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曾经嫁过我_109(1/3)
除此以外,郑太傅还向皇子皇女们宣布,根据皇帝陛下的圣意,除了史学、算学、礼学、律法等几门必修课业,余下的,诸如诗词、声乐、骑射之类,都将改为赏析和进修两种授课方式——前者不设置考核,选了这种授课方式的人只要眼睛看,用耳朵听便够了;后者却是要认真学习,每月考核一次,而且考核的结果还会上报给皇帝陛下,由皇帝陛下来给与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至于选择哪一种,却是要由四位殿下自行决定。
在场的孩子们还是头一次在这种事情上享受到选择的权力,除戚雨霖之外的三个人立刻就“选什么以及怎么选”这个问题与各自的伴读热火朝天地商量起来。
戚云恒对四个孩子的选课结果毫无兴趣,亦不在意。
在看过四个孩子完成的课业之后,被戚云恒单拎出来摆到日程上的,是再修缮几座宫殿,把四个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大的那三个,从其母妃的羽翼和爪牙下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以独立自主的状态去学习,去成长,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戚云恒把自己的想法和欧阳交流了一下,就“又要花钱”这件事感慨了一番。
欧阳随口提议道:“言传不如身教,耳闻不如目睹。你不如早点把几个孩子带到大朝会上,让他们亲眼看看皇帝是怎么当的,君臣又是怎么相处的,好让他们也知道知道,什么叫阴谋,什么叫阳谋,什么叫杀人不见血,害人不用刀。”
“重檐说得不错,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二者本就该相辅相成!”戚云恒立刻眼睛一亮,击掌叫好。
戚云恒是真不耐烦教孩子,更不觉得皇帝这份差事是通过教导就能使其胜任的。
但他若是真把这些孩子丢到一边,置之不理,皇宫不会因此就风平浪静,皇宫外也免不了要生出些流言蜚语,满朝文武也必然会没完没了地对他谏言,扰得他不得安宁。
这样一想,戚云恒便觉得,还真不如像欧阳建议的那样,把几个孩子早早摆到朝堂上,使满朝文武与他们直面相对,直接对着他们几个品头论足,指手画脚,省得他这个做父皇的夹在中间,受罪受气。
当然,朝堂上的腥风血雨未必是几个孩子能够看得懂的。
即便是看懂了,也未必就能承受。
但身为皇子皇女,若是连这样一关都熬不过去,那他或她也只能享受权力而无法掌控权力,老老实实地去做富贵闲王或者嫁人生子就好,继承人的候选名单上是不必再写这人的名字了。
而那些承受住了的,也能早一些明白,皇帝的宝座上布满荆棘,坐在上面的人也时时刻刻都在如履薄冰,并不像世人以为的那样随便说点什么便能一言九鼎,一呼百应。
但这件事也用不着想到便要做到,非要争一个朝夕出来。
戚云恒暗暗权衡了一下,决定还是先把迁宫的事情筹备好,等几个孩子相对独立之后,再送他们去感受实实在在的朝堂。
很快,三月的另一次大朝会便如期而至。
因欧阳早就要求过不出席今日的大朝会,早上出门的时候,戚云恒便没有把他叫醒。
但大朝会正式开始后,戚云恒却意外地发现,王绩被解除太傅一职的事并未成为这次大朝会热议的焦点,甚至都没有人站出来为其鸣一句不平。
戚云恒正在那边暗自狐疑,户部的一名侍郎忽地站了出来,奏请皇帝陛下鼓励民间生育,让百姓们多多养育儿女,补充战乱导致的人口不足。
今日的议题打从一开始就集中在了春耕上,户部的官员们一边向皇帝陛下和满朝文武汇报全国各地的春耕筹备,一边针对这些筹备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因此,乍一听到这道奏本的时候,戚云恒并未太过在意,正打算用一句“知道了”敷衍过去,下面的朝臣却一个接一个地附议起来,甚至还有人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鼓励措施,比如免税、赏银、分地……总之,想方设法地让百姓们敞开肚皮,使劲去生。
一听到要花钱,戚云恒心里的那根弦就一下子绷了起来,再发现此事竟然无人反对,心里面更是不由自主地犯了嘀咕。
经济民生这一块乃是戚云恒的弱项,但一而再再而三地接触之后,戚云恒也掌握了一项诀窍,那就是:宁慢勿快,千万不要急着做出决定。
兵贵神速这种话只适用于战场,因为战场上的机会真的是稍纵即逝,失不再来;而在经济民生的领域里却是相反的,一拍脑瓜想出来的主意才是最最要不得的,稳妥二字永远都要摆在首位,宁可无为而治,也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地胡乱插手。
此外,阅历和经验也早就告诉过戚云恒,越是所有人都赞同的事,越是要三思而后行。因为这样的事一旦在施行之后出了差池,那可是连个背锅之人都别想找得出来,只能由他这个拍板定案的自吞苦果。
心念一转,戚云恒便和朝臣们打起了太极,只让户部那边先针对此事拟定一份章程,然后再交给他慢慢思量,顺势将这个议题撂到了一边。
等到大朝会结束,戚云恒照例先和六位尚书见了一面,把大朝会上冒出来的诸多事宜重新梳理了一遍,顺便讨论了一下今日热议的人口问题。
除刑部尚书
在场的孩子们还是头一次在这种事情上享受到选择的权力,除戚雨霖之外的三个人立刻就“选什么以及怎么选”这个问题与各自的伴读热火朝天地商量起来。
戚云恒对四个孩子的选课结果毫无兴趣,亦不在意。
在看过四个孩子完成的课业之后,被戚云恒单拎出来摆到日程上的,是再修缮几座宫殿,把四个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大的那三个,从其母妃的羽翼和爪牙下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以独立自主的状态去学习,去成长,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戚云恒把自己的想法和欧阳交流了一下,就“又要花钱”这件事感慨了一番。
欧阳随口提议道:“言传不如身教,耳闻不如目睹。你不如早点把几个孩子带到大朝会上,让他们亲眼看看皇帝是怎么当的,君臣又是怎么相处的,好让他们也知道知道,什么叫阴谋,什么叫阳谋,什么叫杀人不见血,害人不用刀。”
“重檐说得不错,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二者本就该相辅相成!”戚云恒立刻眼睛一亮,击掌叫好。
戚云恒是真不耐烦教孩子,更不觉得皇帝这份差事是通过教导就能使其胜任的。
但他若是真把这些孩子丢到一边,置之不理,皇宫不会因此就风平浪静,皇宫外也免不了要生出些流言蜚语,满朝文武也必然会没完没了地对他谏言,扰得他不得安宁。
这样一想,戚云恒便觉得,还真不如像欧阳建议的那样,把几个孩子早早摆到朝堂上,使满朝文武与他们直面相对,直接对着他们几个品头论足,指手画脚,省得他这个做父皇的夹在中间,受罪受气。
当然,朝堂上的腥风血雨未必是几个孩子能够看得懂的。
即便是看懂了,也未必就能承受。
但身为皇子皇女,若是连这样一关都熬不过去,那他或她也只能享受权力而无法掌控权力,老老实实地去做富贵闲王或者嫁人生子就好,继承人的候选名单上是不必再写这人的名字了。
而那些承受住了的,也能早一些明白,皇帝的宝座上布满荆棘,坐在上面的人也时时刻刻都在如履薄冰,并不像世人以为的那样随便说点什么便能一言九鼎,一呼百应。
但这件事也用不着想到便要做到,非要争一个朝夕出来。
戚云恒暗暗权衡了一下,决定还是先把迁宫的事情筹备好,等几个孩子相对独立之后,再送他们去感受实实在在的朝堂。
很快,三月的另一次大朝会便如期而至。
因欧阳早就要求过不出席今日的大朝会,早上出门的时候,戚云恒便没有把他叫醒。
但大朝会正式开始后,戚云恒却意外地发现,王绩被解除太傅一职的事并未成为这次大朝会热议的焦点,甚至都没有人站出来为其鸣一句不平。
戚云恒正在那边暗自狐疑,户部的一名侍郎忽地站了出来,奏请皇帝陛下鼓励民间生育,让百姓们多多养育儿女,补充战乱导致的人口不足。
今日的议题打从一开始就集中在了春耕上,户部的官员们一边向皇帝陛下和满朝文武汇报全国各地的春耕筹备,一边针对这些筹备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因此,乍一听到这道奏本的时候,戚云恒并未太过在意,正打算用一句“知道了”敷衍过去,下面的朝臣却一个接一个地附议起来,甚至还有人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鼓励措施,比如免税、赏银、分地……总之,想方设法地让百姓们敞开肚皮,使劲去生。
一听到要花钱,戚云恒心里的那根弦就一下子绷了起来,再发现此事竟然无人反对,心里面更是不由自主地犯了嘀咕。
经济民生这一块乃是戚云恒的弱项,但一而再再而三地接触之后,戚云恒也掌握了一项诀窍,那就是:宁慢勿快,千万不要急着做出决定。
兵贵神速这种话只适用于战场,因为战场上的机会真的是稍纵即逝,失不再来;而在经济民生的领域里却是相反的,一拍脑瓜想出来的主意才是最最要不得的,稳妥二字永远都要摆在首位,宁可无为而治,也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地胡乱插手。
此外,阅历和经验也早就告诉过戚云恒,越是所有人都赞同的事,越是要三思而后行。因为这样的事一旦在施行之后出了差池,那可是连个背锅之人都别想找得出来,只能由他这个拍板定案的自吞苦果。
心念一转,戚云恒便和朝臣们打起了太极,只让户部那边先针对此事拟定一份章程,然后再交给他慢慢思量,顺势将这个议题撂到了一边。
等到大朝会结束,戚云恒照例先和六位尚书见了一面,把大朝会上冒出来的诸多事宜重新梳理了一遍,顺便讨论了一下今日热议的人口问题。
除刑部尚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