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的诞生[美娱]_278(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具、空旷的房间、摇曳的烛光和书写着古老字体的手稿,无一不在讲述着作家的孤寂和不为人知的痛苦,电影借此在暗暗传达着一个真理——大师通过创造性的写作来宣泄他们的苦痛。”
    《波士顿邮报》说这是:“节奏舒缓但是信息量惊人的电影,大部分角色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每一个情节,甚至每一句台词,尤其是威廉·布兰德利说出口的那些,全都能在莎翁原著里找到出处。感觉就是电影编剧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将历史上不成系统的零星史料串联了起来,如果他们硬要说历史就是电影中那样的,那么史学家们也无可挑剔。”
    《综艺》将目光投向了电影的结尾:“电影结局并不能说是圆满,薇奥拉嫁给韦瑟爵士并远渡美洲,莎士比亚和薇奥拉的爱情结局也仅仅只是比罗密欧与朱丽叶好上了那么一点,但是,这样的结局在让人唏嘘的同时,又有着新的希望,电影以莎士比亚创作着女王亲口要求的喜剧《十二夜》以及薇奥拉一个人行走在美洲大陆上的背影结束,虽然彼此间的爱情没有圆满,但他们全都开始了新的征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结局比大团圆似的结局更加完美。”
    《芝加哥论坛报》影评人罗杰·埃伯特给《莎翁情史》打了三颗半星,对于现在的罗杰·埃伯特来说,这已经是他能给出的较高的分数了,但是在称赞影片的同时,罗杰·埃伯特也目光独到的给出了深刻的点评:“影片主题是莎士比亚的创作激情与爱情,而不是他本人,所以电影对莎士比亚的人物刻画还是不够深刻,甚至不如朱迪·丹奇饰演的出场只有八分钟的伊丽莎白女王的表演空间大,威廉将才华横溢沉浸爱河的莎士比亚诠释的很好,但比起楚门还是少了一点内涵。”
    电影在北美市场获得的评分整体偏上,而在一片成为主流的赞誉中,《娱乐周刊》影评人安德烈·艾奇逊对电影内容的概括“穷困作家半夜爬墙,富翁之女青涩献身”虽然略嫌低俗,但无疑也很吸引眼球——“安德烈·艾奇逊果然又在抓住威尔不放,难道威尔曾害他丢过饭碗吗,不然该怎么解释他字里行间处处都在和威尔过不去?”威廉的粉丝中已经有不少人注意到了几乎从未说过威廉好话的影评人安德鲁·艾奇逊,并为他的动机而感到困惑不已。
    而在电影还未上映的欧洲,已经有参加过前期试映的影评人或在网上,或在自己专栏里放出了影评,虽然《莎翁情史》这种充满浪漫氛围的伪传记电影同样很讨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喜欢,但是因为涉及莎士比亚,英国方面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
    而英国最著名的电影杂志《帝国》,似乎是在有意加重影片在欧洲的流行程度:“莎士比亚是英国的一部分,人们熟知他,但又不知道从何而知,因为他几乎随处可见,他在许多人眼里是一个传说,现在却从传说变成了真实,变成了一格鲜活的人,不能说威廉·布兰德利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那位莎士比亚,毕竟这只是一部戏说历史的电影,但是,威廉却将莎士比亚思想的美感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不是传记的莎翁传记电影,每个不挑剔的英国人在看完之后,都会庆幸‘幸好是威廉·布兰德利演的莎士比亚而不是其他美国演员’的那种,”
    美国好莱坞对莎士比亚的改编,竟然没招来一片恶评而是备受赞誉?无论如何,来自《帝国》杂志的好评给了《莎翁情史》最大的肯定,美国影迷的观影热潮正在持续升温,而在电影还未上映的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莎翁情史》也成为了1998年圣诞档最受影迷期待的影片之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