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纨绔_119(1/2)
“这是做什么呢?”
“写折子!”
康熙摇头失笑,道:“成,你写,写完朕先看你的。”
除了胤禛那一封冒名顶替的折子,康熙还真没见过胤祚正式的奏本呢。
胤祚写字的速度很快,思维又敏捷,是以康熙案上的一摞折子还没批完,他就已经写完了。
康熙拿起第一张纸,摇头失笑,这东西,说是折子,倒不如说是文章,居然有标题——关于奏章分类的建议。
不伦不类。
继续看了下去,发现里面的内容还是值得一读的,胤祚建议将奏章分为奏事折子、请安折子和直奏御前的密折三种。无论哪种折子,上折之人都需将奏折用封条密封,而后装入朝廷所发皮匣封存上锁,送交乾清宫内奏事处。由奏事处不识字的太监开锁,而后根据封面所示类别、等级等送往各处。
奏事折子需用黄色封面奏章书写,并在封面上用不同符号,区分轻重缓急等级,最重最急之事,直呈御前,其余分类后交内阁处置,经票拟后上呈皇上批阅,或发回各部。
请安折子、谢恩折子、贺寿折子等,皆用蓝色封面,由内阁统计后,随名册一同呈上,皇上闲暇时预览。
密折统一为黑色封面,凑事处一旦拆出,立刻原匣锁回,直呈御前。
所有奏折需在御前或内阁大臣处当面拆封,如有封条破损、奏折丢失等情形,追查到底,严惩不贷。
再后面就看出胤祚这小子的私心了,什么奏事折子需言简意赅,请安折子要文字优美,风土人情、油盐米价、好词佳句皆可呈报云云……
说白了——就是废话你都放到请安折子里写吧!爷再也不要将散文诗歌贺卡祝词什么的当阅读理解来读了!
看完康熙摇头失笑,难为这小子眼睛一眨就是一个点子,为了偷懒也是拼了。
不过,法子确实是不错,能在减轻他负担的同时,让急务要务第一时间得到处置,最重要的是,所有折子在呈到相应的人面前时,经手的都是不识字的太监,且折子一律不许开封,在拆封之前连折子是何人所奏都不知道,这就大大增加了保密性,也没了底下那些奴才做手脚的机会。
还有风物人情,油盐米价等放在请安折子里说说,也能看出许多端倪来,须知江南曹寅等人的密折中,说的也就是这些。
招手将梁九功叫来,道:“将太子的折子送到内阁,让他们拟出章程来。”
里面还有许多东西过于笼统,如轻重缓急的等级如何划分等等,有不少细节需用完善,另外还要看如何同如今在用的规矩结合。
梁九功去了,康熙又翻开胤祚的第二个折子。
这篇折子倒是格式标准,就是字数太少了点——说现在的文章,整篇都是密密圈圈,看得人困难不说,也缺乏美感,所以建议引入西洋的标点符号。
后面是一大篇“附件”,里面注明十多种标点符号的用法,里面除了西洋标点,也包含了汉语中一直用的句读等符号。
不过这东西康熙却觉得没什么必要,他用了几十年的句读,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想必其他人也一样。而且这东西不像折子,让他们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东西得让天下读书人都接受才行。
见康熙面露迟疑,胤祚忙道:“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别人好的东西咱们要学啊!您看古时候,连句读都没有,有时候老祖宗说的一句话,硬是被解了十几种意思出来——这不叫大有深意,这叫歧义!”
见康熙不为所动,胤祚再接再厉:“有了句读,意思清晰,读书的速度起码可以快上两成。您想,本来要看五个时辰的折子,四个时辰就看完,岂不省事?还有读书人,本来看四本书的时间可以看五本书,还有……”
康熙叹道:“若是满文上用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朕一句话的事儿,可是汉人的读书人,向来倔强,说句难听的,就算咱们是皇家,他们照样看不上——哪能由得了咱们在这上面指手画脚?”
“这还不容易!”胤祚道:“咱们找人用这玩意儿,写上几篇脍炙人口的好文,用汉人的名义流传出去。只要文章够好,能让人人信服,他们自然也会接受这新东西,必会争相效仿。这个时候,皇阿玛再宣布,以后奏折、应试,都要用这个,那些人就会与有荣焉的想,看吧,咱们的东西,连朝廷都稀罕呢!于是水到渠成,万事大吉!”
康熙没好气道:“你以为脍炙人口、人人信服的好文章随随便便就有?你写一个给朕看看?”
“我……”
“我写就我写”几个字差点脱口而出,幸好胤祚及时想到这个世界还有个刘氏,后世那些文章可不能用“西洋”两个字掩过去——刘氏虽然没什么坏心,但她那张嘴实在说不上严,而且身边又有个人精胤禛,只要她知道了,分分钟被胤禛诈出来。
“儿子写不出来,不过儿子可以找人去写。”文章他当然也会写,但水平按优良中差来排,也就在优良之间,至于传世好文——除非抄袭。
康熙对这事儿显然不太上心,道:“那好,等什么时候你的文章让朕信服了,朕就相信它能让人人信服。”
这个敷衍劲儿!
“写折子!”
康熙摇头失笑,道:“成,你写,写完朕先看你的。”
除了胤禛那一封冒名顶替的折子,康熙还真没见过胤祚正式的奏本呢。
胤祚写字的速度很快,思维又敏捷,是以康熙案上的一摞折子还没批完,他就已经写完了。
康熙拿起第一张纸,摇头失笑,这东西,说是折子,倒不如说是文章,居然有标题——关于奏章分类的建议。
不伦不类。
继续看了下去,发现里面的内容还是值得一读的,胤祚建议将奏章分为奏事折子、请安折子和直奏御前的密折三种。无论哪种折子,上折之人都需将奏折用封条密封,而后装入朝廷所发皮匣封存上锁,送交乾清宫内奏事处。由奏事处不识字的太监开锁,而后根据封面所示类别、等级等送往各处。
奏事折子需用黄色封面奏章书写,并在封面上用不同符号,区分轻重缓急等级,最重最急之事,直呈御前,其余分类后交内阁处置,经票拟后上呈皇上批阅,或发回各部。
请安折子、谢恩折子、贺寿折子等,皆用蓝色封面,由内阁统计后,随名册一同呈上,皇上闲暇时预览。
密折统一为黑色封面,凑事处一旦拆出,立刻原匣锁回,直呈御前。
所有奏折需在御前或内阁大臣处当面拆封,如有封条破损、奏折丢失等情形,追查到底,严惩不贷。
再后面就看出胤祚这小子的私心了,什么奏事折子需言简意赅,请安折子要文字优美,风土人情、油盐米价、好词佳句皆可呈报云云……
说白了——就是废话你都放到请安折子里写吧!爷再也不要将散文诗歌贺卡祝词什么的当阅读理解来读了!
看完康熙摇头失笑,难为这小子眼睛一眨就是一个点子,为了偷懒也是拼了。
不过,法子确实是不错,能在减轻他负担的同时,让急务要务第一时间得到处置,最重要的是,所有折子在呈到相应的人面前时,经手的都是不识字的太监,且折子一律不许开封,在拆封之前连折子是何人所奏都不知道,这就大大增加了保密性,也没了底下那些奴才做手脚的机会。
还有风物人情,油盐米价等放在请安折子里说说,也能看出许多端倪来,须知江南曹寅等人的密折中,说的也就是这些。
招手将梁九功叫来,道:“将太子的折子送到内阁,让他们拟出章程来。”
里面还有许多东西过于笼统,如轻重缓急的等级如何划分等等,有不少细节需用完善,另外还要看如何同如今在用的规矩结合。
梁九功去了,康熙又翻开胤祚的第二个折子。
这篇折子倒是格式标准,就是字数太少了点——说现在的文章,整篇都是密密圈圈,看得人困难不说,也缺乏美感,所以建议引入西洋的标点符号。
后面是一大篇“附件”,里面注明十多种标点符号的用法,里面除了西洋标点,也包含了汉语中一直用的句读等符号。
不过这东西康熙却觉得没什么必要,他用了几十年的句读,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想必其他人也一样。而且这东西不像折子,让他们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东西得让天下读书人都接受才行。
见康熙面露迟疑,胤祚忙道:“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别人好的东西咱们要学啊!您看古时候,连句读都没有,有时候老祖宗说的一句话,硬是被解了十几种意思出来——这不叫大有深意,这叫歧义!”
见康熙不为所动,胤祚再接再厉:“有了句读,意思清晰,读书的速度起码可以快上两成。您想,本来要看五个时辰的折子,四个时辰就看完,岂不省事?还有读书人,本来看四本书的时间可以看五本书,还有……”
康熙叹道:“若是满文上用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朕一句话的事儿,可是汉人的读书人,向来倔强,说句难听的,就算咱们是皇家,他们照样看不上——哪能由得了咱们在这上面指手画脚?”
“这还不容易!”胤祚道:“咱们找人用这玩意儿,写上几篇脍炙人口的好文,用汉人的名义流传出去。只要文章够好,能让人人信服,他们自然也会接受这新东西,必会争相效仿。这个时候,皇阿玛再宣布,以后奏折、应试,都要用这个,那些人就会与有荣焉的想,看吧,咱们的东西,连朝廷都稀罕呢!于是水到渠成,万事大吉!”
康熙没好气道:“你以为脍炙人口、人人信服的好文章随随便便就有?你写一个给朕看看?”
“我……”
“我写就我写”几个字差点脱口而出,幸好胤祚及时想到这个世界还有个刘氏,后世那些文章可不能用“西洋”两个字掩过去——刘氏虽然没什么坏心,但她那张嘴实在说不上严,而且身边又有个人精胤禛,只要她知道了,分分钟被胤禛诈出来。
“儿子写不出来,不过儿子可以找人去写。”文章他当然也会写,但水平按优良中差来排,也就在优良之间,至于传世好文——除非抄袭。
康熙对这事儿显然不太上心,道:“那好,等什么时候你的文章让朕信服了,朕就相信它能让人人信服。”
这个敷衍劲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