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1211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州的惨况,最终喊出“王公不出,奈苍生何”!
    四月,壬申,金山防御使额特勒上奏,鞑靼大举犯境!
    耶律延禧这才发现,南部诸州官吏们都在自救,政令不一如同散沙,应当解送上京的军粮都没有送到!
    这下耶律延禧真的慌乱了,连续下了几道诏书。
    加王经太师,命其立刻复出视事,全权负责东京和南院事务;
    令北院宰相萧托卜嘉全权负责上京和北院事务,亲自坐镇大理寺,从速了结萧托辉案。
    命耶律慎嘉努筹措长春军粮,自己则同耶律大悲努一起,带着殿前军、宫室皮帐军、奚军、汉军,赶赴金山战场。
    王经收到诏书却没有立即复出,而是又上了一道奏章。
    第二封奏章里,王经说明了南院诸州的实际情况,声明了这几年国用的消耗和自己筹措的艰难,详细论述了官员们亏空的情形,并且告诉耶律延禧,南部诸州这几年负担沉重,民力耗竭,于今要平息动荡,只能允许官员们用铁厂债券入库抵账,以平息债券挤兑风潮;
    铸造铁钱兑换绢钞,同时加大与宋朝的贸易规模,使货币重新具有信用价值,且使货币流通量与货物流通量向匹配,以抑制绢钞贬值物价飞腾;
    同时要严厉打击粮食囤积的行为,朝廷开仓放粮,务必坚持到九月秋收。
    全面开放如东珠、药材、兽皮、良马、钢铁、矿砂等一应禁榷物资,许与宋朝自由贸易,紧急交换粮食。
    如不答应这几条,那即便是自己复出,也没有任何办法。
    这道奏章的干系实在是重大,耶律延禧只得命耶律大悲努携大军前往金山,自己则折返上京,召集群臣议论。
    应当说王经的奏章是实事求是的,尤其是关于债券长期兑付和集中兑付之间的转换,让朝臣们明白了萧托辉空有干能之名,但是也就仅仅能够搞点牧场良田。
    在金融一道上,萧托辉完全就是一个空想家,一个彻头彻尾的棒槌!
    这就是一场人祸!
    耶律延禧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冷酷与铁血。
    壬寅,大理寺快速走完流程,以萧托辉矫诏大逆,满门抄斩。
    萧托辉是辽朝宰相辖达六世孙,临死前所上遗表,依旧提醒耶律延禧留意朝中奸臣,点出了皇太叔、王经、萧奉先、阿苏四个名字。
    当年耶律洪基亲征之前,安排阿苏主枢密,额特勒主前方军事,群臣皆以为妥帖,独萧托辉不言。
    耶律洪基当时问曰:“何不言?”
    萧托辉说道:“额特勒懦而败事;阿苏有才而贪,将为祸基。不得已而用,败事犹胜祸基。”
    耶律洪基也曾感慨:“托辉,虽魏征不能过也,但恨朕不能及唐太宗尔。”
    然而与之前被贬为庶人那次不同,之前萧托辉是众人眼中的大贤,今天竟然成了人人喊打的巨奸。
    要按照王经的办法,国库依旧还得空虚三年,好在铁钱换绢钞这个主意不错,如今的绢钞几乎一文不值,朝廷许以一定的汇率兑换,不但能够控制物价,平息争议,老百姓被朝廷凶猛搜刮一轮的同时,还得对朝廷感恩戴德。
    不过这些都太缓慢,真正能够立竿见影的措施,估计还是放开贸易的口子,找宋朝老大哥救助。
    ……
    收到辽国的国书,宋朝朝堂一片沸然。
    长脸啊,太长脸了!
    辽朝全面开放沿海州郡,取消一切禁榷,请求宋朝大量输送粮食,以大宋富余的物资,换取辽国的宝贵资源。
    铁钱换绢钞,在辽国军事吃紧的时候,急需钢铁的时候,无疑就是司徒说过的那种,在两个烂选择里边,挑一个相对不那么烂的出来。
    辽国的矿砂出口,让大宋将便宜占大了!
    如今用作硝化炸药缓释剂、塑形剂的重要成分——硅藻土,大宋的主要产地在蜀中、广东,运输成本极高。
    而辽国的故参知政事陈义家族,现在就是硅藻土的主要出口商,辽东半岛的硅藻土品质极高,运输成本又低,是大宋一直希望大量进口的物资。
    辽国现在放开这个口子,可以敞开了供应。
    不说这些,光是囤积在辽国市舶司的那些宋国奢侈品,一日一跌。
    哪怕大宋再用粮食将之重新换回来,都能赚!
    这尼玛天理何在?!
    关键是辽国这一回的态度,简直能够用奴颜婢膝来形容,更让大宋君臣感到舒适。
    蔡京眉飞色舞地在两府集议上宣读了辽朝的国书,准备鼓动两府同意这个方案。
    然而苏油的电报很快就打到了汴京城,他的建议是——不答应。
    群臣都要抓狂了,不答应?
    这么好的大好事儿,为什么不答应?
    很快,苏油第二封电报到了,详细地论述了不答应的理由。
    你们傻啊?这种时候,我大宋应该漫天要价啊,凭什么辽人一开口我们就答应?这明显还没逼到他们的底线啊!
    朝廷应当立即派遣官员,与辽人谈判。
    我的建议是,大宋原则上可以同意这些条款,甚至还可以直接给个一两百万贯的“无偿”援助,但是,必须带上几个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