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1151节(2/3)
钵看向皮帐上方:“我会等他来。”
五月十五,阿骨打回到部落,次日,劾里钵去世。
临死前,劾里钵拉着阿里骨的手,对弟弟盈歌说道:“我死后,由你统管部落,然只有此子,可以成就大业。”
完颜盈歌也向来推崇阿骨打,之后出入一定同行。阿骨打每次出远门归来,盈歌一定会亲自迎接。
甲戌,宋清河郡公,太子少师致仕,张方平,卒。
其实老头去年就在生病,苏油写信给赵煦,赵煦命太医局教授杨文蔚前往看视。
经过调理,病情见好,杨文蔚叮嘱:“但不可再饮。”
老头一生潇洒,“幼知为学,而不能勤。于时山东士人若刘潜、吴颢、石延年、韦不伐、陈靖、田度、马武十数人,皆负豪杰之气不得骋,相与纵酒为高。”
听闻要戒酒,张方平揪然不乐。
家人也将酒藏起来,不让他看见。
五月末,张方平偷偷从自家书院桂树下刨出一坛酒,拿回书房写好了谢表,表中提道“奉先帝召,有赐当尽”,然后将一坛酒都喝光了。
是夜去世,年八十五岁。
家人看那酒坛上的标记,却是治平四年,张方平与赵抃同进参知政事的时候,神宗赏赐下来的。
张方平对苏家人来说,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真要细论起来,苏家和张方平其实也算是老远老远的亲戚。
张方平的祖父,当年娶的眉山苏氏。
不过真正和苏家的交集,却是在治蜀时遇到苏洵开始。
苏油在大名府收到张方平女婿王定国送来的告哀信,不由得嗟叹良久,老头以这种方式告别人世,当真潇洒。
苏轼、苏辙来信,相约为张方平服孝一年,极少为人写墓志的苏轼,亲自动笔,给张方平作铭。
几苏当中,张方平对苏油最严格,对苏辙最照顾,对苏轼最宠爱。
元丰年间苏轼被抓入乌台,早已退休闲居在南京的张方平,奋不顾身地上书朝廷,营救苏轼。
托南京的地方政府递交信件,可是官员们都不敢接受,张方平大怒,就叫儿子张恕直接去交给朝廷。
张恕生性怯懦,在登闻鼓院门外徘徊了很久,没敢交出去。
事后苏轼回忆,“安道公平生未见哀色,当时出涕也。”
在苏轼的笔下,张方平是文如孔融、智并诸葛的人物。
“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自庆历以来,讫元丰四十余年,所与人主论天下事。见于章疏者多矣。”
“是非有考于前,而成败有验于后。及其它诗文,皆清远雄丽,读者可以想见其为人。”
“信乎!其有似于孔北海、诸葛孔明也。”
后人评价张方平:“颖悟于书,一览不忘,善为文,数千言立就。”
“才气本什百于人,而其识又能灼见事理,劓断明决,故集中论事诸文,无不豪爽畅达,洞如龟鉴。”
老头对政局军事的预见,几乎都是言必有中,料理三司,堪称旷古奇才。
陕西用兵之后,国弱民穷,士大夫纷纷上书“丰财省费”之道,但多不得要领。张方平上书字字珠玉,道出要害,仁宗惊异,书“文儒”二字以赐。
其后上漕运十四策,富弼观之,漏尽十刻,赞道:“此国计大本,非常奏也。”
关键是有才有德,在河北解百姓食盐钱;在蜀中奏免横赋四十万,印钱十万。
但是在治所时,老百姓不觉得他有多好,“到各地为官,不言而治,一旦离去,人必思之”。
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大练兵
在立身处世上,老头尤其洁身自好,当年贾昌朝与吴育相争,想要攀引张方平为援,许以成事后擢为参政,张方平怒斥使者:“此言何为至于我哉!”
如果是宰相的要求都罢了,就连仁宗召见,向他秘访朝中“险谀”,并以“大用”相诱时,张方平同样觉得人格受辱,正色怼皇帝:“暴人之私,迫人于险而攘之,我不为也!”
在苏油眼里,老头和赵抃一样,有德有才有风节,真正称得上士大夫。
而自己,不过一流的政客,二流的文人,要说士大夫,最多算是编外的罢了。
做不到张赵二公那样,于是更加景仰崇慕。
老头的谢表里还特意叮嘱,要朝廷别给自己加谥号,在封建王朝,这可非常少见。
不过苏辙认为不合适,上奏朝廷,张方平历仕数朝,贡献良多,出总节宪,入赞宸几,该讲的制度,朝廷还是要讲。
最终朝廷追赠司空,谥“文定”。
六月,癸卯,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大防为南郊大礼使,新任礼部尚书胡宗愈为礼仪使,龙图阁学士苏轼为充卤簿使,御史中丞李之纯为仪仗使,新任权知开封府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召河东节度使致仕、潞国公文彦博;太子少师、宣徽南院使致仕冯京;太子少傅致仕韩维;集禧观使致仕,仍提举钟山理工学院苏颂,入陪郊祀。
这是提前半年开始准备,赵煦今年大婚,这样的大事需要告诉祖宗,因此郊祀会格
五月十五,阿骨打回到部落,次日,劾里钵去世。
临死前,劾里钵拉着阿里骨的手,对弟弟盈歌说道:“我死后,由你统管部落,然只有此子,可以成就大业。”
完颜盈歌也向来推崇阿骨打,之后出入一定同行。阿骨打每次出远门归来,盈歌一定会亲自迎接。
甲戌,宋清河郡公,太子少师致仕,张方平,卒。
其实老头去年就在生病,苏油写信给赵煦,赵煦命太医局教授杨文蔚前往看视。
经过调理,病情见好,杨文蔚叮嘱:“但不可再饮。”
老头一生潇洒,“幼知为学,而不能勤。于时山东士人若刘潜、吴颢、石延年、韦不伐、陈靖、田度、马武十数人,皆负豪杰之气不得骋,相与纵酒为高。”
听闻要戒酒,张方平揪然不乐。
家人也将酒藏起来,不让他看见。
五月末,张方平偷偷从自家书院桂树下刨出一坛酒,拿回书房写好了谢表,表中提道“奉先帝召,有赐当尽”,然后将一坛酒都喝光了。
是夜去世,年八十五岁。
家人看那酒坛上的标记,却是治平四年,张方平与赵抃同进参知政事的时候,神宗赏赐下来的。
张方平对苏家人来说,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真要细论起来,苏家和张方平其实也算是老远老远的亲戚。
张方平的祖父,当年娶的眉山苏氏。
不过真正和苏家的交集,却是在治蜀时遇到苏洵开始。
苏油在大名府收到张方平女婿王定国送来的告哀信,不由得嗟叹良久,老头以这种方式告别人世,当真潇洒。
苏轼、苏辙来信,相约为张方平服孝一年,极少为人写墓志的苏轼,亲自动笔,给张方平作铭。
几苏当中,张方平对苏油最严格,对苏辙最照顾,对苏轼最宠爱。
元丰年间苏轼被抓入乌台,早已退休闲居在南京的张方平,奋不顾身地上书朝廷,营救苏轼。
托南京的地方政府递交信件,可是官员们都不敢接受,张方平大怒,就叫儿子张恕直接去交给朝廷。
张恕生性怯懦,在登闻鼓院门外徘徊了很久,没敢交出去。
事后苏轼回忆,“安道公平生未见哀色,当时出涕也。”
在苏轼的笔下,张方平是文如孔融、智并诸葛的人物。
“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自庆历以来,讫元丰四十余年,所与人主论天下事。见于章疏者多矣。”
“是非有考于前,而成败有验于后。及其它诗文,皆清远雄丽,读者可以想见其为人。”
“信乎!其有似于孔北海、诸葛孔明也。”
后人评价张方平:“颖悟于书,一览不忘,善为文,数千言立就。”
“才气本什百于人,而其识又能灼见事理,劓断明决,故集中论事诸文,无不豪爽畅达,洞如龟鉴。”
老头对政局军事的预见,几乎都是言必有中,料理三司,堪称旷古奇才。
陕西用兵之后,国弱民穷,士大夫纷纷上书“丰财省费”之道,但多不得要领。张方平上书字字珠玉,道出要害,仁宗惊异,书“文儒”二字以赐。
其后上漕运十四策,富弼观之,漏尽十刻,赞道:“此国计大本,非常奏也。”
关键是有才有德,在河北解百姓食盐钱;在蜀中奏免横赋四十万,印钱十万。
但是在治所时,老百姓不觉得他有多好,“到各地为官,不言而治,一旦离去,人必思之”。
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大练兵
在立身处世上,老头尤其洁身自好,当年贾昌朝与吴育相争,想要攀引张方平为援,许以成事后擢为参政,张方平怒斥使者:“此言何为至于我哉!”
如果是宰相的要求都罢了,就连仁宗召见,向他秘访朝中“险谀”,并以“大用”相诱时,张方平同样觉得人格受辱,正色怼皇帝:“暴人之私,迫人于险而攘之,我不为也!”
在苏油眼里,老头和赵抃一样,有德有才有风节,真正称得上士大夫。
而自己,不过一流的政客,二流的文人,要说士大夫,最多算是编外的罢了。
做不到张赵二公那样,于是更加景仰崇慕。
老头的谢表里还特意叮嘱,要朝廷别给自己加谥号,在封建王朝,这可非常少见。
不过苏辙认为不合适,上奏朝廷,张方平历仕数朝,贡献良多,出总节宪,入赞宸几,该讲的制度,朝廷还是要讲。
最终朝廷追赠司空,谥“文定”。
六月,癸卯,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大防为南郊大礼使,新任礼部尚书胡宗愈为礼仪使,龙图阁学士苏轼为充卤簿使,御史中丞李之纯为仪仗使,新任权知开封府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召河东节度使致仕、潞国公文彦博;太子少师、宣徽南院使致仕冯京;太子少傅致仕韩维;集禧观使致仕,仍提举钟山理工学院苏颂,入陪郊祀。
这是提前半年开始准备,赵煦今年大婚,这样的大事需要告诉祖宗,因此郊祀会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