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934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签字备案,再命晁补之拟成条陈送达。”
    说到这里突然愤愤不平:“我看他的问题,就是懒,就是谦让放权过甚!听说连知州都敢在会上跟他拍桌子争吵,成何体统!”
    蔡确问道:“那知州没有被责罚?”
    赵顼又好气又好笑:“我命尚书省降了旨意,不过被苏油驳回了,说是会议纪律上,没有知州不能对都转运使拍桌子这一条。”
    “私底下还给我写信,替那个知州说好话,说什么只要人家能够匡正治政之失,拍脸都行,拍拍桌子这才哪儿到哪儿?哈哈哈哈你说他讨厌不讨厌……”
    ……
    宁夏路,兴州。
    苏油相当的清闲。
    现在的宁夏三路,军政文学,人才一搂一大把。
    机械化大生产的红利,货币充足的流转,让宁夏三路的经济以非常高速在发展。
    机械化大生产会侵夺手工业者的利益,会侵夺小民的利益,这种说法其实是不科学的。
    这种情况,是自发型自由经济初期才会发生的现象,而苏油现在搞的,更类似宏观调控下的出口型工业经济。
    而且主要的产品,本来就不和手工业者的商品重叠,因此谈不到侵夺一说。
    比如粮食,苏油对于国家储备粮的标准,在封建国家来说,一直认为是三年尴尬,六年保底,十年才无忧。
    西夏是四战之国,军方储备更需要充足,连谅祚都知道造摊粮城,就是为了储备军粮。
    比如棉布,棉花现在价格依旧偏高,产量稀少,也不是小民能够穿得起的,棉布主要还是输入周边和大宋内地,填补市场缺口。
    如今的小民,丝捐也是农税的重头,如果棉布足用,不但不会侵夺小民的利益,反而会减轻他们的负担。
    其余如铜器、酒类、瓷器之类,苏油在增加产能的同时,又开发了一个西域大市场,两者是同时在进行的,对产业只有刺激作用。
    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铁路
    所谓的大工业对手工业形成挤压,那是华夏特有的半封建半殖民内卷型社会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不仅仅是大工业崛起造成的,还有很多复杂的成因。
    比如劳动力成本低下,被倾销的封闭型市场,产品需求不旺盛,外来势力残酷掠夺等一系列综合因素。
    而在西方,统治者又缺乏“仁爱”这种统治观念,没钱看病的死完就好了这种想法,直到千年后都不缺市场。
    现在的大宋不存在这些问题,就看周边小国偷大宋的铜钱都上瘾,就该知道跟晚清那种连货币都要用墨西哥鹰洋的情况,是完全两回事。
    至于说玻璃销售去西域,会不会冲击到黑汗天方的琉璃产业,苏油现在大宋的心都操不过来,会管那个?
    中国历史上大工业对手工业的冲击有个大背景,就是外国用他们的技术,形成对中国的财富掠夺。
    放到大宋,这就叫肉烂了在锅里,这和新中国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各项产业才是一个性质。
    而且苏油很注意这方面,发展的是煤铁、化工、贵金属、毛呢、棉布、肉类、大牲畜;而消耗这些的,是基建、军方、大宋富庶的内地、以及向周边出口。
    包括货币出口。
    苏油现在只管大局,他现在抓的基本是军政协调,官民关系,廉政,以及教育。
    不光要教育百姓,还要教育官员。
    为此苏油举办了一个政府官员的速成班,除了朝廷送过来的选官,还有当地现在在任的官员。
    反正朝廷现在没在三路收两税,新得西夏,前几年也要求“无为而治”,地方官员们有时间轮流来兴州接受培训。
    现在的地方政府,主要事务就是司法、行政、税收、教育、礼制、防兵防盗。
    但是光这样明显太粗糙,到后来渐渐完善,职能明确,才开始有了相关的专业书籍。
    比如宋朝的《洗冤录》,清朝的《宝鉴洗冤录》、《刑钱指掌》、《福惠全书》等,都是有关刑侦、法医、听讼之类书。
    比如《钱谷大要》这类有关征税的书籍。
    清朝封疆大吏刚毅任云南按察使时,命人编纂了一部《官场必读》,将各项公文,分类编纂,遍赠僚属,以资辅佐;
    汪龙庄曾经当过十四个官员的师爷,自己也当过知县,官场经验极为丰富,写了一本《学治臆说》,被称为是知县教科书。
    而苏油的治政经验也非常的丰富了,之前在交趾就办过培训班,并且也出了一本教科书,指导州级以下官员管理政务,叫《时务宜要》。
    这是一本官场大百科全书,包括法令推行,州县大事,各曹的责任,追限,如何安抚百姓,听取民情,如何监督下属,甚至公文格式,各事对应的上峰衙门,如何呈递等,就是一本《当官指南》。
    除了管理,本书还重点讲了如何培养地方民风、教育,如何兴农田水利,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工商,甚至还指出新兴产业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
    比如“五小工业”模式。
    也就是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工,以及这些产业的落地,是如何推动地方兴盛的。
    这书在大宋引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