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八章 含元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开篇引言:今天,是个值得欢呼的日子,因为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义勇彻空,旌旗展,中华雄师凌霄汉;
    胸铿步锵,势漫天,震慑宵小净坤乾;
    万旅龙游非等闲,千军凤翔绝不凡;
    骨更铮,志愈坚,早晚啸冲九重天;
    回眸上下五千年,风骚绝代看眼前,
    复兴、中国,雄起、大汉!
    仅以小令,衷心奉上,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祝福伟大的中华民族,雄立寰宇、睥睨苍穹。
    )
    历史上的韩信,毫无疑问,是个政治白痴。
    可他这个问题,却问到了要害之处;以杨复恭为首的朝臣,为什么也会同意让藩镇进京呢?
    自然,还是因为争权夺利。
    如果说内宦分成两派,是因为他们政治主张不同;那么,杨复恭代表的朝臣一方,就是铁板一块吗?
    不然,自从杨复恭晋任魏国公、十军观容使以来,其人权力彪炳,大有独断乾坤之势,这样的局面,有的人就不愿意看到了。
    朝臣之中,无论忠奸,满朝文武,都绝不愿意看到一家独大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历来都是祸乱的源头。
    那我们再看看杨复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旧唐书曾载:通文墨、有学术,每监诸镇军,...,复恭每事力争得失。
    由此可以看出,杨复恭这个人,是个粗通笔墨之人;而且,此人十分在乎利益得失,权欲心很重。
    这样的一个人,掌握了权柄之后,必然会压得其他人,喘不过气来;这其中,尤其以文臣反弹的最为剧烈。
    朝臣分文武,杨复恭显然代表了军方、代表了朝中武人的头面。
    武人得势,那文人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既然武人有头面人物,那文人必然也有,又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时任大唐宰相的崔胤。
    历朝历代,大多数武将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倨傲”,一旦得势更加专横跋扈;而文臣也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清高”,一旦得势,大奸似忠。
    让一个专横跋扈的大老粗,压在自命清高的文人头上,以崔胤为首的文臣,心里能舒服吗?
    不舒服,那是肯定的。
    既然心里不舒服,文臣又岂能没有想法,自然要想办法,将这位大老粗,给搞下去。
    作为文臣的代表人物,崔胤不但想了,而且还就做了。
    而他做的那些事情,不巧的是,早就被先朱璃一步,赶往长安的弈江南、李孤峰等人,给查得清清楚楚。
    得到弈江南、李孤峰等人汇报的朱璃,面对韩雉的疑问,自然不会隐瞒,正色道:“据鬼卫打探到的消息,当朝宰相的崔胤,不但暗结神策军大将孙德昭、和周承晦等人,还与河南的朱全忠,有所勾结。”
    “如今朝中,阉宦当道,内有刘行深,外有杨复恭,彼此相争,乌烟瘴气。”
    “如果朱某猜测不错的话,以崔胤为首的文官,不堪重压;欲要外结藩镇,以净阉宦,在这些文臣的支持下,这才有了满朝臣卿,都赞同藩镇入京之举。”
    “什么,堂堂宰辅,竟然带头同意藩镇入京,竟然有这等荒唐事!?”朱璃话音未落,关云长就惊呼了起来。
    宰相在古代,可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代表一国最高的行政官员,这样的柱石人物,竟然连引藩镇入京,带来的后果都看不清楚,也不怪别人惊呼莫名。
    “宰相崔胤,此贼该杀,他欲要驱虎吞狼,就不怕自己也会陷身虎口吗?”
    关云长如此震怒,那也是有原因的。
    再怎么说,他前世也是一位心系汉室的忠义之士;当年,正是因为袁绍引狼入室,这才有了后来的董卓之乱,汉室天下,从此,就进入多事之秋。
    一见关云长这么激动,韩雉的双眸,就微微眯了起来,慨叹道:“世人常言,前车可鉴;引外臣带兵入京,自古以来,下场大多都不会很好。”
    “可是在利益的面前,有些人明知稍有不测,就会万劫不复,可依然会孤注一掷,宁做那投火的飞蛾啊。”
    “以崔胤等人的才智,绝不可能想不到,外藩入京的后果;可是,他们依然这么做了,这绝对是利欲熏心、自寻死路。”
    原来这次春搜的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龌龊,得知了这些,朱璃一行,就可能突发的情况,全都进行了仔细的推敲。
    这个临时小聚,也一直聊到夜尽天明,众人这才算初步敲定,各种应对的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最不爽的人,自然就是周然喽;他和小媳妇已经计划好的温柔梦,就这样泡汤了,心里自然十分憋屈。
    送走了韩雉、关云长等人,朱璃只是小憩了不到两个时辰,就有内宦前来通知;今天下午,皇帝陛下李儇,要在含元殿,召见各方藩镇,让他们赶紧入宫。
    接到通知的朱璃,自然不敢怠慢,立刻打点好行装,就在朱琊的陪同下,一起向着大明宫的方向行去。
    唐时的长安,最出名的宫殿有三座,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以及兴庆宫。
    而含元殿,就坐落在大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