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724节(1/3)
过去的就算便宜了那帮狗官,谁叫我天家免税,被人家拿着短呢?
可从今天起,谁要再敢抢我天家的钱,休怪我高滔滔要他的命!
赵顼真吓坏了,他要苏油过来让自家母亲答应,完全没有想到高滔滔变成了这种态度,赶紧安慰好气得抽噎的母亲,然后召集两制——呵呵呵,母后生气了,这事情,大家议议吧?
这还有啥好议的,三十税一是以前的法律规定,可是法律从来没有说过沿途可以卡要。
现在多出来两倍归中央,财政收入立马丰裕起来,最起码都是上千万贯的税收。
就算在农税和商税上都要给地方上做出一些让步和妥协,可问题是以前是你求着别人交税,现在是别人求着你打赏,中央和地方的主从关系,不本就该是这样吗?
王珪还有些忐忑,要是沿途积习难改怎么办?
赵顼冷笑,天大地大母后的意思最大,没办法,三令五申还不听,孙武都只有杀人。
苏明润说过,这种人,根本不能算是士大夫。
朕给他们涨了薪水,给他们在税收上做了巨大的让步,这都还要贪污,甚至还要贪污到天家头上来——大宋皇室就算再温和,也没有纵容他们到这程度的道理。
蔡确赶紧赞成,这王相公就是拎不清,管他谁的提议,好不容易有个扩大相权的机会,岂容放过?
再说皇家的旨意常常有些不靠谱的,可这件事情,皇家少有的站在了理上。
退一万步来说,此令一下,京中货物价格必定下降,京城居大不易,每月能少点花销,它能不香吗?
下头要是有人反对的话,呵呵呵,那正好查一查,他为什么要反对,是不是也设过关卡,设关卡没关系,关键是那些税收的去向问题,地方检察院那么多人正需要考绩呢,这漕运水路上的官员们,那还不一查一个准?
于是这道诏令,就成了太后,皇帝,中书的共同意志,还有御史台的同志们负责认真监督,让地方州府严格执行。
贪腐的官员们自然是哭爹喊娘,但是哭也只能背着哭,陛下都说了,农税上给你增加提成,商税上给你增加补贴,要是这都还不满意……请问之前阁下是贪了多少?
而少数清廉自守的官员却看到了希望,朝廷平白无故多给了地方上好多钱粮,很多事情就可以做起来了。
然而事情还没完,紧跟着,朝廷第二道诏书下来:清查各地常平,转运,转般仓储,采用新型运输方式,公私混杂,漕丁停船不下船,启动纲运,往汴京运粮。
而汴京现有存粮,沿洛汴渠发往兴洛仓。
而荆湖路南北两路今年的漕粮,直接发往黄州,从黄州过鄂州,襄阳,转汉江,丹水,再到商州囤积。
这一招太狠了,一时间汴渠沿河漕仓官员纷纷朝京师跑,打探消息,活动门路,以前的肥缺部门,变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要是真查,那是真要死人的!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漕运改革
这条道上往年送抵汴京的粮食,就高达六百万石,这几年两浙荆湖大开发,加上一部分南海拉到两浙,便宜到没边的稻米,已经突破了千万石之巨。
按照“货经漕运,价增一倍”的原则,沿途损耗,那是相当的惊人。
然而苏油完全高估了官员们的德性,等到三司统计数据下来,千万石稻米运抵京师,损耗竟然高达一千五百万石!
宋代漕运方式起源于唐。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于古汴河口筑河阴仓,使江淮地区漕粮运此纳贮,候水转运。
之后经黄河、渭水至长安,为转般法之始。
以前大宋因汴河春、冬不能通航,直运漕船沿途又多延搁,为保证京师粮食等物资供应,自开宝五年起,陆续在漕运路上泗、楚、真、扬四州分设转般仓,卸纳东南六路漕粮,再换船转运至京师,而六路所需淮盐也可利用回空船只运回。
嘉佑后,漕运腐败,官船数量减少,吏卒运输的又多侵盗。
改成发运司后,短期内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是随着薛向人去政息,发运司也走上了漕运的旧路。
张方平承一度转般法改为直达法,效果斐然,担任三司使三年,使京师有十年之蓄。
而后还是人去政息,漕政再度荒废。
于是苏油干脆向赵顼建议,多管齐下。
第一步是将张方平,薛向的法子重新启用起来,提高效率,减少损耗。
第二步是将检察机构运用起来,加强监督。
第三步是修整水利,让汴河在春冬也能发挥效用。
第四步最狠,直接断掉漕运一半的根!让漕运给民间商运让路!
荆湖的粮食不再发往汴京,直接从另一条水道运往陕西。
河北需要的粮食也不再通过水运,直接从杭州走海路。
这两条线路交给商人承揽,自负盈亏,一下子将运河每年需要运往汴京的粮食减少了五分之二!
蔡确对苏油的深沉心机再次有了一些明悟,年前台谏分立,那可是所有官员都鼓掌叫好的,以为这下日子好过了。
结果监察机构深入到了州县,官员们也还能忍,毕竟解决了
可从今天起,谁要再敢抢我天家的钱,休怪我高滔滔要他的命!
赵顼真吓坏了,他要苏油过来让自家母亲答应,完全没有想到高滔滔变成了这种态度,赶紧安慰好气得抽噎的母亲,然后召集两制——呵呵呵,母后生气了,这事情,大家议议吧?
这还有啥好议的,三十税一是以前的法律规定,可是法律从来没有说过沿途可以卡要。
现在多出来两倍归中央,财政收入立马丰裕起来,最起码都是上千万贯的税收。
就算在农税和商税上都要给地方上做出一些让步和妥协,可问题是以前是你求着别人交税,现在是别人求着你打赏,中央和地方的主从关系,不本就该是这样吗?
王珪还有些忐忑,要是沿途积习难改怎么办?
赵顼冷笑,天大地大母后的意思最大,没办法,三令五申还不听,孙武都只有杀人。
苏明润说过,这种人,根本不能算是士大夫。
朕给他们涨了薪水,给他们在税收上做了巨大的让步,这都还要贪污,甚至还要贪污到天家头上来——大宋皇室就算再温和,也没有纵容他们到这程度的道理。
蔡确赶紧赞成,这王相公就是拎不清,管他谁的提议,好不容易有个扩大相权的机会,岂容放过?
再说皇家的旨意常常有些不靠谱的,可这件事情,皇家少有的站在了理上。
退一万步来说,此令一下,京中货物价格必定下降,京城居大不易,每月能少点花销,它能不香吗?
下头要是有人反对的话,呵呵呵,那正好查一查,他为什么要反对,是不是也设过关卡,设关卡没关系,关键是那些税收的去向问题,地方检察院那么多人正需要考绩呢,这漕运水路上的官员们,那还不一查一个准?
于是这道诏令,就成了太后,皇帝,中书的共同意志,还有御史台的同志们负责认真监督,让地方州府严格执行。
贪腐的官员们自然是哭爹喊娘,但是哭也只能背着哭,陛下都说了,农税上给你增加提成,商税上给你增加补贴,要是这都还不满意……请问之前阁下是贪了多少?
而少数清廉自守的官员却看到了希望,朝廷平白无故多给了地方上好多钱粮,很多事情就可以做起来了。
然而事情还没完,紧跟着,朝廷第二道诏书下来:清查各地常平,转运,转般仓储,采用新型运输方式,公私混杂,漕丁停船不下船,启动纲运,往汴京运粮。
而汴京现有存粮,沿洛汴渠发往兴洛仓。
而荆湖路南北两路今年的漕粮,直接发往黄州,从黄州过鄂州,襄阳,转汉江,丹水,再到商州囤积。
这一招太狠了,一时间汴渠沿河漕仓官员纷纷朝京师跑,打探消息,活动门路,以前的肥缺部门,变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要是真查,那是真要死人的!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漕运改革
这条道上往年送抵汴京的粮食,就高达六百万石,这几年两浙荆湖大开发,加上一部分南海拉到两浙,便宜到没边的稻米,已经突破了千万石之巨。
按照“货经漕运,价增一倍”的原则,沿途损耗,那是相当的惊人。
然而苏油完全高估了官员们的德性,等到三司统计数据下来,千万石稻米运抵京师,损耗竟然高达一千五百万石!
宋代漕运方式起源于唐。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于古汴河口筑河阴仓,使江淮地区漕粮运此纳贮,候水转运。
之后经黄河、渭水至长安,为转般法之始。
以前大宋因汴河春、冬不能通航,直运漕船沿途又多延搁,为保证京师粮食等物资供应,自开宝五年起,陆续在漕运路上泗、楚、真、扬四州分设转般仓,卸纳东南六路漕粮,再换船转运至京师,而六路所需淮盐也可利用回空船只运回。
嘉佑后,漕运腐败,官船数量减少,吏卒运输的又多侵盗。
改成发运司后,短期内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是随着薛向人去政息,发运司也走上了漕运的旧路。
张方平承一度转般法改为直达法,效果斐然,担任三司使三年,使京师有十年之蓄。
而后还是人去政息,漕政再度荒废。
于是苏油干脆向赵顼建议,多管齐下。
第一步是将张方平,薛向的法子重新启用起来,提高效率,减少损耗。
第二步是将检察机构运用起来,加强监督。
第三步是修整水利,让汴河在春冬也能发挥效用。
第四步最狠,直接断掉漕运一半的根!让漕运给民间商运让路!
荆湖的粮食不再发往汴京,直接从另一条水道运往陕西。
河北需要的粮食也不再通过水运,直接从杭州走海路。
这两条线路交给商人承揽,自负盈亏,一下子将运河每年需要运往汴京的粮食减少了五分之二!
蔡确对苏油的深沉心机再次有了一些明悟,年前台谏分立,那可是所有官员都鼓掌叫好的,以为这下日子好过了。
结果监察机构深入到了州县,官员们也还能忍,毕竟解决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