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907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舜举叹了口气:“太可惜了。”
    苏油有些讶异:“可惜什么?”
    李舜举说道:“世人皆知明润之智,明润之能,明润之德。却不知明润之廉,可惜了。”
    “如包拯、唐介、赵抃、毕士安之辈,耿介立身,便得清名。如明润这般,平一国而不取纤毫,难道担不起清廉之称吗?”
    苏油连连摆手:“担不起,我要是如他们那样,肯定不愿意做官。得先保证自己的生活,才说得到照顾别人。”
    “我都想不明白,如包公、唐公他们,那么穷咋还敢去守计司,太考验自己的品性了。”
    “换我,随便干点什么都不至于。”
    李舜举感到滑稽:“我在说当官廉洁,你在说齐家致富,这是两回事儿。”
    苏油不以为然:“家都齐不了,还帮官家治什么国?先让新妇孩子不饿才是正经。要不然很有可能利用职务之便朝国家伸手。”
    李舜举抽了抽嘴角,哭笑不得:“明润你这……倒也是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城门口,梁屹多埋、嵬名济、家梁,率领夏国百官,身着孝服,扶持着秉常的灵柩棺木,等待着苏油,李舜举,高遵裕的到来。
    嵬名济颤颤巍巍地递上秉常的印玺、金符,等待李舜举接收。
    李舜举摇头,好言劝慰道:“《左传》记录,许男降楚成王,面缚,衔璧,大夫衰絰,士舆梓。”
    “情形和今日很像,但是实际上是不同的。”
    “夏国不是投降,大宋也不是征伐。”
    “现在的局面,是夏国权相囚禁君上,一再挑衅攻打大宋造成的,责任全在梁乙埋身上。”
    “其后母子之间,又有不忍言之事,出于礼法,大宋才不得已削了后任者的王爵。”
    “但是存亡继绝的宗主责任,大宋不会丢弃;安抚夏国百姓的责任,大宋不会丢弃;培养和教育郡王,以及悯王遗腹子的责任,大宋不会丢弃。”
    “如今叛逆已经授首,战争已然结束,悯王遗诏中,有图归华夏之语,便是将夏国托付给了宗主。”
    “所以今日不是受降,是为悯王举哀,安葬国主之后,还要为此次死难中的宋夏两国战士、百姓举哀,为他们举行盛大的法事。”
    “之后,大宋会宣布接管夏国现有疆土,依宋制治理这片区域,还二十六郡百姓以太平。”
    “之后,我们会让二十六郡百姓,不再受权臣苛法的盘剥与刁难,努力恢复,过上更好的日子。”
    “现在我代表陛下,宣读给夏国臣民的诏书。”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崛起中的帝国
    所有夏国官员都跪了下来。
    这封诏书赵顼本来是让章惇写的,结果知制诰章惇拒绝按李舜举刚刚说的那意思草诏。
    他认为大宋对西夏就是征服,正应当借此机会宣威四夷,于是将一封诏书写得慷慨激越,痛骂西夏辜恩悖义,狼子野心,天军一到,“蚁穴无遗”。
    这明显不符合苏油安绥夏人的要求,赵顼说制诰这样要不得。
    章惇臭脾气一上来,呵呵呵对不起,陛下和国公要我写的那种文章,老章我这辈子都学不会。
    赵顼也没办法,看了一圈,算了,蔡京你来吧。
    这娃以祭告太庙之议,挠着了赵顼的心头痒痒,书法又好,脾气又好,文采也不错,本来就是知制诰的最佳人选。
    蔡京当然顺从赵顼和国公的意思,挥毫立就。
    文章写得很漂亮,将罪责都推到了梁乙埋的身上,将梁太后的死归于巧合,将秉常的死归于天意,将夏国削爵归于为了维护礼法的尊严,将大宋陛下对夏国百姓同情,写得哀回百转。
    不知道夏国的旧臣们心底里是如何想的,但是至少表面上,都被这道诏书感动得涕泪纵横,高呼圣天子万岁。
    诏书读罢,苏油从文殊奴怀中接过乾顺抱着,然后李舜举才接受了夏国符玺,表示这是代乾顺接收的,之后由山陵使家梁带领百官,扶着秉常的棺木,向祁连山夏王陵区行去。
    与此同时,兴庆府北面,一支三千多人的骑兵,簇拥着一辆宋人的轻便四轮马车,朝贺兰山大陷谷进发。
    仁多保忠小心护送着马车过了唐徕渠的河梁之后,一把扯下头上的白麻丢入河渠当中,朝着兴庆府的城墙狠狠地啐了口唾沫。
    白麻布条在风雪中飘飘荡荡,最终落入河渠当中,在渠水中翻滚着,舞蹈着,渐渐没入渠水,载浮载沉地向下游流去,最后消失在渠水里。
    嵬名氏的西夏王朝,就如同这白麻布条一般,从此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
    元丰五年元日,宁夏都转运司成立,少师,蜀国公苏油,以集贤殿大学士,少师之尊,充宁夏三路都转运使。
    西平候,左武卫大将军,河西节度使家梁,任宁夏三路提点刑狱公事,提点河西路管内处置等使。
    党项八部,细封氏,赐裴姓。
    费听氏,赐萧姓。
    往利氏,赐陈姓。
    颇超氏,赐封姓。
    野利氏,赐杜姓。
    房当氏,赐房姓。
    米禽氏,赐马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