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355节(2/3)
官员等待。
见到司马光和苏油的大船过来,身后还跟着如此大的船队,官员脸上神色一振,迎上前来:“下官王广廉,拜见司马学士,苏侍制。”
苏油的称呼可以有很多,李宪他们爱叫他知监,胄案下属叫他案判,去往外州,地方官员爱叫他侍制或者侍讲,因为他身上有个宝文阁侍制和翰林侍讲的名头,因为一般官员,都以清贵能接近皇帝的官职为荣。
王广廉苏油认识,这娃早年在陕西转运使司薛向手底下任职,还私下里弄青苗法,春散秋敛,颇有章法,不过收息高达三分。
等苏油到了渭州,和薛向鼓捣了一番,决定转运司退出亲自经营,改行监督之策,而贷款业务交由四通商号操作,而且苏油的诸多产业扶持的后续,比王广廉的办法细致周备得多,利率一分,因此相应的也就比他效果好得多。
王广廉还为此私下来找过苏油,想要在陕西全境推广渭州模式,然后苏油给他分析了渭州模式,狼渡模式,商州模式,凤翔模式,西京模式……一通模式下来后,告诉他其实就一个模式——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才是王道,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
也不知道这娃听进去没有,后来也没见他再来过,结果在这里又遇着了。
苏油便对司马光介绍:“这位是我在陕西时的老同事了,王才叔的弟弟。”
王才叔就是王广渊,英宗的亲密手下,一说起他司马光就明白了:“对,你家就是大名府的,当年王才叔将令祖文字呈送官家,官家命录王家子弟入朝,才叔推荐了弟弟,自己却走科举入仕途,一时传为佳话,原来他弟弟就是你啊?”
苏油说道:“正是,不过不光哥哥得宋绶所教,弟弟的书法大字也是一绝。”
王广廉完全没有想到苏油会在司马光面前说他的好话,连忙谦逊。
王广廉如今是河北提举常平官和转运判官,转运使因为河决灾荒已经落职由他暂代,累得跟孙子似的。
不过苏油印象里王广廉是属于内心火热能力一般那种人,如今一见到码头上的情形就心里直叫糟糕,替他说两句好话,是因为花花轿子人抬人,接下来自己的建议或许王广廉才会给自己几分面子。
虽然顶着个“如朕亲临”的牌子,但是不给皇帝面子的大宋官员又不是一个两个。
连皇帝都无法一手遮天,求同存异中相互妥协,大家拉扯着过,永远是大宋的政治生态。
进入城中坐定,王广廉汇报了两个月以来的救灾情况,以及黄河水情。
苏油听完,对司马光说道:“学士,如今看来,王运判对事务还是精熟的。”
王广廉又是连连谦虚。
苏油接着说道:“王运判,我有几个建议。”
王广廉坐直身子:“苏侍制政务精熟,下官正需指点。”
苏油笑道:“指点不敢,不过是前人故智。”
“大名府人民众多,当年河朔大水,民流就食。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
“刚刚入城之时,我见城门口的情形,似乎便是如此?”
王广廉脸上一红:“的确如此,不过我一直住在城郭间监督赈济,还没有发生不得食而仆的惨况。”
苏油拱手道:“这自然是运判劳力爱民所致,苏油是佩服的,但是所有细事系于一身,虽武侯也未免不寿。”
“救灾,主要就是解决灾民的衣,食,住,业。”
“部民出粟,益以官廪,这方面运判做的很好了,不过我觉得——可以更好。”
第五百二十六章 察人之术
就听苏油继续说道:“当年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富相公治大名府,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然后寻出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灾民,薪水救济反而比集中方便。”
“大名府是北京,有很多待缺寄居的官员,当时富相公发给他们俸禄,让他们去难民所聚的地方作为管理人员,选老弱病瘠者周济,登记他们的辛劳,答应他日为他们奏请受赏。”
“每隔五日,则遣人持酒肉饭食慰藉他们,因为出于至诚,所以人人为尽力。”
“水退之后,凡山林陂泽,有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自取。”
“死者为大冢葬之,曰‘丛冢’。”
“等到第二年稻麦大熟后,再让难民各以远近,授粮而归,当时活难民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运判,众志成城,天灾之前,所有可用的力量都要动员起来。仅凭一己之力,难救河北百万生灵啊。”
说完又转头问司马光:“学士,是这样吧?”
司马光点头:“对,当时仁宗皇帝听说之后,遣使褒劳,拜富相公为礼部侍郎。富相公说:‘此守臣之职也。’辞而不受。”
苏油说道:“所以救灾之策,一要简便,二要周尽,简便则易施,周尽则无遗。”
“如今朝廷救济已到,接下来还有很多相关减免扶助的措施要宣布,运判如今的条件,比富相公当年好得多,正好趁此机会,再施展一番。以鼓舞官民人心士气。”
“眼看就要入秋,马上就是冬麦下种的
见到司马光和苏油的大船过来,身后还跟着如此大的船队,官员脸上神色一振,迎上前来:“下官王广廉,拜见司马学士,苏侍制。”
苏油的称呼可以有很多,李宪他们爱叫他知监,胄案下属叫他案判,去往外州,地方官员爱叫他侍制或者侍讲,因为他身上有个宝文阁侍制和翰林侍讲的名头,因为一般官员,都以清贵能接近皇帝的官职为荣。
王广廉苏油认识,这娃早年在陕西转运使司薛向手底下任职,还私下里弄青苗法,春散秋敛,颇有章法,不过收息高达三分。
等苏油到了渭州,和薛向鼓捣了一番,决定转运司退出亲自经营,改行监督之策,而贷款业务交由四通商号操作,而且苏油的诸多产业扶持的后续,比王广廉的办法细致周备得多,利率一分,因此相应的也就比他效果好得多。
王广廉还为此私下来找过苏油,想要在陕西全境推广渭州模式,然后苏油给他分析了渭州模式,狼渡模式,商州模式,凤翔模式,西京模式……一通模式下来后,告诉他其实就一个模式——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才是王道,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
也不知道这娃听进去没有,后来也没见他再来过,结果在这里又遇着了。
苏油便对司马光介绍:“这位是我在陕西时的老同事了,王才叔的弟弟。”
王才叔就是王广渊,英宗的亲密手下,一说起他司马光就明白了:“对,你家就是大名府的,当年王才叔将令祖文字呈送官家,官家命录王家子弟入朝,才叔推荐了弟弟,自己却走科举入仕途,一时传为佳话,原来他弟弟就是你啊?”
苏油说道:“正是,不过不光哥哥得宋绶所教,弟弟的书法大字也是一绝。”
王广廉完全没有想到苏油会在司马光面前说他的好话,连忙谦逊。
王广廉如今是河北提举常平官和转运判官,转运使因为河决灾荒已经落职由他暂代,累得跟孙子似的。
不过苏油印象里王广廉是属于内心火热能力一般那种人,如今一见到码头上的情形就心里直叫糟糕,替他说两句好话,是因为花花轿子人抬人,接下来自己的建议或许王广廉才会给自己几分面子。
虽然顶着个“如朕亲临”的牌子,但是不给皇帝面子的大宋官员又不是一个两个。
连皇帝都无法一手遮天,求同存异中相互妥协,大家拉扯着过,永远是大宋的政治生态。
进入城中坐定,王广廉汇报了两个月以来的救灾情况,以及黄河水情。
苏油听完,对司马光说道:“学士,如今看来,王运判对事务还是精熟的。”
王广廉又是连连谦虚。
苏油接着说道:“王运判,我有几个建议。”
王广廉坐直身子:“苏侍制政务精熟,下官正需指点。”
苏油笑道:“指点不敢,不过是前人故智。”
“大名府人民众多,当年河朔大水,民流就食。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
“刚刚入城之时,我见城门口的情形,似乎便是如此?”
王广廉脸上一红:“的确如此,不过我一直住在城郭间监督赈济,还没有发生不得食而仆的惨况。”
苏油拱手道:“这自然是运判劳力爱民所致,苏油是佩服的,但是所有细事系于一身,虽武侯也未免不寿。”
“救灾,主要就是解决灾民的衣,食,住,业。”
“部民出粟,益以官廪,这方面运判做的很好了,不过我觉得——可以更好。”
第五百二十六章 察人之术
就听苏油继续说道:“当年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富相公治大名府,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然后寻出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灾民,薪水救济反而比集中方便。”
“大名府是北京,有很多待缺寄居的官员,当时富相公发给他们俸禄,让他们去难民所聚的地方作为管理人员,选老弱病瘠者周济,登记他们的辛劳,答应他日为他们奏请受赏。”
“每隔五日,则遣人持酒肉饭食慰藉他们,因为出于至诚,所以人人为尽力。”
“水退之后,凡山林陂泽,有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自取。”
“死者为大冢葬之,曰‘丛冢’。”
“等到第二年稻麦大熟后,再让难民各以远近,授粮而归,当时活难民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运判,众志成城,天灾之前,所有可用的力量都要动员起来。仅凭一己之力,难救河北百万生灵啊。”
说完又转头问司马光:“学士,是这样吧?”
司马光点头:“对,当时仁宗皇帝听说之后,遣使褒劳,拜富相公为礼部侍郎。富相公说:‘此守臣之职也。’辞而不受。”
苏油说道:“所以救灾之策,一要简便,二要周尽,简便则易施,周尽则无遗。”
“如今朝廷救济已到,接下来还有很多相关减免扶助的措施要宣布,运判如今的条件,比富相公当年好得多,正好趁此机会,再施展一番。以鼓舞官民人心士气。”
“眼看就要入秋,马上就是冬麦下种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