采取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方法,汉胡交错居住。
让这些胡人改变自己的生活习俗,说汉话、取汉名、吃汉人饮食、穿汉人服饰……而学院体系的建立也给大唐培养了无数的读书人,这些人不可能都来当官。
很大一部分考不上科举的就会加入学政体系,去这些胡人居住的村寨开设学堂,传授中原文化。
要知道汉唐之际的读书人可不是宋朝之后那种……他们骨子里是有血勇之气的,既然没有办法当官为天子牧民,那就为传播汉家文化做贡献。
如此多方面结合,最多两代人就能完成同化。
而事实上汉唐之际的华夷之分真的没有那么严重,汉武帝重用的匈奴归降将领数不胜数,金日磾更是被任命为汉昭帝的五位辅政大臣之一。
唐朝也是如此,有人会说了,结果就养出了安禄山和史思明。
然而这两个人造反真的是因为他们是胡人吗?高仙芝为什么不反?哥舒翰为什么不反?难道就因为安史之乱就否认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吗?
安史造反的真正原因是朝廷给他们的权力太大又没有加以限制,唐玄宗昏聩任用奸臣把国内搞的乌烟瘴气。
就算不是安史,换个稍微有野心一点也会造反。我的实力比朝廷都要强了,为啥还要当臣子?谁不想当九五至尊啊。
当然了,唐玄宗和李林甫把四大边军统帅中的三个都搞成胡人,也属实是脑残操作。
不是不行,而是在没有完成同化之前这么搞,就是把自己的脖子套在吊绳上。
岳山大脑跑了一会儿火车,又开始开轮船了,说道:“除了陆地,还可以从海上攻打天竺。”
“我们的舰队已经遍布南洋,但这还不够,必须要在南洋的大岛屿上屯田迁徙百姓过去。”
“凌牙门、吕宋岛、香料群岛、兰那泰(泰国)这些岛屿每一座都能养活百万人。”
“这里开发成功就能为大唐的舰队提供补给,让舰队去往更远的远方进行作战。”
“南洋吗?”李世民沉吟了一会儿,忽然说道:“你说要是在南洋和西域重启分封制如何?”
分封?岳山心中一跳,心道终于要来了吗。
在南瞻部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