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702节(2/3)
,也是青睐非常,褒贬人物,也每与少保并况,常言‘五百年内,无斯人也。’”
“如有需要韩家的地方,还请直言不讳,我这便给大兄去信。”
苏油说道:“汝家大人谬赞苏油了。我此次出来,本是考察马政,见河东情形,可以想见大名,雄州。正好有一个契机,便想着能否与世兄商议看看,能不能为改变四路局面,共尽一份心力。”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四路经水患旱情蝗灾之后,如今地广人稀,这是实情对吧?”
韩纯彦点头:“的确如此。”
苏油又说道:“而在地广人稀的情形之下,却依旧兼并猖獗,民生艰难是吧?”
韩纯彦再次点头:“也是实情。”
苏油说道:“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四路之地,其实是有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的?欠缺的,是有效的机制,和启动的资金和契机?”
韩纯彦苦笑道:“这论调,和朝中幸进太相似了,但是他们却没有拿出有效的办法。”
“青苗,免役,保马,市易,章奏之中说得那叫一个冠冕堂皇,结果无一不是敲剥百姓的工具,不知少保又有何办法?”
苏油点头:“青苗,免役,保马,市易。”
韩纯彦先是大惊,然后又放松下来,哈哈大笑:“少保可真是诙谐。”
苏油摇头:“我是认真的。”
韩纯彦一下子就傻了:“这……这个万万使不得。”
苏油笑道:“青苗就是农业,免役就是差役,保马就是畜牧,市易就是行商。其实真要是解决了这四个问题,四路振兴,其实是大有希望的。”
“王相公眼光其实是没有错的,不过手法糙了一些,哪里知道河北河东虽多雄烈之士,却也经不起他那样的糙法。”
韩纯彦松了口气:“只要不是拗相公那一套就行。”
苏油说道:“我们先说青苗,我这里的青苗,是指农业,但是并不是简单的贷款给农人,然后撒手放任不管。”
“北方与南方不同,作物生长时间长,加上四路灾荒频繁,百姓们更喜欢种植小米,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耐存储。”
“其实远比小米高产的作物,是小麦,我从天方带回的麦种,经过西南理工与陕西神禾塬找到的一种原生偃麦草进行杂交之后,得到了一种抗病性强,粒大饱满,麦穗致密,成熟之后穗轴不折、可以自由脱粒选种,稳产高产的新麦种——莱山一号。”
这个在学术上叫做“远缘杂交”,是西南农科在有了性状杂交公式之后的新突破。
名字听起来十分古怪,但是韩纯彦一听就明白:“《山海经·西山经》曰:‘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又西三百里五十里,曰莱山’。”
苏油微微一笑:“世兄也是学问博洽。莱,即来,古字之形,就是一株小麦。陕西路神禾塬,即古之莱山,《拾遗记》云:‘神农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我家小妹培育出的这种麦种,是冬小麦,因生长时间长,分蘖多,一棵麦苗能够分蘖多穗小麦,于古籍上记载的神禾类似,又因偃麦草发现于神禾塬,便以地为名。”
“不过小妹谦虚,不好以‘神禾’直名之,因此打了个埋伏,用了古地名。”
韩纯彦已经顾不上和苏油掉书袋了,一禾多穗四个字,已经让他心痒难熬:“少保,不知道这种麦子,亩收多少?”
苏油说道:“在四通商号农科所精细种植,亩收可以高达四石,不过你们肯定达不到那水平,大约三石就差不多了。”
韩纯彦有些惊喜又有些失望:“比黍米多了三成,但是用十年保存期换三年保存期,我估计推广起来也有难度啊……”
苏油不禁有些想翻白眼,亩产提高三成还不知足,你当我是神仙吗?
好在还有后手:“世兄,这里边还有个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的问题……算了,总之就是可以冬夏轮作。比如小麦大豆,小麦黍米杂作,可以实现两年三作。”
“比如小麦和苜蓿,小麦与冬储蔬菜,可以实现一年两作。总体算下来,一年四石是收得到的。”
韩纯彦不由得站起身来:“这就是翻倍了?!”
苏油招手:“坐下坐下,这才刚开始呢。”
韩纯彦不由得大为尴尬:“纯彦听闻这样的喜讯,不由得失态了。”
苏油说道:“不过这样的栽种方法,对地力的要求很高,四路连农家肥都用得少,传统种植方法和模式肯定是不行的,要提高产量,当然还得另想办法。”
接下来就是一篇大文章了,首先给韩纯彦讲解施肥的重要性,然后讲解肥料的来源,除了人,禽,畜,草,还得加上化肥。
这就有关系到化肥厂的设立。
还得鼓励饲养牲畜禽类,这里有关系到了一系列的新型技术和饲料生产加工。
于是又涉及到饲料和食品的转化率的问题,涉及到磨坊,榨油坊和饲料厂的建立。
这就又涉及到五金,机械的生产。
这才涉及到借贷和产业扶持。
等到这一大篇文章做下
“如有需要韩家的地方,还请直言不讳,我这便给大兄去信。”
苏油说道:“汝家大人谬赞苏油了。我此次出来,本是考察马政,见河东情形,可以想见大名,雄州。正好有一个契机,便想着能否与世兄商议看看,能不能为改变四路局面,共尽一份心力。”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四路经水患旱情蝗灾之后,如今地广人稀,这是实情对吧?”
韩纯彦点头:“的确如此。”
苏油又说道:“而在地广人稀的情形之下,却依旧兼并猖獗,民生艰难是吧?”
韩纯彦再次点头:“也是实情。”
苏油说道:“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四路之地,其实是有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的?欠缺的,是有效的机制,和启动的资金和契机?”
韩纯彦苦笑道:“这论调,和朝中幸进太相似了,但是他们却没有拿出有效的办法。”
“青苗,免役,保马,市易,章奏之中说得那叫一个冠冕堂皇,结果无一不是敲剥百姓的工具,不知少保又有何办法?”
苏油点头:“青苗,免役,保马,市易。”
韩纯彦先是大惊,然后又放松下来,哈哈大笑:“少保可真是诙谐。”
苏油摇头:“我是认真的。”
韩纯彦一下子就傻了:“这……这个万万使不得。”
苏油笑道:“青苗就是农业,免役就是差役,保马就是畜牧,市易就是行商。其实真要是解决了这四个问题,四路振兴,其实是大有希望的。”
“王相公眼光其实是没有错的,不过手法糙了一些,哪里知道河北河东虽多雄烈之士,却也经不起他那样的糙法。”
韩纯彦松了口气:“只要不是拗相公那一套就行。”
苏油说道:“我们先说青苗,我这里的青苗,是指农业,但是并不是简单的贷款给农人,然后撒手放任不管。”
“北方与南方不同,作物生长时间长,加上四路灾荒频繁,百姓们更喜欢种植小米,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耐存储。”
“其实远比小米高产的作物,是小麦,我从天方带回的麦种,经过西南理工与陕西神禾塬找到的一种原生偃麦草进行杂交之后,得到了一种抗病性强,粒大饱满,麦穗致密,成熟之后穗轴不折、可以自由脱粒选种,稳产高产的新麦种——莱山一号。”
这个在学术上叫做“远缘杂交”,是西南农科在有了性状杂交公式之后的新突破。
名字听起来十分古怪,但是韩纯彦一听就明白:“《山海经·西山经》曰:‘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又西三百里五十里,曰莱山’。”
苏油微微一笑:“世兄也是学问博洽。莱,即来,古字之形,就是一株小麦。陕西路神禾塬,即古之莱山,《拾遗记》云:‘神农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我家小妹培育出的这种麦种,是冬小麦,因生长时间长,分蘖多,一棵麦苗能够分蘖多穗小麦,于古籍上记载的神禾类似,又因偃麦草发现于神禾塬,便以地为名。”
“不过小妹谦虚,不好以‘神禾’直名之,因此打了个埋伏,用了古地名。”
韩纯彦已经顾不上和苏油掉书袋了,一禾多穗四个字,已经让他心痒难熬:“少保,不知道这种麦子,亩收多少?”
苏油说道:“在四通商号农科所精细种植,亩收可以高达四石,不过你们肯定达不到那水平,大约三石就差不多了。”
韩纯彦有些惊喜又有些失望:“比黍米多了三成,但是用十年保存期换三年保存期,我估计推广起来也有难度啊……”
苏油不禁有些想翻白眼,亩产提高三成还不知足,你当我是神仙吗?
好在还有后手:“世兄,这里边还有个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的问题……算了,总之就是可以冬夏轮作。比如小麦大豆,小麦黍米杂作,可以实现两年三作。”
“比如小麦和苜蓿,小麦与冬储蔬菜,可以实现一年两作。总体算下来,一年四石是收得到的。”
韩纯彦不由得站起身来:“这就是翻倍了?!”
苏油招手:“坐下坐下,这才刚开始呢。”
韩纯彦不由得大为尴尬:“纯彦听闻这样的喜讯,不由得失态了。”
苏油说道:“不过这样的栽种方法,对地力的要求很高,四路连农家肥都用得少,传统种植方法和模式肯定是不行的,要提高产量,当然还得另想办法。”
接下来就是一篇大文章了,首先给韩纯彦讲解施肥的重要性,然后讲解肥料的来源,除了人,禽,畜,草,还得加上化肥。
这就有关系到化肥厂的设立。
还得鼓励饲养牲畜禽类,这里有关系到了一系列的新型技术和饲料生产加工。
于是又涉及到饲料和食品的转化率的问题,涉及到磨坊,榨油坊和饲料厂的建立。
这就又涉及到五金,机械的生产。
这才涉及到借贷和产业扶持。
等到这一大篇文章做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