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天娇有毒 第64节(1/2)
宋家不是大族,更不是以诗书传家的门第,虽然也学了大族的行事,重金延请西席,设族学,但总归底蕴太差,比不得别家,宋勇毅因着外祖是鹤阳书院的教书先生,才占了许多便宜,既有外祖的书信教导,又有外祖的荐书,方能有资格去考鹤阳书院。
男子读书尚且如此不易,更遑论女子,知识难得,读书人又少,所以越发清高,就算聘作西席,教书先生也只肯对男子施以教导之恩,教导女子是绝计不肯的,如张氏这般,出身书香门第,有祖父和父亲的亲自教导,懂得文墨识得文采的,那是多少门户都求之不得的好佳媳,能受益三代啊。
宋知秋出阁前有张氏亲自教导,比之族中其她姐妹半点不差,宋知夏从小长在张氏身边,更是被张氏严加教导,日日读书习字,半点不松懈,也就这小半年,因着宋知夏的头伤,以及各种突发杂事,加之张氏又反思自己紧盯女儿学识,却不教导女儿世间险恶,是不是反而误了女儿,所以宋知夏才能得了这小半年的松快日子。
武宁伯府开府才十几年,底蕴太浅,无法开族学,宋知夏若是不喜读书,张氏教着也就尽够了,但若是想要多读些书,多添点文墨,再赢一点名声,那就最好去入读双梅书院。
双梅书院是蔡家开设的女子学堂,也是封州廊州唯一的女子学堂,除了林家元家裴家的姑娘外,封州廊州的两州地界上,但凡想要进学的姑娘,都会参加入学考试,力争入读双梅书院,与蔡家姑娘们一起读书做同窗。
宋知夏重生前是个一心读书的书呆子,张氏自然为她取得了双梅书院的入学考试资格,所以宋知夏必须得去好好考试,不然就是丢了武宁伯府的脸面。
宋知夏回想往事,眼中渐渐含冰。
当日之辱,这一回合,她必将厚报!
第59章 顾婵
从上古时起,冬至就是祭祀天地的大节日,到了大晋朝时,冬至更是增加了祭拜先祖的意义,成了比过年还要重要的节日。
夏国承继大晋朝的文统,冬至自然是一年中首重的节日,到了冬至前一月,举国上下,不论大事小情,所有的事情都要围绕冬至做出安排。
冬至的祭祀规格并不是规定的,分为大祭小祭,小祭是每年一祭,大祭则是钦天监依据星历及星相来推算,有时五年七年一大祭,有时连续两年都大祭,遇大祭时,皇帝会下诏赦免当年的徭役民役,大族们也会普济天下,广施善财,而中小族们也会跟着施药赠米、修桥铺路,所以民间视大祭为大喜大吉,钦天监一报大祭,举国同庆,民间更是欢腾喜迎。
蔡家作为五百年高门望族,遇到大祭之年,自然要普济天下,双梅书院作为蔡家学堂,也是要贡献一番的,所以今年双梅书院不仅增加了入学学员的名额,还以书院的名义修建了一座桥。
同时,桥成之日便是开考之时,在众多考生们的忐忑期待中,双梅桥终于峻工了,入学考试也开始了。
双梅书院是女子学堂,所以入学考试与别的学堂不同,虽是要考国文,但并不以国文论成败,其它的术艺也要考,若是术艺出彩了,就算国文稍逊,考生也可入读书院,只是每年的术艺考题都不同,具体要考什么,得看院长今年抽到了什么签。
双梅书院的考题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但是重来一次的宋知夏知道,所以她这次是有备而来。
考试的这一天,宋知夏最终也没穿戴上张氏精心为她准备好的衣裳首饰佩饰,而是穿上了青色学子服,挽起了朝云髻,发上半点不饰钗环,只细细绑了一素一黄两根发带,极素淡的去往双梅桥了。
马车上,张氏絮絮叨叨地重复叮嘱宋知夏,等会儿仪式开始后,祝祷词该怎么念,祈祝舞该怎么跳,生怕她错漏了一丝半点。
宋知夏时不时的应和一声,口中轻哼着祝祷词,脑子里也在演练着祈祝舞的动作,但神色间却并不显得紧张。
给新建成的双梅桥行祝祷仪式,正是今年双梅书院张榜公告出的考题之一,考生当日所着衣装和所梳发髻也是榜上明确规定的,在样样一同的情况下,想要出彩,就只能看气度姿仪了,所以在祝祷仪式上,歌声清越和舞姿端庄就分外重要了。
宋知夏早就知道今年要考什么,所以祝祷词和祈祝舞她早就偷偷开始练了,比旁的考生早了许多日,所以她此刻心中并不紧张,她是绝对不可能出错的。
马车行到双梅桥前一里处,便有书院的人设栅拦着,不让马车过去了,道旁的空地处已经停了好几辆马车,看来已经有不少考生到场了。
张氏和宋知夏下得马车,宋知夏的装扮一看就知道是来参加考试的考生,便有书院的人过来指引,指明让考生独自一人前往双梅桥处,考生长辈则去往另一处视野开阔处,只可远观,不可近扰。
张氏领着宋知夏谢过引路人,张氏又匆匆叮嘱宋知夏两句,宋知夏一一应下,两人便分开,各行一道去了。
宋知夏来到双梅桥前,那里搭了一处凉台,上面坐着五六个女子,看装扮,应都是书院里的先生,与宋知夏穿着相同的考生们则通通站在道旁树荫下。
宋知夏脚下一转,走向道旁树荫处。
男子读书尚且如此不易,更遑论女子,知识难得,读书人又少,所以越发清高,就算聘作西席,教书先生也只肯对男子施以教导之恩,教导女子是绝计不肯的,如张氏这般,出身书香门第,有祖父和父亲的亲自教导,懂得文墨识得文采的,那是多少门户都求之不得的好佳媳,能受益三代啊。
宋知秋出阁前有张氏亲自教导,比之族中其她姐妹半点不差,宋知夏从小长在张氏身边,更是被张氏严加教导,日日读书习字,半点不松懈,也就这小半年,因着宋知夏的头伤,以及各种突发杂事,加之张氏又反思自己紧盯女儿学识,却不教导女儿世间险恶,是不是反而误了女儿,所以宋知夏才能得了这小半年的松快日子。
武宁伯府开府才十几年,底蕴太浅,无法开族学,宋知夏若是不喜读书,张氏教着也就尽够了,但若是想要多读些书,多添点文墨,再赢一点名声,那就最好去入读双梅书院。
双梅书院是蔡家开设的女子学堂,也是封州廊州唯一的女子学堂,除了林家元家裴家的姑娘外,封州廊州的两州地界上,但凡想要进学的姑娘,都会参加入学考试,力争入读双梅书院,与蔡家姑娘们一起读书做同窗。
宋知夏重生前是个一心读书的书呆子,张氏自然为她取得了双梅书院的入学考试资格,所以宋知夏必须得去好好考试,不然就是丢了武宁伯府的脸面。
宋知夏回想往事,眼中渐渐含冰。
当日之辱,这一回合,她必将厚报!
第59章 顾婵
从上古时起,冬至就是祭祀天地的大节日,到了大晋朝时,冬至更是增加了祭拜先祖的意义,成了比过年还要重要的节日。
夏国承继大晋朝的文统,冬至自然是一年中首重的节日,到了冬至前一月,举国上下,不论大事小情,所有的事情都要围绕冬至做出安排。
冬至的祭祀规格并不是规定的,分为大祭小祭,小祭是每年一祭,大祭则是钦天监依据星历及星相来推算,有时五年七年一大祭,有时连续两年都大祭,遇大祭时,皇帝会下诏赦免当年的徭役民役,大族们也会普济天下,广施善财,而中小族们也会跟着施药赠米、修桥铺路,所以民间视大祭为大喜大吉,钦天监一报大祭,举国同庆,民间更是欢腾喜迎。
蔡家作为五百年高门望族,遇到大祭之年,自然要普济天下,双梅书院作为蔡家学堂,也是要贡献一番的,所以今年双梅书院不仅增加了入学学员的名额,还以书院的名义修建了一座桥。
同时,桥成之日便是开考之时,在众多考生们的忐忑期待中,双梅桥终于峻工了,入学考试也开始了。
双梅书院是女子学堂,所以入学考试与别的学堂不同,虽是要考国文,但并不以国文论成败,其它的术艺也要考,若是术艺出彩了,就算国文稍逊,考生也可入读书院,只是每年的术艺考题都不同,具体要考什么,得看院长今年抽到了什么签。
双梅书院的考题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但是重来一次的宋知夏知道,所以她这次是有备而来。
考试的这一天,宋知夏最终也没穿戴上张氏精心为她准备好的衣裳首饰佩饰,而是穿上了青色学子服,挽起了朝云髻,发上半点不饰钗环,只细细绑了一素一黄两根发带,极素淡的去往双梅桥了。
马车上,张氏絮絮叨叨地重复叮嘱宋知夏,等会儿仪式开始后,祝祷词该怎么念,祈祝舞该怎么跳,生怕她错漏了一丝半点。
宋知夏时不时的应和一声,口中轻哼着祝祷词,脑子里也在演练着祈祝舞的动作,但神色间却并不显得紧张。
给新建成的双梅桥行祝祷仪式,正是今年双梅书院张榜公告出的考题之一,考生当日所着衣装和所梳发髻也是榜上明确规定的,在样样一同的情况下,想要出彩,就只能看气度姿仪了,所以在祝祷仪式上,歌声清越和舞姿端庄就分外重要了。
宋知夏早就知道今年要考什么,所以祝祷词和祈祝舞她早就偷偷开始练了,比旁的考生早了许多日,所以她此刻心中并不紧张,她是绝对不可能出错的。
马车行到双梅桥前一里处,便有书院的人设栅拦着,不让马车过去了,道旁的空地处已经停了好几辆马车,看来已经有不少考生到场了。
张氏和宋知夏下得马车,宋知夏的装扮一看就知道是来参加考试的考生,便有书院的人过来指引,指明让考生独自一人前往双梅桥处,考生长辈则去往另一处视野开阔处,只可远观,不可近扰。
张氏领着宋知夏谢过引路人,张氏又匆匆叮嘱宋知夏两句,宋知夏一一应下,两人便分开,各行一道去了。
宋知夏来到双梅桥前,那里搭了一处凉台,上面坐着五六个女子,看装扮,应都是书院里的先生,与宋知夏穿着相同的考生们则通通站在道旁树荫下。
宋知夏脚下一转,走向道旁树荫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