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1192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后通过酿酒产业,将粮食和钱赚回来。
    高粱对酿酒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高粱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其他粮食作物无法产生的一些芳香有机物,对酒的醇厚和芳香具有重要作用。
    和董非的烧刀子主要走外贸和卖给国内中下阶层不一样,吴家酒庄的美酒,市场主要在内地和中上阶层。
    因此高粱就非常重要了。
    除此之外,高粱秸秆含糖量也颇高,牲畜也喜欢吃。
    新任户部尚书刘正夫上奏朝廷,请许以玉黍、马铃薯加入国家粮税序列,只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地区必须建设有玉黍加工厂和淀粉加工厂。
    对地方上来说这是一项具有无尽好处的措施,对老百姓来说更是如此。
    明明是高产的好粮食,但是因为保质期问题朝廷就不收,自家又只能保存半年,这就导致想多种都受限制。
    除非养猪养鸡鸭。
    但是养猪养鸡鸭都满足之后,想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就不太可能了。
    一家人能伺候五头大肥猪就已经是极限。
    现在好了,加工问题国家帮助解决后,两种粮食的保管期就从半年变成一年,如果保管得当,极限甚至到三年都还能吃,这就达到了小麦和稻米的水平。
    国家商品粮库,今后会主要流通这一部分,口子就算是打开了。
    这将给国家农业税收带来一个可以预见的增长期,蔡京这机灵鬼立即上奏,表示支持刘正夫的办法,同时提出加强版,国家正式改革税制!
    深水区,这无疑是进入了真正的深水区。
    国税地税分离,不仅仅是曾经困扰过后世的大问题,也是从封建王朝成立开始就一直存在的大问题。
    问题的核心就是中央和地方怎么分税收这个大馍馍。
    另一时空的蔡京,因为怂恿宋徽宗搞“丰亨豫大”,抛弃国家预算制度,又搞“以新换旧”,将一百多年来一直坚挺的盐引制度搞坏,导致国家经济彻底崩溃。
    因为“前科”过于吓人,所以苏油在许蔡京投靠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命他研究张方平的《金融论》,并且还要沉心研究国朝税制,还必须写出像样的论文来。
    关于经济、金融和税收,一直是两人信件来往当中的重要话题,数十年间从未中断过。
    因此这个时空的蔡京,从《宝泉引缀》摆上赵顼案头那一天起,就已经成了毫无争议的国家宏观经济专家。
    大宋的税收主要是国税,名义上,基本都是国税,国家财富集中于京城,所谓“天下贡赋输汴京”。
    地方有需求,就要打报告申请,获得批准之后才能截留一部分。
    这种抽干水的体制,虽然保证了中央政权的安稳,但是却造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严重受限。
    而国家的水最终还是来自于地方,这就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
    地方经济发展不起来,水越来越少,最后造成的依旧是国家的大衰弊,想抽水,结果连井都干了。
    还有一个痛点,就是苦于地方用度不足,地方官们就开始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然后将之加到治下老百姓的头上。
    如果将玉黍和土豆两种高产作物纳入农税税源,无疑就拓宽了地方增加税收的空间,蔡京认为时机已然成熟,可以将自己和司徒讨论过很多年的税制改革提上日程了。
    国地分离。
    这个政策的核心就是将商税收归国有,农税分作两部分,按照比例由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
    农税空间打开后,这个方案就能够刺激地方建设粮食加工厂,鼓励农户种植高产农作物,之后农税会大增,地方将从中获得更多的截留,短期内让地方官们感觉到“滋润”。
    因为在增长期,因此中央也不会因农税分流,而带来太大的农税下降。
    这就相当于将高产作物带来的农税增长这部分,留给了地方。
    不过要以商税作为交换。
    大宋大多数地方都还是以农为主,这其实是用商业的长期远期利益,与农业的近期利益来了个交换。
    再发展十年,工商的税收会远远超过农税,地方官们才能够发现自己治下的“优良资产”,通过这样的方式被被朝廷“骗走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可是又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呢?或者说就算有,三年一转的地方官,谁又能拒绝能够立马就到手的利益呢?
    当然,每年的海外金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也给了蔡京这样的底气。
    如果这项改革能够成功,可以想象,必将让大宋更加的繁荣昌盛,而蔡京在天下百姓、地方官员、朝臣和陛下的心里,地位必将有个明显上升,贤相之名,必然拿捏得死死的。
    不过蔡京也不敢胡乱作为,毕竟这是司徒首议,两人探讨切磋了多年的政策,只是正好在自己的任上,各项时机都成熟了而已。
    于是蔡京给苏油去了一封长信,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想要得到苏油的支持,也表示自己不是想争功,的确是大宋如今,需要这样的政策了而已。
    苏油收到信后不禁好笑,蔡京这老小子没有自己的盘算那是不可能的,可谁叫人家运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