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1122节(2/3)
和质量有了一个质的提升,还多出来一样特产——石膏。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平定军的铁器出了格的便宜,家家户户铁锅、菜刀、锄头、镰刀、柴刀……拥有的铁器,比山外的人家多得多。
铁器太沉,但是对于来往于井陉道上的马帮来说,却是一个大福音。
于是过往马帮都喜欢在此驻脚,顺带更换蹄铁。
马帮的停驻就带来了餐饮和旅舍的兴旺,太行山深处这个小小的军州,竟然因为马蹄铁而变得兴旺发达起来。
沈括这老小子是个官迷,但是他又不如蔡京那般巧思,马屁没法拍得浑然天成,送礼不能够送得风雅非凡。
他就只会玩点奔赴治境边缘迎接上官,之后礼送到治境边缘那种低级路数。
所以当苏油抵达平定军的时候,沈括已经在这里等着了。
沈括这种做过三司使,工部尚书,带着学士衔判过几路都转运使的人,在平定军知军眼里,已经是了不得的大人物。
太原府到平定军快马也得三天,知军见沈括跑这里来等人,觉得很奇怪。
再一打听是司徒要视察太原府,吓得连面都不敢露。
沈括在平定军人缘极好,因为他直接给这里的人带来了美好的生活,沈括也不客气,找到最大的一家铁冶户,带着苏油打起人家的秋风。
主人家老关头战战兢兢地接着,等到苏油和他聊了几句,老关头乐了:“原来司徒也是我们这行起家的啊?”
可不是吗,苏油中进士后第一个差遣就是三司胄案,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造高炉炼出精铁。
而且还真不是那种拢着袖子看别人干活的闲官,据沈青天介绍,这位才是大宋铁匠们的师大爷。
就连自家得蒙青天指点,提高炉温的半干法耐火砖,都是司徒的发明。
苏油笑道:“是,钢铁是大宋的命脉,我是希望大宋钢铁产量越高越好,明天去你家看看小高炉,或者能和沈青天一样,也能给你家出出主意。”
次日队伍就在平定军休息了一天,一大早苏油便让沈括和老关头带着,去观看当地匠户自建的小高炉了。
小高炉比较简单,高度也只有三米多,方形,建立在山坡上,方便上部进料,底部出铁水。
模样跟二林部的差不多,不过苏油一看就知道这还是一次性的炉子。
于是转头对沈括说道:“沈青天帮人没有帮到西啊,你让老关这么搞,这成本也太高了吧?”
沈括说道:“我就随便说了两个点子,要是技术讲深了,老关一个小作坊也做不了。”
“怎么就做不了?”苏油不信这个邪,待到详细考察了高炉一番之后,才发现……还真有点麻烦。
其实也不是做不了,而是再稍作改动,就会导致设备成本和技术难度的增加,不是老关头一个小作坊能够承受得了的。
不过也不是完全一点办法都没有,比如改造高炉底部结构,增加钢壳、腰部水箱,就可以延长高炉使用寿命,最起码能够持续使用两年,大大降低造炉成本。
不过这样一来,管理上就得精细,不能停火,必须招募伙计,施行三班倒。
最终苏油给老关头画了个图纸,炉子减小,耐火砖加厚,这样能够保证炉内温度更高,一次性炼铁的量会少很多,但是因为连续不断,一年下来总产量会高得多,相比炼一炉毁一炉造一炉,成本也低下去不少。
炼出的铁水含碳量高,就按照大宋最原始的办法,反复锻打成熟铁片,放入模具再浇灌铁水,就可以降低整体含碳量,经过锻打使之融合成钢材。
这就还得有个水力锻床,将机械的力量给利用起来。
又画了一张图纸,轴承等关键部分苏油说送老关头一套,算是接待自己的报酬,其余部件让老关头自己浇铸组装就成。
等到给老关头解释明白,一天也就差不多了,苏油说道:“一天时间要改造工艺,难度的确有些大,差不多就只能这样。”
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
只能这样也已经让老关头佩服得五体投地,虽然还没有实践,但是大炉改小炉连续不断产铁水的思路老关头是明白的,说白了也就是多一个进料口和出渣口,以及一个降温水箱和四块铁板,保证炉体强度的事儿。
见到老关头喜不自胜的样子,苏油笑道:“老人家你也别以为太轻易,首先这料就得备足,不然跟不上一熄火,这炉子可就算是废了。”
老关头笑道:“废不了,料得备足,但如果不够的话,还可以帮别的铁铺代工,收工钱。”
苏油不禁哈哈大笑:“老人家当真是明白人啊,就你这脑筋,朝中好多官都比不上!”
……
荜路褴缕,以启山林。
接下来的路果真就变得艰难起来,又爬坡穿越了一天,终于抵达了枕恒岳,络太行,四面环山的寿阳县。
抵达这里,就抵达了太行山分水岭的另一面,接下来就是下坡路。
上山容易下山难,而且那路比来的时候还要难走,要离开绵蔓水河谷,跟着汉开蒲吾渠的故道,摸到洞过水河谷,再走四十里,才能抵达太原府东南的榆次县。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平定军的铁器出了格的便宜,家家户户铁锅、菜刀、锄头、镰刀、柴刀……拥有的铁器,比山外的人家多得多。
铁器太沉,但是对于来往于井陉道上的马帮来说,却是一个大福音。
于是过往马帮都喜欢在此驻脚,顺带更换蹄铁。
马帮的停驻就带来了餐饮和旅舍的兴旺,太行山深处这个小小的军州,竟然因为马蹄铁而变得兴旺发达起来。
沈括这老小子是个官迷,但是他又不如蔡京那般巧思,马屁没法拍得浑然天成,送礼不能够送得风雅非凡。
他就只会玩点奔赴治境边缘迎接上官,之后礼送到治境边缘那种低级路数。
所以当苏油抵达平定军的时候,沈括已经在这里等着了。
沈括这种做过三司使,工部尚书,带着学士衔判过几路都转运使的人,在平定军知军眼里,已经是了不得的大人物。
太原府到平定军快马也得三天,知军见沈括跑这里来等人,觉得很奇怪。
再一打听是司徒要视察太原府,吓得连面都不敢露。
沈括在平定军人缘极好,因为他直接给这里的人带来了美好的生活,沈括也不客气,找到最大的一家铁冶户,带着苏油打起人家的秋风。
主人家老关头战战兢兢地接着,等到苏油和他聊了几句,老关头乐了:“原来司徒也是我们这行起家的啊?”
可不是吗,苏油中进士后第一个差遣就是三司胄案,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造高炉炼出精铁。
而且还真不是那种拢着袖子看别人干活的闲官,据沈青天介绍,这位才是大宋铁匠们的师大爷。
就连自家得蒙青天指点,提高炉温的半干法耐火砖,都是司徒的发明。
苏油笑道:“是,钢铁是大宋的命脉,我是希望大宋钢铁产量越高越好,明天去你家看看小高炉,或者能和沈青天一样,也能给你家出出主意。”
次日队伍就在平定军休息了一天,一大早苏油便让沈括和老关头带着,去观看当地匠户自建的小高炉了。
小高炉比较简单,高度也只有三米多,方形,建立在山坡上,方便上部进料,底部出铁水。
模样跟二林部的差不多,不过苏油一看就知道这还是一次性的炉子。
于是转头对沈括说道:“沈青天帮人没有帮到西啊,你让老关这么搞,这成本也太高了吧?”
沈括说道:“我就随便说了两个点子,要是技术讲深了,老关一个小作坊也做不了。”
“怎么就做不了?”苏油不信这个邪,待到详细考察了高炉一番之后,才发现……还真有点麻烦。
其实也不是做不了,而是再稍作改动,就会导致设备成本和技术难度的增加,不是老关头一个小作坊能够承受得了的。
不过也不是完全一点办法都没有,比如改造高炉底部结构,增加钢壳、腰部水箱,就可以延长高炉使用寿命,最起码能够持续使用两年,大大降低造炉成本。
不过这样一来,管理上就得精细,不能停火,必须招募伙计,施行三班倒。
最终苏油给老关头画了个图纸,炉子减小,耐火砖加厚,这样能够保证炉内温度更高,一次性炼铁的量会少很多,但是因为连续不断,一年下来总产量会高得多,相比炼一炉毁一炉造一炉,成本也低下去不少。
炼出的铁水含碳量高,就按照大宋最原始的办法,反复锻打成熟铁片,放入模具再浇灌铁水,就可以降低整体含碳量,经过锻打使之融合成钢材。
这就还得有个水力锻床,将机械的力量给利用起来。
又画了一张图纸,轴承等关键部分苏油说送老关头一套,算是接待自己的报酬,其余部件让老关头自己浇铸组装就成。
等到给老关头解释明白,一天也就差不多了,苏油说道:“一天时间要改造工艺,难度的确有些大,差不多就只能这样。”
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
只能这样也已经让老关头佩服得五体投地,虽然还没有实践,但是大炉改小炉连续不断产铁水的思路老关头是明白的,说白了也就是多一个进料口和出渣口,以及一个降温水箱和四块铁板,保证炉体强度的事儿。
见到老关头喜不自胜的样子,苏油笑道:“老人家你也别以为太轻易,首先这料就得备足,不然跟不上一熄火,这炉子可就算是废了。”
老关头笑道:“废不了,料得备足,但如果不够的话,还可以帮别的铁铺代工,收工钱。”
苏油不禁哈哈大笑:“老人家当真是明白人啊,就你这脑筋,朝中好多官都比不上!”
……
荜路褴缕,以启山林。
接下来的路果真就变得艰难起来,又爬坡穿越了一天,终于抵达了枕恒岳,络太行,四面环山的寿阳县。
抵达这里,就抵达了太行山分水岭的另一面,接下来就是下坡路。
上山容易下山难,而且那路比来的时候还要难走,要离开绵蔓水河谷,跟着汉开蒲吾渠的故道,摸到洞过水河谷,再走四十里,才能抵达太原府东南的榆次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