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节(2/4)
撒了会儿娇,就呵欠连天,被瑟瑟哄着沉沉睡过去。
瑟瑟正将她放在榻上,掀帘出来,就见沈昭堆着一张笑脸捧着一盘桂花糕凑到她跟前,腻歪歪地嘘寒问暖。
“是不是饿了?吃一点,这是膳房新做出来的,还热乎呢。”
瑟瑟也不是气性大的,台阶到跟前她就下,捏起一块软糯糯的糕点塞进嘴里,朝沈昭轻勾了勾唇角,倾身,飞快地在他颊边印上一吻。
魏如海只出去传了个点心的功夫,待进了殿门,就见刚才还拌嘴的两神仙又好得跟化了一半的糖似的,黏糊糊地腻在一起,咬耳朵,摸脸蛋,哎呦,看得人脸发烫。
两人正甜蜜着呢,內侍进来禀,说是温相求见。
年前沈昭刚把虚悬已久的左右丞相填补齐全,望尽朝,能当此位的也就只有钟毓和温玄宁,只不过在两人谁为尊上颇有些为难。
按照功勋和出身来讲,钟毓远不及温玄宁,左相之位当属温氏。可……虽然当年之乱已过去十多年,如今海晏河清,本不是旧事重提的时候,但朝凡是经历过兰陵掌权时代的老臣都觉得,那毕竟是兰陵之子,施与恩威都当慎重。
而近十年来沈昭新提拔上来的年轻臣子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没有切身经历过当年之事,而沈昭为了周全瑟瑟和钰康的颜面又没有将全部事情真相公之于众,他们不知其利害,只亲眼见这些年温玄宁为社稷、为百姓鞠躬尽瘁,劳心又劳力。就拿新推出的税法来说,十之**都是最先出自温玄宁之,只不过后来由凤阁六部仔细商讨修订,在出了最后面世的本。
温玄宁当年因外戚之祸而被迫隐退,曾深入乡间田野,深谙百姓疾苦,提出的新税法都是切实从百姓利益出发,一为利民生,二为丰国仓,得了很多朝实干派年轻官吏的支持。
朝堂上大臣们因左右丞相人选而争得面红耳赤,沈昭也不好明着帮谁,就由着他们去争,谁知没过几天,钟毓就自己上书要求以温玄宁为尊。
他在奏折里写得很清楚:凡明堂之上皆天家臣子,何分伯仲?
沈昭顺势下旨,拜温玄宁为左相,钟毓为右相。
钟毓的脾气向来耿直,言语间总是得罪人,但这一出堪称深明大义,倒是得了很多朝官员的称许,一时美名远播,势头竟不逊于温玄宁。
所幸两人年少相识,彼此欣赏,这些波折不曾冲淡两人的情谊,政事上也都是广纳良言,不曾专行。
自然,有沈昭在,他们就算是想专行也不成。皇帝陛下这些年虽然看上去温和仁慈了许多,朝氛围也不像前些年内忧外患时那般紧张,可唯有天子近臣才知道,左右丞相也好,六部九寺也罢,都牢牢攥在皇帝的心里,他不曾放权,甚至不曾有过丝毫的懈怠,所谓百官奏事无不可说,所谓君臣和睦无禁忌,那不过是表面章,皇帝仍旧乾纲独断,说一不二。
温玄宁时常想,也许正是因为此,所以沈昭根本不在乎他和钟毓谁是左相,因为谁做都一样,只要沈昭在一日,谁都翻不出天。
他特意挑了个姐姐在的时候,将新拟定好的官制改革呈上来。
沈昭翻了几页,见还是他驳斥过的内容,心里有点冒火,正想发作,可顾忌着瑟瑟在跟前,强行忍了回去,冲着温玄宁笑眯眯道:“玄宁来得正好,朕和皇后正为太子妃的人选而苦恼,你那里可有合适的人推荐?”
温玄宁这些年被沈昭算计惯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立马察觉这是坑,低着眉眼,恭恭敬敬地道:“臣不敢,臣是外戚,臣是朝官,臣不敢插东宫内事。”
沈昭见他不跳坑,微挑了挑眉,眼眸莹亮,似是蓄满了坏水,笑容愈加亲切:“这怎么能是插东宫内事呢?你可是钰康的舅舅。”
温玄宁见招拆招:“君臣有别,臣不敢造次。”
“你知道君臣有别,你还给朕送这样的奏折?”沈昭那脸像街头耍戏法的,倏地变了一副表情,将奏折扔到温玄宁跟前,怒道:“朕都说了,官制不同于税制,事牵朝臣切身利益,稍有差池就会闹得人心惶惶。这事不能急,得徐徐图之,道理你都懂,你成心气朕是不是?”
沈昭发了一通火,脑筋却清醒起来:“钟毓呢?傅司棋呢?他们怎么不跟着一块来?”
话到这里,才算是问到点子上了。
温玄宁看了眼他那在一旁看热闹的姐姐,朝着沈昭慢吞吞揖礼,唉声叹气道:“他们为什么不来……陛下您不是很清楚吗?”
沈昭一僵,立即想到什么,歪头看了看瑟瑟,忙冲温玄宁道:“行了,朕知道了,你退下吧。”
话说得云里雾里,到半截戛然而止,瑟瑟被吊足了胃口,自然不许温玄宁就这样走,非拉着他问出个缘由。
温玄宁今日本就是特意来拆皇帝陛下的台,出他的丑,肩负着傅司棋和钟毓的嘱托,替他们人报仇来的,拿捏得差不多,也不管沈昭那杀人般的锐利眼神,就朝着瑟瑟狠倒了一桶苦水。
“姐啊,你是不知道,弟弟心里苦啊。前些日子就为着这官制改革,陛下的想法与臣弟和钟毓有些不同,我们可都是实在人,陛下令我们言无不尽,我们当真在朝堂上言无不尽了……是,我们据理力争,可能让陛下在众
瑟瑟正将她放在榻上,掀帘出来,就见沈昭堆着一张笑脸捧着一盘桂花糕凑到她跟前,腻歪歪地嘘寒问暖。
“是不是饿了?吃一点,这是膳房新做出来的,还热乎呢。”
瑟瑟也不是气性大的,台阶到跟前她就下,捏起一块软糯糯的糕点塞进嘴里,朝沈昭轻勾了勾唇角,倾身,飞快地在他颊边印上一吻。
魏如海只出去传了个点心的功夫,待进了殿门,就见刚才还拌嘴的两神仙又好得跟化了一半的糖似的,黏糊糊地腻在一起,咬耳朵,摸脸蛋,哎呦,看得人脸发烫。
两人正甜蜜着呢,內侍进来禀,说是温相求见。
年前沈昭刚把虚悬已久的左右丞相填补齐全,望尽朝,能当此位的也就只有钟毓和温玄宁,只不过在两人谁为尊上颇有些为难。
按照功勋和出身来讲,钟毓远不及温玄宁,左相之位当属温氏。可……虽然当年之乱已过去十多年,如今海晏河清,本不是旧事重提的时候,但朝凡是经历过兰陵掌权时代的老臣都觉得,那毕竟是兰陵之子,施与恩威都当慎重。
而近十年来沈昭新提拔上来的年轻臣子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没有切身经历过当年之事,而沈昭为了周全瑟瑟和钰康的颜面又没有将全部事情真相公之于众,他们不知其利害,只亲眼见这些年温玄宁为社稷、为百姓鞠躬尽瘁,劳心又劳力。就拿新推出的税法来说,十之**都是最先出自温玄宁之,只不过后来由凤阁六部仔细商讨修订,在出了最后面世的本。
温玄宁当年因外戚之祸而被迫隐退,曾深入乡间田野,深谙百姓疾苦,提出的新税法都是切实从百姓利益出发,一为利民生,二为丰国仓,得了很多朝实干派年轻官吏的支持。
朝堂上大臣们因左右丞相人选而争得面红耳赤,沈昭也不好明着帮谁,就由着他们去争,谁知没过几天,钟毓就自己上书要求以温玄宁为尊。
他在奏折里写得很清楚:凡明堂之上皆天家臣子,何分伯仲?
沈昭顺势下旨,拜温玄宁为左相,钟毓为右相。
钟毓的脾气向来耿直,言语间总是得罪人,但这一出堪称深明大义,倒是得了很多朝官员的称许,一时美名远播,势头竟不逊于温玄宁。
所幸两人年少相识,彼此欣赏,这些波折不曾冲淡两人的情谊,政事上也都是广纳良言,不曾专行。
自然,有沈昭在,他们就算是想专行也不成。皇帝陛下这些年虽然看上去温和仁慈了许多,朝氛围也不像前些年内忧外患时那般紧张,可唯有天子近臣才知道,左右丞相也好,六部九寺也罢,都牢牢攥在皇帝的心里,他不曾放权,甚至不曾有过丝毫的懈怠,所谓百官奏事无不可说,所谓君臣和睦无禁忌,那不过是表面章,皇帝仍旧乾纲独断,说一不二。
温玄宁时常想,也许正是因为此,所以沈昭根本不在乎他和钟毓谁是左相,因为谁做都一样,只要沈昭在一日,谁都翻不出天。
他特意挑了个姐姐在的时候,将新拟定好的官制改革呈上来。
沈昭翻了几页,见还是他驳斥过的内容,心里有点冒火,正想发作,可顾忌着瑟瑟在跟前,强行忍了回去,冲着温玄宁笑眯眯道:“玄宁来得正好,朕和皇后正为太子妃的人选而苦恼,你那里可有合适的人推荐?”
温玄宁这些年被沈昭算计惯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立马察觉这是坑,低着眉眼,恭恭敬敬地道:“臣不敢,臣是外戚,臣是朝官,臣不敢插东宫内事。”
沈昭见他不跳坑,微挑了挑眉,眼眸莹亮,似是蓄满了坏水,笑容愈加亲切:“这怎么能是插东宫内事呢?你可是钰康的舅舅。”
温玄宁见招拆招:“君臣有别,臣不敢造次。”
“你知道君臣有别,你还给朕送这样的奏折?”沈昭那脸像街头耍戏法的,倏地变了一副表情,将奏折扔到温玄宁跟前,怒道:“朕都说了,官制不同于税制,事牵朝臣切身利益,稍有差池就会闹得人心惶惶。这事不能急,得徐徐图之,道理你都懂,你成心气朕是不是?”
沈昭发了一通火,脑筋却清醒起来:“钟毓呢?傅司棋呢?他们怎么不跟着一块来?”
话到这里,才算是问到点子上了。
温玄宁看了眼他那在一旁看热闹的姐姐,朝着沈昭慢吞吞揖礼,唉声叹气道:“他们为什么不来……陛下您不是很清楚吗?”
沈昭一僵,立即想到什么,歪头看了看瑟瑟,忙冲温玄宁道:“行了,朕知道了,你退下吧。”
话说得云里雾里,到半截戛然而止,瑟瑟被吊足了胃口,自然不许温玄宁就这样走,非拉着他问出个缘由。
温玄宁今日本就是特意来拆皇帝陛下的台,出他的丑,肩负着傅司棋和钟毓的嘱托,替他们人报仇来的,拿捏得差不多,也不管沈昭那杀人般的锐利眼神,就朝着瑟瑟狠倒了一桶苦水。
“姐啊,你是不知道,弟弟心里苦啊。前些日子就为着这官制改革,陛下的想法与臣弟和钟毓有些不同,我们可都是实在人,陛下令我们言无不尽,我们当真在朝堂上言无不尽了……是,我们据理力争,可能让陛下在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