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2/3)
灯随即亮了,影透出窗,菩珠听见老林氏隔着门扯嗓使唤自己。
“菩珠,起来了没?去打桶热水进来!小倌儿醒了!”
近旁有间驿舍,接待长年往来于京都与西域诸国之间的官员、使团以及商旅。去年搬过来后,得知那里缺杂役,为贴补家用好让小心肝少受些章氏的冷眼,阿菊每天五更不到就赶去做活。老林氏知道这个时辰她已经走了,天冷,自己不愿出来取水,开口就遣菩珠。
老林氏喊完了,大约以为她还在睡觉,又提高音量重复了一遍。
菩珠忙应了一声,转身推开灶屋虚掩的门,亮灯。
阿菊知道自己不在,家里的活老林氏都会差她做,所以宁可每天自己起得再早些,出门前一定要烧好热水,早饭也一并做好在锅里温着,这样她起来后,就能少做点事。
菩珠往木盘里舀了半盆热水,双手捧着送去对面,快到时,听到屋里传来章氏不悦的声音:“怎的这么慢?你去看下她!笨手笨脚,送个水也不行!小倌儿要洗干净,舒服了才不哭!”
老林氏哎哎地应。
伴着一阵踢踏踢踏往外疾步走来的脚步声,门从里开了,一阵夹杂了些微酸腐味的热烘烘的暖气从里头扑了出来。
老林氏披了件夹袄,打着哈欠,探出个发髻睡得瘪塌塌的脑袋,看了一眼盆中热水,随即让到一边,冲菩珠呶了呶嘴。
知她是要等自己再捧水进去,菩珠却在门口放下,旋即直起身,在老林氏投来的不满目光里笑着说:“我身上有外头的寒气,怕进屋带进去不好。劳烦林阿姆你自己送几步路,我去驿舍帮我阿姆干活。”
说罢她转身,简单洗漱毕,回屋拿了阿菊为自己加盖的她的棉衣,顺便也套身上,丢下身后冲着自己背影不满翘唇嘀嘀咕咕的老林氏匆匆出了门。
杨家养的这头土狗,平日常从她手里分得吃食,和她很是亲近,见她出门,迫不及待地冲了出来,紧紧跟随。
夜色依然笼罩着一切,包括镇外北边那道白天站在高处便能远眺的连绵长城,以及长城外的地平线上那属于强悍异族的远山。
这地充满风和沙,苦难和绝望,杀戮和死亡,也有沃土与河流,绿洲与生命,繁荣与希望。但在日出之前,没有太阳的光辉,这片天地之间,犹如就只剩下那能吞噬一切的旷古不绝的无边荒袤。
菩珠不喜欢这种苍凉之感,但早已习惯。
她加快了脚步。
第2章
她现在居住的这个名叫福禄的边镇是因驿舍而成的,白天站镇头就能望见镇尾。在帝国的西行舆图之上,只是一个最近几年才添加的位于西面的不起眼的小黑点,离东向的河西郡城很远,便是快马也要几天才到。镇中早年只有些屯田戍边守着烽燧的士卒,后来建了个驿点,这几年才渐渐聚居起了数百户的人家。如今白天路上人马往来,其中不乏路过的商旅,天气好的时候,甚至还有自发的小集市,看着还颇热闹。
但此刻,黎明前的五更,周围幽阒无声,菩珠的耳中,只有自己踩在积雪上发出的咯吱咯吱声和身边黑犬跑动的呼哧呼哧声。
天黑之后,镇中心驿舍门口高高挑起的用以指引夜行人方向的硕大红色灯笼,就是福禄镇上唯一的光源,非常显眼。
杨家距离驿舍不过一箭之地,有时半夜菩珠睡不着觉,能清楚地听到深夜远路而至的人马进入驿舍发出的嘈杂之声,而每当这种时候,她便情不自禁会想到自己的父亲。
和对祖父只是心存敬畏不同,对父亲,菩珠一想起来,心中便充满温暖而酸楚的感情。
父亲有着一双炯炯的眼,是这世上最英俊,也最温柔的一个男子。他本完全可以像别的世族子弟那样,靠着父祖恩荫在京都谋得一个清贵官职,却在十八岁便随使西出玉门,开始了他这一生的使官之路。他曾穿越死地,抵达银月城,面见当年为了孤立东狄而和亲远嫁西狄的金熹大长公主,为大长公主带去了来自故国的礼物和母亲姜氏太皇太后的叮嘱。他曾一路走遍各国,游说联合,打通了一度封闭的商道,从此东西往来,通行无阻,各国遣使朝拜献贡,络绎不绝。他也曾在出使途中遭遇出使国的叛变,却是临危不惧,从容指挥,平定叛乱,名震西域。
即便到了现在,这条西行路上的许多老卒,都还记得当年那位使官的风采。
父亲在家的时候,喜将年幼的菩珠抱坐在他膝上,教番邦之语,指西域舆图教她辨识。
菩珠至今还记得父亲最后一次的出使。前夜,他指着那个叫银月城的地方对她说,阿爹要再去那里,很快就会归来。
但是父亲从此再没回来。他在归来途中遭东狄附属乌离人的突袭,当时身边只有数十人,不幸罹难,年不过而立。
菩珠那年七岁,母亲本就体弱,惊闻噩耗,过于伤心,不久便也病去。
据说,父亲遗体还被敌人拿去,四处传递夸功,最后还是一个早年因战败被俘投降了东狄的国人不忍,想法趁夜盗出,这才得以在荒野草草掩埋。
从父亲接过节杖的那一天起,他应当便知,这是一条去了或许便再不归来的路。
然而,他还是踏了上去,义无反
“菩珠,起来了没?去打桶热水进来!小倌儿醒了!”
近旁有间驿舍,接待长年往来于京都与西域诸国之间的官员、使团以及商旅。去年搬过来后,得知那里缺杂役,为贴补家用好让小心肝少受些章氏的冷眼,阿菊每天五更不到就赶去做活。老林氏知道这个时辰她已经走了,天冷,自己不愿出来取水,开口就遣菩珠。
老林氏喊完了,大约以为她还在睡觉,又提高音量重复了一遍。
菩珠忙应了一声,转身推开灶屋虚掩的门,亮灯。
阿菊知道自己不在,家里的活老林氏都会差她做,所以宁可每天自己起得再早些,出门前一定要烧好热水,早饭也一并做好在锅里温着,这样她起来后,就能少做点事。
菩珠往木盘里舀了半盆热水,双手捧着送去对面,快到时,听到屋里传来章氏不悦的声音:“怎的这么慢?你去看下她!笨手笨脚,送个水也不行!小倌儿要洗干净,舒服了才不哭!”
老林氏哎哎地应。
伴着一阵踢踏踢踏往外疾步走来的脚步声,门从里开了,一阵夹杂了些微酸腐味的热烘烘的暖气从里头扑了出来。
老林氏披了件夹袄,打着哈欠,探出个发髻睡得瘪塌塌的脑袋,看了一眼盆中热水,随即让到一边,冲菩珠呶了呶嘴。
知她是要等自己再捧水进去,菩珠却在门口放下,旋即直起身,在老林氏投来的不满目光里笑着说:“我身上有外头的寒气,怕进屋带进去不好。劳烦林阿姆你自己送几步路,我去驿舍帮我阿姆干活。”
说罢她转身,简单洗漱毕,回屋拿了阿菊为自己加盖的她的棉衣,顺便也套身上,丢下身后冲着自己背影不满翘唇嘀嘀咕咕的老林氏匆匆出了门。
杨家养的这头土狗,平日常从她手里分得吃食,和她很是亲近,见她出门,迫不及待地冲了出来,紧紧跟随。
夜色依然笼罩着一切,包括镇外北边那道白天站在高处便能远眺的连绵长城,以及长城外的地平线上那属于强悍异族的远山。
这地充满风和沙,苦难和绝望,杀戮和死亡,也有沃土与河流,绿洲与生命,繁荣与希望。但在日出之前,没有太阳的光辉,这片天地之间,犹如就只剩下那能吞噬一切的旷古不绝的无边荒袤。
菩珠不喜欢这种苍凉之感,但早已习惯。
她加快了脚步。
第2章
她现在居住的这个名叫福禄的边镇是因驿舍而成的,白天站镇头就能望见镇尾。在帝国的西行舆图之上,只是一个最近几年才添加的位于西面的不起眼的小黑点,离东向的河西郡城很远,便是快马也要几天才到。镇中早年只有些屯田戍边守着烽燧的士卒,后来建了个驿点,这几年才渐渐聚居起了数百户的人家。如今白天路上人马往来,其中不乏路过的商旅,天气好的时候,甚至还有自发的小集市,看着还颇热闹。
但此刻,黎明前的五更,周围幽阒无声,菩珠的耳中,只有自己踩在积雪上发出的咯吱咯吱声和身边黑犬跑动的呼哧呼哧声。
天黑之后,镇中心驿舍门口高高挑起的用以指引夜行人方向的硕大红色灯笼,就是福禄镇上唯一的光源,非常显眼。
杨家距离驿舍不过一箭之地,有时半夜菩珠睡不着觉,能清楚地听到深夜远路而至的人马进入驿舍发出的嘈杂之声,而每当这种时候,她便情不自禁会想到自己的父亲。
和对祖父只是心存敬畏不同,对父亲,菩珠一想起来,心中便充满温暖而酸楚的感情。
父亲有着一双炯炯的眼,是这世上最英俊,也最温柔的一个男子。他本完全可以像别的世族子弟那样,靠着父祖恩荫在京都谋得一个清贵官职,却在十八岁便随使西出玉门,开始了他这一生的使官之路。他曾穿越死地,抵达银月城,面见当年为了孤立东狄而和亲远嫁西狄的金熹大长公主,为大长公主带去了来自故国的礼物和母亲姜氏太皇太后的叮嘱。他曾一路走遍各国,游说联合,打通了一度封闭的商道,从此东西往来,通行无阻,各国遣使朝拜献贡,络绎不绝。他也曾在出使途中遭遇出使国的叛变,却是临危不惧,从容指挥,平定叛乱,名震西域。
即便到了现在,这条西行路上的许多老卒,都还记得当年那位使官的风采。
父亲在家的时候,喜将年幼的菩珠抱坐在他膝上,教番邦之语,指西域舆图教她辨识。
菩珠至今还记得父亲最后一次的出使。前夜,他指着那个叫银月城的地方对她说,阿爹要再去那里,很快就会归来。
但是父亲从此再没回来。他在归来途中遭东狄附属乌离人的突袭,当时身边只有数十人,不幸罹难,年不过而立。
菩珠那年七岁,母亲本就体弱,惊闻噩耗,过于伤心,不久便也病去。
据说,父亲遗体还被敌人拿去,四处传递夸功,最后还是一个早年因战败被俘投降了东狄的国人不忍,想法趁夜盗出,这才得以在荒野草草掩埋。
从父亲接过节杖的那一天起,他应当便知,这是一条去了或许便再不归来的路。
然而,他还是踏了上去,义无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