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1081节(2/3)
处庄子的老百姓开心异常了。
如今虽然解决了温饱,家家有储粮户户有猪羊,但是宝钞这玩意儿却真是不多。
探花郎这价格实在,他带来的收购价是大名府里粮商那里打听来的价格,却忘了将运费扣除,大家也乐得不告诉他。
不过老百姓们也忘了,探花郎一声招呼,大家齐心合力给他将带来的大陶缸埋在土里,还在上面修起了酒棚,探花郎也没打算给他们工钱。
虽然解木头有锯床,但是扎麦秆铺屋顶砌灶台总还是需要人手的。
不过苏油还是将庄子上的妇人都集中了起来,每人发给一把从大名府带来的刨刀,可以给甘薯去皮用,工钱一天百文。
苏油做事从来大气,灶台是小龙灶,十口灶眼,一次能够蒸十口大锅。
理论上讲,物料颗粒越小,物料与酵母接触时间就越快,发酵也就越快,产量也就越高。
但那是生产酒精的方法,却不是生产美酒的方法,因为物料太细,按照农村的加工方法,火候稍微没控制好就会糊掉,还有很容易就会发酵过头,导致酸味和苦味的出现,影响酒的品质。
其实工艺还是挺难把握的。
好在苏油有各种仪器仪表的帮助。
将锅驼机烧起来,带动磨子,将刨去表皮并蒸熟的地瓜丢进去,还接上一根细水管进水,地瓜浆子就从出口流出来。
浆子送到大马口铁盘子上放入锅上的蒸箱二次消毒,然后冷却到三十八度左右,倒入半埋放在地里的陶缸里,再倒入事先磨好的曲药浆料,添水搅拌均匀。
之后用魔芋胶膜密封缸口,用麻绳扎紧,在缸子周围堆上麦秸保温发酵。
如果温度升高过快,还要采取降温措施,之后每天搅拌一次,保证发酵过程的均匀。
这个方法是快速制备工艺,苏油只是给吴存之与辛娘做个展示,告诉他们这方法这个酒厂可以用,但如果技术不过关,最好还是用颗粒料,就是红薯丁拌曲药的传统方式酿造,效果还会更好。
甘薯本身含糖量高,苏油用的又是准工业方法,发酵过程比传统民间工艺快得多,从六到十天加速到了三天。
三天之后便可以蒸酒了,因为是浆料,必须增加酥松剂,才能让蒸汽充分发挥作用。
酥松剂就是秸秆、麸皮、稻壳、粮食酒糟之类的东西,与酒浆充分搅拌之后上锅,盖上冷凝器就可以出酒了。
这种方法产量比传统方法要高很多,对于苏油这样两世的高手来说,五十斤红薯能够出十八斤五十度左右的酒。
五万斤甘薯和玉黍,用了苏油一百五十贯,加上曲药柴火工钱等的一百贯,两百五十贯的本钱,酿出了一万八千斤的烧曲。
董非的烧刀子在河北出榷价格是一斗五百文,烧曲就算便宜一些,按照四百文一斗,一万八千斤也价值七百多贯。
新出的烧曲风味还不到最佳,因此苏油只取了三百斤酬谢了前来帮工的乡亲们,往陶缸加入曲药,倒入其余的烧曲,全都继续窖藏封存起来。
需要再过一年半到三年,这地瓜烧曲的风味才能达到最佳。
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 价值洼地
地瓜烧曲,就是吴家庄今后吸引商贾前来的产业。
加工烧曲所得的糟料,又是饲养牲畜的好饲料。
哪怕还是新酒,滋味已经让吴存之美得冒泡了,包括石勇和李庸,当晚都喝了个酩酊大醉。
地瓜烧曲因为糖份要高一些,度数要低几度,因此比董家烧刀子入口柔和,三人不知道好歹,不知不觉就喝过量了。
将酿酒的手册悄悄交给辛娘保管,告诉她如果在造酒上遇到麻烦一定要告诉他之后,苏油这才将俩死猪一样的石勇和李庸丢上船,自己又当轮机长又当舵手,离开了吴家庄。
肥乡往前就是临漳,陈五常和李茹盛的煤铁坊都在这里。
其实更好的煤铁矿在涉县与昭德,但是两人贪图水运之便利,都将工坊安置在了这里。
临漳与磁州隔着一条漳河,算是比较繁华的县城,临漳县令天天派人在码头打量,见到一艘古怪的突突船过来,立马带领着一县的官民前来迎接。
临漳县距离相州很近,也在“相州权势辐射圈”的范围里,县令武渔乃是韩忠彦当年的门客,得韩琦的恩荫才进的官场。
以前的大宋就是这么没有道理,当朝宰执的门客也在恩荫的范围之内,直到元丰改制之后,这类恩荫才几乎绝迹。
因此武渔远比其余地方官员更清楚这位大佬的真正实力,至少他非常清楚韩家家族产业与学术的转型升级到底是谁的功劳。
苏油对下级官员的态度甚至比朝官都要和蔼,对武渔拱手道:“令尹布置下这么大的铺排,我生怕被朝中御史们弹劾啊。”
武渔大礼参见:“明公节制四路,正是圣慈与陛下高瞻远瞩,荣宠有加之故,武渔还怕不如此迎接,会被御史们弹劾不敬尊上,狂妄自大呢。”
苏油摇摇头,官场上这一套迎来送往也的确非常无聊,不好多说,便道:“先去衙门说公事吧。”
苏油的做派是出了名的,武渔也不敢多话,当先带路。
知道
如今虽然解决了温饱,家家有储粮户户有猪羊,但是宝钞这玩意儿却真是不多。
探花郎这价格实在,他带来的收购价是大名府里粮商那里打听来的价格,却忘了将运费扣除,大家也乐得不告诉他。
不过老百姓们也忘了,探花郎一声招呼,大家齐心合力给他将带来的大陶缸埋在土里,还在上面修起了酒棚,探花郎也没打算给他们工钱。
虽然解木头有锯床,但是扎麦秆铺屋顶砌灶台总还是需要人手的。
不过苏油还是将庄子上的妇人都集中了起来,每人发给一把从大名府带来的刨刀,可以给甘薯去皮用,工钱一天百文。
苏油做事从来大气,灶台是小龙灶,十口灶眼,一次能够蒸十口大锅。
理论上讲,物料颗粒越小,物料与酵母接触时间就越快,发酵也就越快,产量也就越高。
但那是生产酒精的方法,却不是生产美酒的方法,因为物料太细,按照农村的加工方法,火候稍微没控制好就会糊掉,还有很容易就会发酵过头,导致酸味和苦味的出现,影响酒的品质。
其实工艺还是挺难把握的。
好在苏油有各种仪器仪表的帮助。
将锅驼机烧起来,带动磨子,将刨去表皮并蒸熟的地瓜丢进去,还接上一根细水管进水,地瓜浆子就从出口流出来。
浆子送到大马口铁盘子上放入锅上的蒸箱二次消毒,然后冷却到三十八度左右,倒入半埋放在地里的陶缸里,再倒入事先磨好的曲药浆料,添水搅拌均匀。
之后用魔芋胶膜密封缸口,用麻绳扎紧,在缸子周围堆上麦秸保温发酵。
如果温度升高过快,还要采取降温措施,之后每天搅拌一次,保证发酵过程的均匀。
这个方法是快速制备工艺,苏油只是给吴存之与辛娘做个展示,告诉他们这方法这个酒厂可以用,但如果技术不过关,最好还是用颗粒料,就是红薯丁拌曲药的传统方式酿造,效果还会更好。
甘薯本身含糖量高,苏油用的又是准工业方法,发酵过程比传统民间工艺快得多,从六到十天加速到了三天。
三天之后便可以蒸酒了,因为是浆料,必须增加酥松剂,才能让蒸汽充分发挥作用。
酥松剂就是秸秆、麸皮、稻壳、粮食酒糟之类的东西,与酒浆充分搅拌之后上锅,盖上冷凝器就可以出酒了。
这种方法产量比传统方法要高很多,对于苏油这样两世的高手来说,五十斤红薯能够出十八斤五十度左右的酒。
五万斤甘薯和玉黍,用了苏油一百五十贯,加上曲药柴火工钱等的一百贯,两百五十贯的本钱,酿出了一万八千斤的烧曲。
董非的烧刀子在河北出榷价格是一斗五百文,烧曲就算便宜一些,按照四百文一斗,一万八千斤也价值七百多贯。
新出的烧曲风味还不到最佳,因此苏油只取了三百斤酬谢了前来帮工的乡亲们,往陶缸加入曲药,倒入其余的烧曲,全都继续窖藏封存起来。
需要再过一年半到三年,这地瓜烧曲的风味才能达到最佳。
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 价值洼地
地瓜烧曲,就是吴家庄今后吸引商贾前来的产业。
加工烧曲所得的糟料,又是饲养牲畜的好饲料。
哪怕还是新酒,滋味已经让吴存之美得冒泡了,包括石勇和李庸,当晚都喝了个酩酊大醉。
地瓜烧曲因为糖份要高一些,度数要低几度,因此比董家烧刀子入口柔和,三人不知道好歹,不知不觉就喝过量了。
将酿酒的手册悄悄交给辛娘保管,告诉她如果在造酒上遇到麻烦一定要告诉他之后,苏油这才将俩死猪一样的石勇和李庸丢上船,自己又当轮机长又当舵手,离开了吴家庄。
肥乡往前就是临漳,陈五常和李茹盛的煤铁坊都在这里。
其实更好的煤铁矿在涉县与昭德,但是两人贪图水运之便利,都将工坊安置在了这里。
临漳与磁州隔着一条漳河,算是比较繁华的县城,临漳县令天天派人在码头打量,见到一艘古怪的突突船过来,立马带领着一县的官民前来迎接。
临漳县距离相州很近,也在“相州权势辐射圈”的范围里,县令武渔乃是韩忠彦当年的门客,得韩琦的恩荫才进的官场。
以前的大宋就是这么没有道理,当朝宰执的门客也在恩荫的范围之内,直到元丰改制之后,这类恩荫才几乎绝迹。
因此武渔远比其余地方官员更清楚这位大佬的真正实力,至少他非常清楚韩家家族产业与学术的转型升级到底是谁的功劳。
苏油对下级官员的态度甚至比朝官都要和蔼,对武渔拱手道:“令尹布置下这么大的铺排,我生怕被朝中御史们弹劾啊。”
武渔大礼参见:“明公节制四路,正是圣慈与陛下高瞻远瞩,荣宠有加之故,武渔还怕不如此迎接,会被御史们弹劾不敬尊上,狂妄自大呢。”
苏油摇摇头,官场上这一套迎来送往也的确非常无聊,不好多说,便道:“先去衙门说公事吧。”
苏油的做派是出了名的,武渔也不敢多话,当先带路。
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