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529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指挥村里支起几口大锅,有苏少保指导的大锅菜,让乡亲们一致竖起了大拇指,少保他早就该干这个!这才是他的正经活!
    大锅菜也有大锅菜的做法,炒菜做大锅是香不了的,必须是炖菜,红烧菜,黄焖菜才地道。
    油水要丰足,滋味要浓郁,一斗碗米饭浇淋上一大勺浇头,那滋味……啧啧啧……
    苏少保做菜那是指定浪费不了一丁点的,比如一头猪,除了鬃毛牙齿蹄壳骨头,剩下的只要是肉,他就能给你料理成美食!
    四月,菜籽收完,永安圩里开始蓄水翻耕,中稻的种植又开始了。
    村头的水车大油坊开始运转了起来。
    类似后世爆米花筒,不过放大了很多倍的大炒缸,将油菜籽放在里边转动炒制,节省了大量的人工。
    炒制好的油菜籽,需要冷却,磨粉。
    磨粉之后的菜籽沙,还要上大锅,蒸制大半个时辰,才能提高出油率。
    之后放入圆柱形的铁桶当中,铁桶下方侧面有细密的小孔,用来出油。
    然后就是初榨了。
    如今有了液压设备,通过压强原理,一个水车坊也能得到足够大的压力。
    这套装置,第一次榨油,就能榨出百分之七十的油料,然后将菜籽饼取出重新粉碎,再次蒸制进行复榨,才能将油料完全榨取出来。
    出油率比传统手工榨油坊高出太多,而且不费人工。
    剩下的就是纯菜籽饼,这是绝佳的饲料添加剂,鱼,禽,畜都用得。
    第一锅菜籽油榨出来,整个永安圩上都飘满了菜油的清香!
    “哈哈哈哈哈……”
    苏油得意至极的笑声,传遍了整个村落,用李老栓的话说,少爷这是乐颠了!
    这可不光光是一点油料的问题,这解决了太湖流域开发模式最大的瓶颈——满足各方利益的问题!
    浙江移民没油菜不用管,以蜀中移民的永安圩来举例,两千亩地,丁均四十亩,户均两丁,就是二十五户人家。
    两千亩地围出来,成本往高了算,按一贯一亩计,需要投资两千贯。
    加上户均十贯的农具种子房屋之类的补贴,永安圩要达到让移民拎包入住的标准,共计需要两千二百五十贯。
    四通商号将这些通通承揽了下来,其实成本比这个要低得多。
    然后以土地上第一季油菜作为收益,按一亩地出油百斤计算,就是二十万斤菜油。
    就算菜油价值只有香油,茶油的一半,五十文一斤,这里也是一万贯的收益!
    刨去前期投入,四通将获得七千七百五十贯的利润!
    这才特娘的又得面子又得里子!
    当然实际收益率不可能做得到这么高,还有诸如管理成本等各项支出。
    但是利润空间就在那里摆着,四通并没有赔本赚吆喝,有足够的动力刺激商贾们投入到苏湖土地开发中来。
    这就是模式的胜利,两浙路转运司,真的能够做到不花朝廷一文钱,仅仅利用民间力量,将太湖开发这事情给办下来!
    第七百八十五章 黄鱼季
    大宋对油类的需求量那是毋庸置疑的,更何况,现在有了化工这头老虎。
    比如肥皂,光这东西对油脂的需求量,就足以吃下大部分供给。
    所以四通的利益,不光光是第一期收回成本获取利润,更加重要的,是获得了一个油料基地!
    这才是真正的多赢模式。
    一个油坊,一天能榨出八百斤油料,二百五十天才能榨完。
    如果采用三班倒昼夜不停,那也得一百二十天。
    所以永安圩上,人人都是笑脸,四通商号那就是本家,油料肯定要先留足自家所用,苏油给每户人家留下了一百斤,其余全部拉走。
    这边收完油菜,安和圩那边,又该收麦了。
    两个圩田上的移民们感觉充实惨了,这日子,这过法,这也太美了哟……
    有了油,有了面粉,那还差什么?
    当然是差小鱼!
    正好太湖的鱼季又到了。
    苏油很痛苦,四月也是舟山鱼季,自己到底该留在这里呢,还是去昌国呢?
    最后还是为了两浙路的大局,痛苦地放弃了软炸刀鱼,豆豉凤尾鱼,踏上了昌国之旅。
    不过出发之前,特意交代了章惇,现在油料不缺了,赶紧在湖州开了几个罐头厂,主打产品就是凤尾鱼罐头,熏鱼,蟹粉。
    昌国外的海面上,大黄鱼聚集成群,那场面让后世穿越而来,见惯了平静海面的苏油,感觉不再是壮观,而是——恐怖。
    太多了……
    晚上,一艘小船上嘭嘭嘭亮起了几盏大型白金汽灯,呼呼的燃油蒸汽,喷得白金灯丝发出雪亮的光芒,照明范围覆盖了近百米的海面。
    海中星星点点,那是海鱼们被灯光引诱过来,鱼鳞反射出的光线。
    夔州型三千料的土豪版打渔船,船侧长长的横臂打开,围绕着灯光,下下了巨大的围网。
    围网完成了巨大的圆圈后,船上老渔头,龙浪生等渔民,开始收紧绞盘,将缆绳拉上来,将围网底部收拢。
    围网收好之后,包围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