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370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天就将苏轼找去:“方今政令得失安在?就算是我的过失,你大胆说没关系。”
    苏轼也不客气,啪啪啪三大炮:“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赵顼悚然。
    然后苏轼这大嘴巴下来就在同僚里边宣扬。
    主张被小小一个苏轼给挡了,王安石很气恼,屡次阻止赵顼对苏轼的任命。
    赵顼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王安石说道:“苏轼与我所学及议论哪哪都不一样,还是让他干别的吧。中书条令交给吉甫合适。”
    于是交给苏轼一个繁杂的差遣——“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
    而“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
    ……
    吕惠卿对王雱摇头:“苏轼没有城府,不会是我们的对手,不过此子巧舌如簧,易动人心,不可久居圣主之侧。”
    王雱继续落了一子巩固中腹:“如此,你我自为之。”
    熙宁二年七月,吕惠卿被提拔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
    章惇到京,王安石见之大喜,恨得之晚。立刻委任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殿校理、中书检正。参与制定新法,监修国史,编撰实录。
    一个叫曾布开封小官上书言政,说为政的根本有二:曰厉风俗、择人才;其要点有八:曰劝农桑、理财赋、兴学校、审选举、责吏课、叙宗室、修武备、制远人。王安石立刻召来相谈,接着推荐给赵顼。
    赵顼召见,授予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的职位,不久又授予集贤校理、同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三日之内就接连收到了赵顼的五份任职文书,蹿升为新党第三号人物。
    苏油在郑州忙碌之时,还要提起笔来驳斥自己侄儿的观点。
    学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古代学识都掌握在贵族诸侯手里,没有夫子的有教无类,没有他的弟子三千,礼尚不下庶人。
    可至大宋今日,乡间岁末,亦有郊社,秀才行文,宿老领礼,这就是文字的教化之功。
    识字率,是考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还能够转换成国家消费水平层次的重要指标。
    苏轼说的那些问题都存在,介甫公说的建学校也当行,但是两人其目的,太急于利!
    世有功,亦有利,功可在千秋,利见于一时。
    植树千山,必出秀颖,蓄驹千骑,必有骏良。设臣不得学,如今不过眉山一狡徒耳,如何能得陛下之用?
    苏轼因庆历中事否定各地建立学校的可能性,偏颇了。
    介甫公将学校与科举直接关系起来,这同样也偏颇了。
    学校的目的,不是要人人科举,变成人才,而是要普及教育,提高识字率,使人具备自学的能力。
    有了这个能力,好学者自然可以精进,成为国家的栋梁。
    驽钝者也能读懂国家条令,遵法守礼。
    人非生而知之者。
    夫子的伟大,是让庶人得到了问礼的机会;学校的伟大,是让天下人都得到了学习的机会!
    这就是功利之别。
    虽杂役工坊,其中也有大道理存在。然而数千年没有从中提取出大道之理,致用之学,是什么原因?而臣只是小小注力其间,便发掘出一堆学问,这又是什么原因?
    其实这就是臣两者粗通,能够找到合理的表述方式,将工匠们心领神会却不能言说的道理,经过搜集整理,提炼出来了而已。
    设若大匠们也义理精通,文字扎实,这些事情,千年前的鲁班墨翟就能够做好,何必等到今天?
    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为近利,只为远功。
    世上多有聪明而不得学者,学校,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陛下和诸公认为我说的不对,那明年朝廷明算科举事,敢不敢让眉山理工学校初三五班的孩子们,来汴京与各路士子们同场竞技?!
    赵顼拿到奏疏,对这件事情还相当有兴趣,将苏油的奏报特意挑出来给王安石和赵抃看:“王公,赵公,苏油此议,可行不可行?”
    王安石一脑门子黑线:“胡闹!苏明润前头句句在理,到最后简直是胡闹,还是得到一榜探花之后,再不读书的缘故!”
    赵老头最听不得别人说苏油坏话:“介甫此言失矣,苏明润仁性天生,老夫未闻皋、夔、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
    王安石顿时哑然。
    赵顼问道:“那赵公认为,苏油此议可行?”
    赵老头却立刻翻脸,骂道:“当然是胡闹!”
    赵顼傻了,那你刚刚还怼得王安石哑口无言?
    赵抃这才反应过来:“哦……这个……陛下,毕竟国朝华选,总要给士子们留些体面……”
    王安石问道:“什么意思?你是说,明算科举子,考不过眉山学校出来的孩子?”
    赵抃呵呵笑道:“十多年之前,苏油和石薇九岁,第一次见张安道时,小石薇就提到一道算术题,三个五一个一,每个数字加减乘除只能使用一次,最后要得到二十四这个数。以张安道的聪明,花了一个晚上,愣是没算出来。”
    王安石有些讶然:“这个很难吗?”
    赵顼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