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节(2/3)
魏瑾赞同他的计划:“不错,匈奴西方是黄河天险,奔腾汹涌,到时,必让他们无路可逃。”
黄河的东线那条分割出陕西和山西的河岸,都是如同壶口瀑布那样的急流险滩,基本不可能让大军渡过。
只不过……
魏瑾悠悠道:“请动鲜卑必然代价巨大,不可轻动,世叔不妨先去信一封,询问东海王可愿出兵?如果连事主都不愿,光你我心急,亦是无用。”
刘琨微微一笑:“匈奴是逆贼之首,又岂会放过这敌军内乱的大好机会,放心,他必然会出兵。”
说罢,便告辞离去,联系东海王,只有他亲自出面。
魏瑾轻轻抿了一口新茶,微微叹息。
……
一如历史记载,总领西晋大权的东海王拒绝了刘琨南北夹击的提议。
明面上的理由是粮草紧缺,但实际上,大家都看得了来,这个在诸王之乱中活到最后的老头,已经越来越控制不住晋朝这破旧的大船了。
从他扶持新帝的四年来,诸地叛乱四起不说,他还和大将苟晞、徐州的周馥等大将撕破脸皮,更因为杀了小皇帝的亲信,而与朝臣离心——当权臣能当到他这个份上,也算是旷世的人才了。
所以,东海王手上的十几万兵马是他最后的底牌,全部身家的保证,见过匈奴威势的他不能、也不敢将这张底牌打出去。
若是赢了,或许能让晋朝的局势渐渐安稳下来,但势力大损的他,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所以,便是刘琨反复来信,甚至亲自前来说服,东海王还是坚决地拒绝了刘琨的提议。
刘琨只能哀叹着回了上党,对着魏瑾一番哭诉,说尽这世道报国无门的苦。
魏瑾随口安慰他几句,就以公务繁忙为由,把他赶走了。
她可没空当人的心理顾问。
上党上半年因为蝗灾gdp没能保持稳定增长,下半年还准备努力补回去呢。
还有秋收要到了,这种哪个不比打匈奴重要?
-
因为蝗灾,上党虽然保住了大部分粮食,但种的麻损失惨严重,布匹产量骤然下降。
好在这个时候,来自渤海郡的棉花在八月下旬时,顺着逆行而上的船队,送到了上党。
产自印度的短绒棉。
这是一种劣质棉,越短的纤维在纺线时,纺出的线越粗,蚕丝织品能那么轻薄,什么一件素纱衣四十几克,能折叠放进火柴盒里,靠的都是蚕丝纤维的长度超高。
但这种棉虽然质量一般,产量却能把麻碾压到海沟里,绒短就织不了细线没关系,农人们买衣服追求的从来就不是轻薄,人家要的是厚重、耐磨、保暖!
所以,上党的纺织玩家们开始进行了另外一项纺织业的革命——混纺。
反正不浪费原材料就是。
相比麻与丝抽纤维的复杂工艺,棉花处理起来非常容易,只要将棉籽除去,再将棉花梳得蓬松,就可以直接上纺纱机,水利纺机面前,再多的原料都是纸老虎。
很快,大量上党棉就开始占据市场,这种透气亲肤的材料,对麻就是全方面的碾压。
魏瑾如今对钱的困扰,不再是缺,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花。
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划里,筑墙和积粮都已经达到极限,上党的路不说修出村村通,至少也算得四通八达,潞城的地产行业一点都不用担心——玩家和市民们都对修房热情得不行,限制他们的只是水泥产量而已。
所以现在要想办法继续扩展,就只能开新地盘,因为很多资源是上党没有或者不够的,比如正在渤海郡的油田。
但那里,需要平稳的环境。
不过,不必急,按苍秀儿的说法,幽州,已经快了。
-
同一时间,幽州的局势骤变。
幽州刺史王浚已经在北平郡的郡城徐无督战,并将段氏鲜卑兵马派出,讨伐慕容鲜卑时,出了大事。
辽东本是诸夷杂居之地,朝廷在此地有东夷校尉一职,用以镇慑东边的高句丽等族。
这位校尉本是西晋忠臣,名叫李臻,他曾经是王浚的好朋友,相约共一起辅佐晋室,结果最近的王浚想当皇帝的异心都掩盖不住了。
脱粉回踩最为致命,李臻深恨王浚,正好收到了“渤海郡行商”带来的王浚离开蓟县,到达徐元的消息后,在一位同是晋室忠臣手下的唆使下,抓住机会,让自己的儿子带兵前去攻打王浚。
他的儿子叫李成,是一位英武强健的青年,带着兵马断了王浚粮道,将王浚围在北平的小县城里。
王浚恐慌至极,几乎动员了整个郡治里的所有能动的人来守城,一连数日,都在生死之间煎熬。
双方一番大战,李成部几乎有用不完的劲矢,反而将城头的王浚亲卫压制得抬不起头,身边的数千人战死极多。
更让他气得几乎无法喘息的是,这些东夷军队的劲矢里,有不少都是他幽州军的制氏装备。
这其中代表的含义,几乎让这一生和阴谋诡计打交到的老头心底发颤。
……
就在他心急之时,他手下的幽州军终于接赶到,几乎同时,前去征讨慕
黄河的东线那条分割出陕西和山西的河岸,都是如同壶口瀑布那样的急流险滩,基本不可能让大军渡过。
只不过……
魏瑾悠悠道:“请动鲜卑必然代价巨大,不可轻动,世叔不妨先去信一封,询问东海王可愿出兵?如果连事主都不愿,光你我心急,亦是无用。”
刘琨微微一笑:“匈奴是逆贼之首,又岂会放过这敌军内乱的大好机会,放心,他必然会出兵。”
说罢,便告辞离去,联系东海王,只有他亲自出面。
魏瑾轻轻抿了一口新茶,微微叹息。
……
一如历史记载,总领西晋大权的东海王拒绝了刘琨南北夹击的提议。
明面上的理由是粮草紧缺,但实际上,大家都看得了来,这个在诸王之乱中活到最后的老头,已经越来越控制不住晋朝这破旧的大船了。
从他扶持新帝的四年来,诸地叛乱四起不说,他还和大将苟晞、徐州的周馥等大将撕破脸皮,更因为杀了小皇帝的亲信,而与朝臣离心——当权臣能当到他这个份上,也算是旷世的人才了。
所以,东海王手上的十几万兵马是他最后的底牌,全部身家的保证,见过匈奴威势的他不能、也不敢将这张底牌打出去。
若是赢了,或许能让晋朝的局势渐渐安稳下来,但势力大损的他,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所以,便是刘琨反复来信,甚至亲自前来说服,东海王还是坚决地拒绝了刘琨的提议。
刘琨只能哀叹着回了上党,对着魏瑾一番哭诉,说尽这世道报国无门的苦。
魏瑾随口安慰他几句,就以公务繁忙为由,把他赶走了。
她可没空当人的心理顾问。
上党上半年因为蝗灾gdp没能保持稳定增长,下半年还准备努力补回去呢。
还有秋收要到了,这种哪个不比打匈奴重要?
-
因为蝗灾,上党虽然保住了大部分粮食,但种的麻损失惨严重,布匹产量骤然下降。
好在这个时候,来自渤海郡的棉花在八月下旬时,顺着逆行而上的船队,送到了上党。
产自印度的短绒棉。
这是一种劣质棉,越短的纤维在纺线时,纺出的线越粗,蚕丝织品能那么轻薄,什么一件素纱衣四十几克,能折叠放进火柴盒里,靠的都是蚕丝纤维的长度超高。
但这种棉虽然质量一般,产量却能把麻碾压到海沟里,绒短就织不了细线没关系,农人们买衣服追求的从来就不是轻薄,人家要的是厚重、耐磨、保暖!
所以,上党的纺织玩家们开始进行了另外一项纺织业的革命——混纺。
反正不浪费原材料就是。
相比麻与丝抽纤维的复杂工艺,棉花处理起来非常容易,只要将棉籽除去,再将棉花梳得蓬松,就可以直接上纺纱机,水利纺机面前,再多的原料都是纸老虎。
很快,大量上党棉就开始占据市场,这种透气亲肤的材料,对麻就是全方面的碾压。
魏瑾如今对钱的困扰,不再是缺,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花。
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划里,筑墙和积粮都已经达到极限,上党的路不说修出村村通,至少也算得四通八达,潞城的地产行业一点都不用担心——玩家和市民们都对修房热情得不行,限制他们的只是水泥产量而已。
所以现在要想办法继续扩展,就只能开新地盘,因为很多资源是上党没有或者不够的,比如正在渤海郡的油田。
但那里,需要平稳的环境。
不过,不必急,按苍秀儿的说法,幽州,已经快了。
-
同一时间,幽州的局势骤变。
幽州刺史王浚已经在北平郡的郡城徐无督战,并将段氏鲜卑兵马派出,讨伐慕容鲜卑时,出了大事。
辽东本是诸夷杂居之地,朝廷在此地有东夷校尉一职,用以镇慑东边的高句丽等族。
这位校尉本是西晋忠臣,名叫李臻,他曾经是王浚的好朋友,相约共一起辅佐晋室,结果最近的王浚想当皇帝的异心都掩盖不住了。
脱粉回踩最为致命,李臻深恨王浚,正好收到了“渤海郡行商”带来的王浚离开蓟县,到达徐元的消息后,在一位同是晋室忠臣手下的唆使下,抓住机会,让自己的儿子带兵前去攻打王浚。
他的儿子叫李成,是一位英武强健的青年,带着兵马断了王浚粮道,将王浚围在北平的小县城里。
王浚恐慌至极,几乎动员了整个郡治里的所有能动的人来守城,一连数日,都在生死之间煎熬。
双方一番大战,李成部几乎有用不完的劲矢,反而将城头的王浚亲卫压制得抬不起头,身边的数千人战死极多。
更让他气得几乎无法喘息的是,这些东夷军队的劲矢里,有不少都是他幽州军的制氏装备。
这其中代表的含义,几乎让这一生和阴谋诡计打交到的老头心底发颤。
……
就在他心急之时,他手下的幽州军终于接赶到,几乎同时,前去征讨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