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四面楚歌(1/2)
(163)
李信海在小七身后问道:“那你现在还要去找嫂子吗?”
小七微笑着拨转马头,与李信海并肩则行,他的脸红通通的,打心眼里高兴。呃,嫂子和大哥相亲相爱,现在在小岛上养伤,他去的话,太打搅他们了,扫兴的事就不要做了,嫂子难得这么放松和开心,就让她尽情享受现在的时光吧。
李信海微微一笑,对着小七说道:“走吧。“
小七点点头,挥动马鞭,像一阵狂风似的,骑着马冲在队伍的最前头。
江南大军如同洪流,快速地急行军,等到初夏过去,时间到了盛夏时,他们终于到了长安。
那个时候,因为他们一路急行军,再加上孙赫武一心一意在大海上寻找孙赫武,所以,长安王家的驻守在老家的部队仍然占据着长安,在长安,仍旧是王家的人说了算。
在古代,通讯不发达,消息走得慢。所以长安并没有因为王思明东征失败,导致多大的变化。
不过在李信海与小七到来之前,关于王思明战败的消息,已经传到了长安,愁云惨雾就像一层黑纱,将整个长安城包了起来。
一开始,长安城里的人非常的害怕。长安城的天空,长时间地弥漫着乌云。
至于王家的家臣更加是慌乱不堪了,王思明与陶然儿一起东征,在舟山城大败的消息,是王家的眼线跑回来告诉他们的,也就是王将军战败的消息是铁一样的事实。
不可更改。
王家危亡了!
那些在王家讨饭吃的幕僚,以及对王家忠心耿耿的老部下,开始人心惶惶,但是,虽然知道王将军战败这件事是千真万确的,也知道王家八十万大军已经全部投降江东,被战神孙赫武收编进江东的军队,但是王思明逃跑的消息也传到了长安。
对于王家的老部下来说,现在主公是生是死都说不定。
所以他们仍然在长安城等待着,等着王思明活着回来,东山再起,他们仍然是忠心耿耿的老部下。
王思明死在无名的小岛上,死在李信志的剑下,这件事,到现在为止,只有李信志李信海小七和陶然儿知道,所以天下的大局仍然没有什么改变。
后来,长安的百姓在先前的慌乱过后,重新又过上了从前平静的生活。谁主江山,对于百姓来说,其实意义不大,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拥护谁,喜欢谁,王思明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所以他大败的消息,并没有让百姓同情他。甚至有一些胆大的百姓,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样子。
长安城的平静,直到李信海和小七率着江南的三十万大军兵临城下。
驻守在长安城的城主看到黑压压的江南大军,他们如同星星之火,在长安城的郊外驻扎下来,帐蓬多得如同天下的星星。
长安城的城主立马一阵风似的到王府去报道这个惊人的消息,王思明离开之前安排的长安城的城代立马召集王家所有的老部下,商量着对策。
他们如同洪水中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彻底失去方向。
整个王府,仿佛随时都会着火。
一个家臣苦着脸说道:“肯定是江南听到了我们战败的消息,所以落井下石,唉,现在将军下落不明,我们在长安的将士,人那么少,恐怕不是江南的对手啊——”
这不是可能,而是确定以及肯定的事情,如果战,那么必败,如果降,那么则是千古骂名。
这是所有人的心声,这句话一说出来,大家的心情都变得沉甸甸的,个个的胸口仿佛压着一扇沉重的铅门,谁也不好受。
一个家臣用沙哑的嗓子说道:“不管如何,江南来入侵长安了,我们一定要严防死守,将军如果活着回来,我们却弃了城,做了降臣,我们如何对得起将军?”
大家点头称是,于是,长安城的守城大将,召集了所有驻守在长安的部下,总共不到十万人马,到了长安城的城墙之上,开始严防死守,奋力抵抗。
李信海安排年少英勇的小七打先峰,然而,王家的残余部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小七奋勇地攻城了三次,都没有攻下来。
短时间并没有成功地占领长安,反倒两军僵持起来。
李信海急得汗都出来了,如果长安城久攻不下,那他李信海简直成了天下人的笑话!而且如果江东的孙赫武知道了这件事,他估计会更加看不起江南,因为东征的时候,孙赫武打败了王思明八十万的东征大败,而他李信海居然如此窝囊,带着三十万大军吃一口王家的残渣冷饭都如此费力!
李信海仿佛听到了孙赫武不屑的冷笑声,他想起自己在离岛之前做的事情,便命令属下捧着一个木盒,木盒里装着王思明的头颅。
现在是翻出最后一张王牌的时候,因为李信海作为一个优秀的海上管理者,他知道,一旦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在小七再次率领大军第四次攻城的时候,两军杀得热火朝天之时,李信海站在后方观看战争形势,然后在紧急关头,他命令一个英勇无比嗓门亮堂开口如同狮子吼的小将,将王思明的脑袋挑在一根高高的旗杆上,然后冲到队伍的最前线,反复地在战场跑来跑去,并且扬着大刀大声喊道:“王思明
李信海在小七身后问道:“那你现在还要去找嫂子吗?”
小七微笑着拨转马头,与李信海并肩则行,他的脸红通通的,打心眼里高兴。呃,嫂子和大哥相亲相爱,现在在小岛上养伤,他去的话,太打搅他们了,扫兴的事就不要做了,嫂子难得这么放松和开心,就让她尽情享受现在的时光吧。
李信海微微一笑,对着小七说道:“走吧。“
小七点点头,挥动马鞭,像一阵狂风似的,骑着马冲在队伍的最前头。
江南大军如同洪流,快速地急行军,等到初夏过去,时间到了盛夏时,他们终于到了长安。
那个时候,因为他们一路急行军,再加上孙赫武一心一意在大海上寻找孙赫武,所以,长安王家的驻守在老家的部队仍然占据着长安,在长安,仍旧是王家的人说了算。
在古代,通讯不发达,消息走得慢。所以长安并没有因为王思明东征失败,导致多大的变化。
不过在李信海与小七到来之前,关于王思明战败的消息,已经传到了长安,愁云惨雾就像一层黑纱,将整个长安城包了起来。
一开始,长安城里的人非常的害怕。长安城的天空,长时间地弥漫着乌云。
至于王家的家臣更加是慌乱不堪了,王思明与陶然儿一起东征,在舟山城大败的消息,是王家的眼线跑回来告诉他们的,也就是王将军战败的消息是铁一样的事实。
不可更改。
王家危亡了!
那些在王家讨饭吃的幕僚,以及对王家忠心耿耿的老部下,开始人心惶惶,但是,虽然知道王将军战败这件事是千真万确的,也知道王家八十万大军已经全部投降江东,被战神孙赫武收编进江东的军队,但是王思明逃跑的消息也传到了长安。
对于王家的老部下来说,现在主公是生是死都说不定。
所以他们仍然在长安城等待着,等着王思明活着回来,东山再起,他们仍然是忠心耿耿的老部下。
王思明死在无名的小岛上,死在李信志的剑下,这件事,到现在为止,只有李信志李信海小七和陶然儿知道,所以天下的大局仍然没有什么改变。
后来,长安的百姓在先前的慌乱过后,重新又过上了从前平静的生活。谁主江山,对于百姓来说,其实意义不大,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拥护谁,喜欢谁,王思明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所以他大败的消息,并没有让百姓同情他。甚至有一些胆大的百姓,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样子。
长安城的平静,直到李信海和小七率着江南的三十万大军兵临城下。
驻守在长安城的城主看到黑压压的江南大军,他们如同星星之火,在长安城的郊外驻扎下来,帐蓬多得如同天下的星星。
长安城的城主立马一阵风似的到王府去报道这个惊人的消息,王思明离开之前安排的长安城的城代立马召集王家所有的老部下,商量着对策。
他们如同洪水中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彻底失去方向。
整个王府,仿佛随时都会着火。
一个家臣苦着脸说道:“肯定是江南听到了我们战败的消息,所以落井下石,唉,现在将军下落不明,我们在长安的将士,人那么少,恐怕不是江南的对手啊——”
这不是可能,而是确定以及肯定的事情,如果战,那么必败,如果降,那么则是千古骂名。
这是所有人的心声,这句话一说出来,大家的心情都变得沉甸甸的,个个的胸口仿佛压着一扇沉重的铅门,谁也不好受。
一个家臣用沙哑的嗓子说道:“不管如何,江南来入侵长安了,我们一定要严防死守,将军如果活着回来,我们却弃了城,做了降臣,我们如何对得起将军?”
大家点头称是,于是,长安城的守城大将,召集了所有驻守在长安的部下,总共不到十万人马,到了长安城的城墙之上,开始严防死守,奋力抵抗。
李信海安排年少英勇的小七打先峰,然而,王家的残余部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小七奋勇地攻城了三次,都没有攻下来。
短时间并没有成功地占领长安,反倒两军僵持起来。
李信海急得汗都出来了,如果长安城久攻不下,那他李信海简直成了天下人的笑话!而且如果江东的孙赫武知道了这件事,他估计会更加看不起江南,因为东征的时候,孙赫武打败了王思明八十万的东征大败,而他李信海居然如此窝囊,带着三十万大军吃一口王家的残渣冷饭都如此费力!
李信海仿佛听到了孙赫武不屑的冷笑声,他想起自己在离岛之前做的事情,便命令属下捧着一个木盒,木盒里装着王思明的头颅。
现在是翻出最后一张王牌的时候,因为李信海作为一个优秀的海上管理者,他知道,一旦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在小七再次率领大军第四次攻城的时候,两军杀得热火朝天之时,李信海站在后方观看战争形势,然后在紧急关头,他命令一个英勇无比嗓门亮堂开口如同狮子吼的小将,将王思明的脑袋挑在一根高高的旗杆上,然后冲到队伍的最前线,反复地在战场跑来跑去,并且扬着大刀大声喊道:“王思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