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货郎 第449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正好现在已经七月,等到八月振生运送棉花去江南的时候,正好可以带过去一点。
    不过徐三公子的信又写了内容,那就是浙东方向,有人已经研究出来,怎么在他们本地种棉花,而且骨朵长得很好看。
    估计用不了多久,江浙这边也能种起棉花。
    剩下的事徐三公子没说,但也是给纪彬提个醒,其余顾家,景家也差不多在说棉花的事。
    基本上意思就是,如果浙东也能种棉,那以后对宿勤棉的需求就会大大减少,虽然还需要,但不用那么多了。
    纪彬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心里也感激他们提前说起这件事。
    不过纪彬却是不意外的,每一个植物都有其发展规律,再加上优良育种,往合适的方向培育,浙东那边迟早都种起来。
    只是质量高低的差别。
    反正纪彬到现在也认为,还是边域那边的棉花棉绒最细腻,最柔软,这跟各地的土质气候都有关系。
    但不管浙东那边质量如何,影响宿勤郡是肯定的。
    这也是纪彬不让大家盲目种棉的原因。
    棉花价格迟早会回落,虽然再往后也会是较贵的农产品,但总不会贵到现在这般离谱。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这种经济作物还会受限制。
    之前纪彬跟邑伊县棉农们商议的是,谁家种了多少棉花,就要再种多少粮食。
    但到底只是私人发起的倡议,难免有人为此谋利,根本不管这些。
    说句大实话,官府说,都不一定能阻止人谋利,更不要说私人的倡议。
    而且这种做法并不能让人少种棉花,只会让更多的商户们大批购买良田,从而普通百姓手里的田地都被买走,若是买不走,还能强买强卖。
    当时纪彬提出,也只是暂缓这个进度而已。
    想到这,给新皇的书信里又添了一条,纪彬那个时空的古代,也鼓励种经济作物,什么棉麻染料,都是鼓励种植的。
    但所种的比例可比纪彬说的一比一要少得多。
    在明史上记载,大多比例应该在五或者十比零点五。
    也就是说,种五到十亩地粮食地的时候,可以种半亩到一亩的经济作物。
    这些都能很好抑制百姓为了谋利荒废农田。
    虽然现在情况还不严重,但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这封信写完,纪彬目光又回到浙东种出棉花的事上,这也就说明,以后的利润会越来越薄,在这三五年内回到正常价格。
    不过纪彬也好,詹明也好,重心已经不在棉花上面。
    他们二人早就知道这种暴富长久不了。
    只是纪彬要跟引娘说一声,让她邑伊县的时候,提前跟商会棉农棉商们说要一声,千万不要盲目扩张,否则肯定会有损失。
    相信通过他们商会,宿勤郡的棉农棉商们很快都会知道,这样以后降价也好,减少土地也好,大家都有心理准备。
    不过浙东的试验田今年才种出来,大面积推广也要一两年时间,这个时间里,足够大家消化这些消息了。
    这些事情处理完,最后则是詹明的信。
    詹明也是纪彬合作的老朋友了,他这段时间一直不在春安城,而是在之前西边商路的朋友家走动。
    算起来他也两年没走那边商路,肯定要再联系一下。
    甚至押送棉花的事都交给了振生。
    去年振生做得还不错,没出什么大乱子,今年照样可以交给他,那振生虽然做事多了,挣的钱也多了,自然开心。
    只是詹明表弟杨炯彻底沾不了詹家的光,他家又送了姓杨的表弟过来,这个表弟倒是谨言慎行,今年可以跟着振生打打下手,看看能不能用。
    至于詹明跟西边商路的朋友们走动,也还算顺利,谁让詹明的名声也很响亮,虽然不如纪彬,可在春安城也算数得着了。
    众人还都知道,詹明好友纪彬手里握着多少作坊,这些可都是好用的货物啊。
    到时候拉到西边,岂不是更能赚一大笔钱。
    靠着纪彬的关系拿到物美价廉的货物,也是很好的选择。
    这生意路都是越做越宽敞。
    如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纪彬詹明的生意再往上走,也没人会触霉头。
    纪彬早就说过了,他不管这些人心里怎么想的,只要面上过得去,好好合作就行。
    他又不是跟每个合作的人都交朋友。
    纪彬知道詹明那边一切顺利,也就放心了,至于棉花收获纪彬也不用操心。
    到时候冰铺歇业,管事徐杰林豪都能帮忙,还有管家林博在,振生也能过来。
    更重要的是,家里还有引娘。
    引娘如今的能力还有什么信不过的。
    家里生意一切都好,不管水运还是西边商路都在稳步进行,纪彬也只是回了几封信,然后更加专注海太城的事。
    因为新来了很多人,船务司的人员配置基本已经齐了。
    虽说他们的办公室还是没墙壁吧,但大家已经习惯这样的日子了!
    早上从官府客舍醒过来,需要文书办公,那就在客舍完成,不需要的来先朝船厂旧址帮忙一起盖房子,而且自己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