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节(2/3)
要是活的,能动的,其它的,他们喜欢就好,都已经佛了。
崔涞的要求就很高,在母亲的反复逼迫下,他说出喜欢的类型是能保护自己,给自己安全感的女将军之类的,可惜这世上符合他要求的,一个邵君一个李秀都已经成亲有孩子,并且对他毫无兴趣。
另外一个看着有女将潜质的荀灌才十三岁,虽然这位姑娘对他很有兴趣,但崔涞嫌弃人家太小,并不想约。
至于秀儿肝娘肖妃这些女中豪杰,崔涞甚至是整个崔家都是不敢的——毕竟死在她们手下的男人太多太多了。
而崔鸢表示不着急,她并不想怀孕生子然后耽搁自己正在上升期的事业,至少得迁都洛阳,平定关中西北再谈这事。
甚至为了躲避逼婚,她初五刚过,就飞快骑马回了洛阳,把压力全丢给亲哥,连荀姑娘都被她丢下了。
和她一起踏上回洛之路的,还有来自关中的索承与其家将,这个少年虽然才二十出头,却在冠军大会上表现优越,他的父亲索綝是长安县令,这次过来,是代表着关中群豪的希望,前来向女帝示好。
如今的关中势力复杂,北方是匈奴部,西边是凉州张氏,而东边陇右是麹氏与游氏两大家族,南方卢水胡,而长安是他们索氏。
这些年,匈奴多次攻打长安,他们靠着凉州的义骑多番相助方才功成,但北宫凉将军上次的修法大会里,和凉州的使者一起来到蓟城,然后便在女帝手下效力,让他们最近和匈奴的斗争里过的很艰难。
关中如今是一起防着匈奴,只要匈奴一打过来,凉州、陇右,还有卢水胡都会一起出兵,或者攻其必救,或者正面迎敌,过着有一天是一天的日子。
但这日子并不好过,因着饥荒,各地匪类遍地,掠劫粮食,让庶民无法安心耕作,整个关中百姓都在挨饿,无论胡汉,很多人为了生存逃往蜀地和凉州,可蜀地早就被氐人占据,在蜀道的好几个关口设防,拒绝关中饥民入内。
至于凉州,虽有水草丰美,却没有多余耕种之地,去那里也是饿死路边。
所以,在知道天下大部分都已经入女帝之手后,关中的豪强们自然也希望改变这种局面,入女帝治下。
只是他们心里非常矛盾,关中生活虽然困难,可至少是自己当家作主,女帝却治下,却对官吏要求甚高,他们认为关中局面复杂,希望不要再动刀兵,最好直接保留他们的官职,这样对大家都好……
崔鸢一边安抚着这小年轻,一边在路上思考着要如何应对这些关中人。
如今洛阳已经恢复了几分元气,横跨河水的洛阳桥在火热修筑中,函谷关在手,拿下关中不难,难得是里边的数十万饥民,一但开放关口,关中饥民必然叩关洛阳。
那样的事情会对新生的洛阳造成大灾,是绝对不能发生的。
要将饥民留在关中,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重修郑国渠。
因为郑国渠以多沙的泾水为水源,汉末战乱中,没有护渠官的年年组织清淤,水渠便淤积荒废了。
曹魏时国力拮据,加上关中一直被诸葛丞相六出祁山之举威胁,所以没有修缮,而到晋室立国之时,又全力灭蜀灭吴,好不容易消化了魏蜀之地,晋武帝偏偏死了,且死前立了个白痴当皇帝,随后便是八王之乱。
如果能重修郑国渠,整个关中四万余顷的泽卤之地就能重新化为沃野,当年秦始皇就是靠着郑国渠把关中变无荒年的王霸之地,卒并诸侯。
所以这个办法行得通,崔鸢几乎能看自己凭借这功劳将来入相位。
那么,从现在开始,便要开始积蓄修筑郑国渠的钱粮了。
对了,如果陛下要趁机灭匈奴的话,粮草怕是会不够啊?
那么,这个修渠可以外包么?
那些个异人应该会很踊跃吧,他们中会修水利的简直成群结队,对水文地质了如指掌,几乎个个堪比郑国李冰。
很好,就这么定了!
没耽搁,崔鸢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后,立刻便上书去信给陛下,希望陛下批准,最好把那些要修唐山至易水运河的人和钱都拿来重疏郑国渠。
听说王悦准备入股北方运河,嗯……回头就把他的钱骗过来。
第276章 是时候了
“按历史记载,在五百年前,秦国在宣太后和昭王时代,开始把自己的国土从渭河平原向西方扩张,把国境线从陇山之东,扩展到青海一带,到秦始皇继位时,又迁大量的上党住户于拢右之地开垦。
自那时,西北荒凉之地的羌氐便开始与汉族长达五百年的混居融合,可惜的是,这数百年的融合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改变,宗族血脉抱团的生存模式让汉末三国之时,当地依然胡汉分明,各过各的,虽然偶有通婚,也只是让本地汉族被同化得更加骁勇善战,短于文化而已。
尤其是在后来东汉把按每郡县举荐一人才模式改变为按郡县人口举荐后,汉人稀少的陇右、凉州等地出生的高层官吏骤然减少,在朝堂上吃够了亏。
这种情况下,三国之时,本地豪强雇佣羌、胡割据西北,关中沦为战场,一时间,本是首都的关中平民纷纷逃亡,而曹大人又因为关中汉人太少,而把羌胡迁
崔涞的要求就很高,在母亲的反复逼迫下,他说出喜欢的类型是能保护自己,给自己安全感的女将军之类的,可惜这世上符合他要求的,一个邵君一个李秀都已经成亲有孩子,并且对他毫无兴趣。
另外一个看着有女将潜质的荀灌才十三岁,虽然这位姑娘对他很有兴趣,但崔涞嫌弃人家太小,并不想约。
至于秀儿肝娘肖妃这些女中豪杰,崔涞甚至是整个崔家都是不敢的——毕竟死在她们手下的男人太多太多了。
而崔鸢表示不着急,她并不想怀孕生子然后耽搁自己正在上升期的事业,至少得迁都洛阳,平定关中西北再谈这事。
甚至为了躲避逼婚,她初五刚过,就飞快骑马回了洛阳,把压力全丢给亲哥,连荀姑娘都被她丢下了。
和她一起踏上回洛之路的,还有来自关中的索承与其家将,这个少年虽然才二十出头,却在冠军大会上表现优越,他的父亲索綝是长安县令,这次过来,是代表着关中群豪的希望,前来向女帝示好。
如今的关中势力复杂,北方是匈奴部,西边是凉州张氏,而东边陇右是麹氏与游氏两大家族,南方卢水胡,而长安是他们索氏。
这些年,匈奴多次攻打长安,他们靠着凉州的义骑多番相助方才功成,但北宫凉将军上次的修法大会里,和凉州的使者一起来到蓟城,然后便在女帝手下效力,让他们最近和匈奴的斗争里过的很艰难。
关中如今是一起防着匈奴,只要匈奴一打过来,凉州、陇右,还有卢水胡都会一起出兵,或者攻其必救,或者正面迎敌,过着有一天是一天的日子。
但这日子并不好过,因着饥荒,各地匪类遍地,掠劫粮食,让庶民无法安心耕作,整个关中百姓都在挨饿,无论胡汉,很多人为了生存逃往蜀地和凉州,可蜀地早就被氐人占据,在蜀道的好几个关口设防,拒绝关中饥民入内。
至于凉州,虽有水草丰美,却没有多余耕种之地,去那里也是饿死路边。
所以,在知道天下大部分都已经入女帝之手后,关中的豪强们自然也希望改变这种局面,入女帝治下。
只是他们心里非常矛盾,关中生活虽然困难,可至少是自己当家作主,女帝却治下,却对官吏要求甚高,他们认为关中局面复杂,希望不要再动刀兵,最好直接保留他们的官职,这样对大家都好……
崔鸢一边安抚着这小年轻,一边在路上思考着要如何应对这些关中人。
如今洛阳已经恢复了几分元气,横跨河水的洛阳桥在火热修筑中,函谷关在手,拿下关中不难,难得是里边的数十万饥民,一但开放关口,关中饥民必然叩关洛阳。
那样的事情会对新生的洛阳造成大灾,是绝对不能发生的。
要将饥民留在关中,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重修郑国渠。
因为郑国渠以多沙的泾水为水源,汉末战乱中,没有护渠官的年年组织清淤,水渠便淤积荒废了。
曹魏时国力拮据,加上关中一直被诸葛丞相六出祁山之举威胁,所以没有修缮,而到晋室立国之时,又全力灭蜀灭吴,好不容易消化了魏蜀之地,晋武帝偏偏死了,且死前立了个白痴当皇帝,随后便是八王之乱。
如果能重修郑国渠,整个关中四万余顷的泽卤之地就能重新化为沃野,当年秦始皇就是靠着郑国渠把关中变无荒年的王霸之地,卒并诸侯。
所以这个办法行得通,崔鸢几乎能看自己凭借这功劳将来入相位。
那么,从现在开始,便要开始积蓄修筑郑国渠的钱粮了。
对了,如果陛下要趁机灭匈奴的话,粮草怕是会不够啊?
那么,这个修渠可以外包么?
那些个异人应该会很踊跃吧,他们中会修水利的简直成群结队,对水文地质了如指掌,几乎个个堪比郑国李冰。
很好,就这么定了!
没耽搁,崔鸢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后,立刻便上书去信给陛下,希望陛下批准,最好把那些要修唐山至易水运河的人和钱都拿来重疏郑国渠。
听说王悦准备入股北方运河,嗯……回头就把他的钱骗过来。
第276章 是时候了
“按历史记载,在五百年前,秦国在宣太后和昭王时代,开始把自己的国土从渭河平原向西方扩张,把国境线从陇山之东,扩展到青海一带,到秦始皇继位时,又迁大量的上党住户于拢右之地开垦。
自那时,西北荒凉之地的羌氐便开始与汉族长达五百年的混居融合,可惜的是,这数百年的融合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改变,宗族血脉抱团的生存模式让汉末三国之时,当地依然胡汉分明,各过各的,虽然偶有通婚,也只是让本地汉族被同化得更加骁勇善战,短于文化而已。
尤其是在后来东汉把按每郡县举荐一人才模式改变为按郡县人口举荐后,汉人稀少的陇右、凉州等地出生的高层官吏骤然减少,在朝堂上吃够了亏。
这种情况下,三国之时,本地豪强雇佣羌、胡割据西北,关中沦为战场,一时间,本是首都的关中平民纷纷逃亡,而曹大人又因为关中汉人太少,而把羌胡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