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704节(1/3)
说完对韩嘉彦喊道:“掌灯,掌铂金喷灯!”
研究学问可以没大没小,四个人在明亮的铂金喷灯下,化身成为文字学者,头碰头地对桌上这块骨头开始研究起来。
果然,很快韩嘉彦在甲骨上找到一个字:“少保,这个和篆书的辛字很像!”
苏油点头:“正是!这个字金文也相同,本意是行刑时的刀片。”
韩嘉彦指着辛字之下的另一个字:“那这个字是地支里边的哪一个呢?都不像啊……”
苏油研究了一遍说道:“这个字的字型像一个木棒,中间是个细腰,上下有两段粗的地方,这是一个午字。”
“午的本意,就是舂米的棒子,这个字的模样,不正是一根舂米棒?即便是现在的字里边,也有遗存,木杵的杵字,就是根据形声组字规则,在后世演变中发生的变化。”
“辛午!”韩嘉彦喊了出来:“这是殷人辛午年的卜辞!”
韩纯彦惊得一屁股坐到了椅子上:“推断有理,要着真是贞卜文字,那‘洹水南,殷墟上。’……少保,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就得到了实证!古人诚不我欺!”
苏油一把拉住韩纯彦的手臂:“这是在洹水边发现的?明日便一同去看看!”
韩纯彦兴奋至极:“何不现在就去?”
“别别别……”苏油赶紧打断:“先找资料。”
说完对两个小子问道:“《水经注》,《舆地广记》都有吧?找出来,还有《尚书》……算了《尚书》不用我会背……《史记》!《皇览》!找出里边关于殷墟的记录……”
“对了,还有地方志,注意关于商,殷,营,宫,王,坟之类的地名,以及历朝关于发现物的记载。”
说完有些丧气:“到底还是要翻书啊……要是大苏二刘,欧阳学士在,断不至此。”
“总是学问未精,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缘故,唉!”
韩家三子:“……”
次日清晨,两大两小四个花熊一起上车,朝洹水边上韩家庄子驶去。
都没睡好,不能骑马。
苏油还处于精神亢奋当中,念着昨晚让韩嘉彦整理记录的笔记:“《史记·殷本纪》: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
“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
“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甯,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史记·卫康叔世家》:‘……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郦道元《水经注》:‘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徒弟
韩嘉彦也捧着一本:“少保,可见我们相州,乃是盘庚迁移过来的新都,而之前的都城,你觉得应该是南亳,如今的商丘,还是北毫,如今的偃师?”
苏油微笑道:“那你觉得呢?”
韩嘉彦说道:“《水经注·汳水》记载:‘汳水又东迳大蒙城北,自古不闻有二蒙,疑即蒙亳也。所谓景薄为北亳矣。’”
“椒举云:商汤有景亳之命者也。阚骃曰: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但是这个论断后人提出了质疑,皇甫谧以为考之事实,学者失之。”
“如孟子之言汤居亳,与葛为邻,是即亳与葛两地相邻。”
“而汤都,记载不过方广七十里,而葛不过封伯之国,地域有限,所以不可能商王陵墓距离偃师八百里而相邻。要是这样,古书里记录的‘童子馈饷而为之耕。’就站不住脚了。”
“据此推断,应该是梁国地区当时有两个名叫亳的地方,南亳在谷熟县,北亳在蒙县,如果我们按照《尚书·仲虺之诰》考证:‘葛伯仇饷,征自葛始。’那么孟子之言是对的。商都就应该是南毫。”
“但是《皇览》里却又提到: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也。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却长乡按行水灾,因行汤冢,在汉属扶风。而且在回渠亭那里,考证到还有汤池征陌的遗存。如果考据是真实的,那么商都又应该在北毫。”
苏油微笑,看到这么聪明爱思考的孩子就忍不住想伸手摸脑袋,想到人家已经十二岁,再有两年都该结婚了,又把手收了回来:“所以郦道元也说了,‘然不经见,难得而详。’”
“他根据《秦宁公本纪》的记载,‘二年伐汤,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汤。’的说法提出另一个假设:在周桓王时期,自有亳王号汤,后来为秦所灭,是西戎当中的一个小国。”
“所以根据古籍记载和事实相证,殷墟之前的商都,当在南毫,而北毫其实是一个叫汤的西戎之国。”
“但是郦道元就一定正确吗?这也是他的猜测。”
“甚至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殷商曾经有过许多旧都,郦道元推断的那个西戎小国,也完全可能是殷商的旧都之一,或者说是商王的陵寝所在。”
研究学问可以没大没小,四个人在明亮的铂金喷灯下,化身成为文字学者,头碰头地对桌上这块骨头开始研究起来。
果然,很快韩嘉彦在甲骨上找到一个字:“少保,这个和篆书的辛字很像!”
苏油点头:“正是!这个字金文也相同,本意是行刑时的刀片。”
韩嘉彦指着辛字之下的另一个字:“那这个字是地支里边的哪一个呢?都不像啊……”
苏油研究了一遍说道:“这个字的字型像一个木棒,中间是个细腰,上下有两段粗的地方,这是一个午字。”
“午的本意,就是舂米的棒子,这个字的模样,不正是一根舂米棒?即便是现在的字里边,也有遗存,木杵的杵字,就是根据形声组字规则,在后世演变中发生的变化。”
“辛午!”韩嘉彦喊了出来:“这是殷人辛午年的卜辞!”
韩纯彦惊得一屁股坐到了椅子上:“推断有理,要着真是贞卜文字,那‘洹水南,殷墟上。’……少保,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就得到了实证!古人诚不我欺!”
苏油一把拉住韩纯彦的手臂:“这是在洹水边发现的?明日便一同去看看!”
韩纯彦兴奋至极:“何不现在就去?”
“别别别……”苏油赶紧打断:“先找资料。”
说完对两个小子问道:“《水经注》,《舆地广记》都有吧?找出来,还有《尚书》……算了《尚书》不用我会背……《史记》!《皇览》!找出里边关于殷墟的记录……”
“对了,还有地方志,注意关于商,殷,营,宫,王,坟之类的地名,以及历朝关于发现物的记载。”
说完有些丧气:“到底还是要翻书啊……要是大苏二刘,欧阳学士在,断不至此。”
“总是学问未精,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缘故,唉!”
韩家三子:“……”
次日清晨,两大两小四个花熊一起上车,朝洹水边上韩家庄子驶去。
都没睡好,不能骑马。
苏油还处于精神亢奋当中,念着昨晚让韩嘉彦整理记录的笔记:“《史记·殷本纪》: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
“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
“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甯,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史记·卫康叔世家》:‘……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郦道元《水经注》:‘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徒弟
韩嘉彦也捧着一本:“少保,可见我们相州,乃是盘庚迁移过来的新都,而之前的都城,你觉得应该是南亳,如今的商丘,还是北毫,如今的偃师?”
苏油微笑道:“那你觉得呢?”
韩嘉彦说道:“《水经注·汳水》记载:‘汳水又东迳大蒙城北,自古不闻有二蒙,疑即蒙亳也。所谓景薄为北亳矣。’”
“椒举云:商汤有景亳之命者也。阚骃曰: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但是这个论断后人提出了质疑,皇甫谧以为考之事实,学者失之。”
“如孟子之言汤居亳,与葛为邻,是即亳与葛两地相邻。”
“而汤都,记载不过方广七十里,而葛不过封伯之国,地域有限,所以不可能商王陵墓距离偃师八百里而相邻。要是这样,古书里记录的‘童子馈饷而为之耕。’就站不住脚了。”
“据此推断,应该是梁国地区当时有两个名叫亳的地方,南亳在谷熟县,北亳在蒙县,如果我们按照《尚书·仲虺之诰》考证:‘葛伯仇饷,征自葛始。’那么孟子之言是对的。商都就应该是南毫。”
“但是《皇览》里却又提到: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也。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却长乡按行水灾,因行汤冢,在汉属扶风。而且在回渠亭那里,考证到还有汤池征陌的遗存。如果考据是真实的,那么商都又应该在北毫。”
苏油微笑,看到这么聪明爱思考的孩子就忍不住想伸手摸脑袋,想到人家已经十二岁,再有两年都该结婚了,又把手收了回来:“所以郦道元也说了,‘然不经见,难得而详。’”
“他根据《秦宁公本纪》的记载,‘二年伐汤,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汤。’的说法提出另一个假设:在周桓王时期,自有亳王号汤,后来为秦所灭,是西戎当中的一个小国。”
“所以根据古籍记载和事实相证,殷墟之前的商都,当在南毫,而北毫其实是一个叫汤的西戎之国。”
“但是郦道元就一定正确吗?这也是他的猜测。”
“甚至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殷商曾经有过许多旧都,郦道元推断的那个西戎小国,也完全可能是殷商的旧都之一,或者说是商王的陵寝所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