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节(3/3)
中风了之后,人都不太能自理,一屁股屎尿,都是原身来清理的。
而在夫妻俩重病弥留之际,一直没回村的大哥和小妹终于回来了,他们和村里的人格格不入,一股城市人的气息,对于曾经自己生长的环境,颇有微词。
原身陪在父母身边,就这么看着父母在兄长和妹妹进来时亮起的眼神。
他们已经很久没有那么激动,笑得合不拢嘴,乖孙好儿子好女儿地喊着,心满意足。
原身只记得这个冬天很冷,父母之前所有的坚持,好像在臻爱的子女回来时都放下了,他们溘然长逝,离世前的那个晚上,还在和同村的老村长炫耀着他们的出息子女。
兄长和小妹等到父母入土便要离开,临走之前他们恨铁不成钢地对原身说,她不能这么不求上进,也要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外面日新月异,这村里早就落后了。
原身只是擦了擦汗,笑得憨厚又老实:“晓得,我晓得呢。”
然后就和多年前一样,站在村头,看着离人不回头。
后来的事情,就不必说了,她在这村子活了一辈子,儿子争气,到外面闯荡,成家立业,几回想来把她接走原身都没同意。
她的根在这,父母公婆丈夫的坟都在这,要是她走了,平日里谁来替他们扫墓,替他们拔掉坟头的草呢?
而且……她已经拖累了儿子半辈子,不能再拖累儿子了。
离世之前,原身在床上想起了很多很多,她眨着眼,向来乐呵,被人骂也不知掉眼泪的她哭了。
谁来爱爱我呢?
【主线任务:不再做毫无存在感的女儿。】
【支线任务一:得到父母兄妹的认可和关心。】
【支线任务二:看看广阔的世界。】
……
吃过饭,宁父的碗一放,轻咳了一声:“我有点事情要说。”
宁初夏知道,第一个选择来了。
第34章 被忽视的二女儿(二)
宁家走的是传统大家长的路线, 家中的大事均由宁父拍板决定,小事则由宁母来判断,他们的思维中没有太多民主的成分, 可在涉及子女的事情上,还是会走面子地过问一番。
宁父一开口, 屋内便安静了下来,一家人的眼神都投注于他的身上。
“今个儿呢,我是要和你们谈谈以后的事情。”宁父说起这个倒也不觉得尴尬, 他自认对孩子们还是仁至义尽的。
这同村的人里, 能像他这样,把三个半大孩子都送出去念书的, 是一个都找不到。
要知道家里就他和媳妇两个劳动力,全年工分折算, 再加上副业款, 能到手小两百块那还得是遇到丰年, 可这一家上下都得支出,尤其还有三个正在长大的孩子。
先头也算了, 一年这三孩子单学费就得6元, 还没算上书本费, 伙食费。
每年最后算下来,一家盈余也就四十到五十元, 几乎存不下来钱,到时候孩子大了结婚, 总要置办好衣服, 嫁妆彩礼装修新房, 样样都要花钱,不当家哪知道柴米油盐贵呢?
宁父说到这, 三个孩子便都正襟危坐,他们看着宁父,心中都有各自的揣测。
和他们同龄的孩子里,有干脆没去念书的,也有念了两年就不读的,真正能往上念的,是屈指可数,现在整个村,学历最高的还是村长家的儿子,念了个小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在钢铁厂上班,吃的公家饭。
宁父继续说:“你们对家里的情况,心里总是清楚的,再往上念,可就不是这个数了。”
他明白地把账算给了孩子们听:“你们三个也就初秋考得好,她还能上个小中专,可要上小中专,就得读初中。初秋上回也说了,她老师还劝她多读个高中,到时候读大中专要好些,这就得花不少钱,可这出来,准保是有好工作的,她从小身体不好,哪是能干活的人。”
而在夫妻俩重病弥留之际,一直没回村的大哥和小妹终于回来了,他们和村里的人格格不入,一股城市人的气息,对于曾经自己生长的环境,颇有微词。
原身陪在父母身边,就这么看着父母在兄长和妹妹进来时亮起的眼神。
他们已经很久没有那么激动,笑得合不拢嘴,乖孙好儿子好女儿地喊着,心满意足。
原身只记得这个冬天很冷,父母之前所有的坚持,好像在臻爱的子女回来时都放下了,他们溘然长逝,离世前的那个晚上,还在和同村的老村长炫耀着他们的出息子女。
兄长和小妹等到父母入土便要离开,临走之前他们恨铁不成钢地对原身说,她不能这么不求上进,也要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外面日新月异,这村里早就落后了。
原身只是擦了擦汗,笑得憨厚又老实:“晓得,我晓得呢。”
然后就和多年前一样,站在村头,看着离人不回头。
后来的事情,就不必说了,她在这村子活了一辈子,儿子争气,到外面闯荡,成家立业,几回想来把她接走原身都没同意。
她的根在这,父母公婆丈夫的坟都在这,要是她走了,平日里谁来替他们扫墓,替他们拔掉坟头的草呢?
而且……她已经拖累了儿子半辈子,不能再拖累儿子了。
离世之前,原身在床上想起了很多很多,她眨着眼,向来乐呵,被人骂也不知掉眼泪的她哭了。
谁来爱爱我呢?
【主线任务:不再做毫无存在感的女儿。】
【支线任务一:得到父母兄妹的认可和关心。】
【支线任务二:看看广阔的世界。】
……
吃过饭,宁父的碗一放,轻咳了一声:“我有点事情要说。”
宁初夏知道,第一个选择来了。
第34章 被忽视的二女儿(二)
宁家走的是传统大家长的路线, 家中的大事均由宁父拍板决定,小事则由宁母来判断,他们的思维中没有太多民主的成分, 可在涉及子女的事情上,还是会走面子地过问一番。
宁父一开口, 屋内便安静了下来,一家人的眼神都投注于他的身上。
“今个儿呢,我是要和你们谈谈以后的事情。”宁父说起这个倒也不觉得尴尬, 他自认对孩子们还是仁至义尽的。
这同村的人里, 能像他这样,把三个半大孩子都送出去念书的, 是一个都找不到。
要知道家里就他和媳妇两个劳动力,全年工分折算, 再加上副业款, 能到手小两百块那还得是遇到丰年, 可这一家上下都得支出,尤其还有三个正在长大的孩子。
先头也算了, 一年这三孩子单学费就得6元, 还没算上书本费, 伙食费。
每年最后算下来,一家盈余也就四十到五十元, 几乎存不下来钱,到时候孩子大了结婚, 总要置办好衣服, 嫁妆彩礼装修新房, 样样都要花钱,不当家哪知道柴米油盐贵呢?
宁父说到这, 三个孩子便都正襟危坐,他们看着宁父,心中都有各自的揣测。
和他们同龄的孩子里,有干脆没去念书的,也有念了两年就不读的,真正能往上念的,是屈指可数,现在整个村,学历最高的还是村长家的儿子,念了个小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在钢铁厂上班,吃的公家饭。
宁父继续说:“你们对家里的情况,心里总是清楚的,再往上念,可就不是这个数了。”
他明白地把账算给了孩子们听:“你们三个也就初秋考得好,她还能上个小中专,可要上小中专,就得读初中。初秋上回也说了,她老师还劝她多读个高中,到时候读大中专要好些,这就得花不少钱,可这出来,准保是有好工作的,她从小身体不好,哪是能干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