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她重生了 完结+番外_235(1/2)
一旁的宋洋见两人不再理会自己,便着急了,匆匆开口强调道:“我说的都是真的。闵阳王得到的消息,我大半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我也很清楚。从前他查到驸马是延平帝的子嗣,便打算今后以此为把柄,后来延平帝亲口否认了,不过时间尚短他肯定也没想好要怎样。偏这时他被殿下与驸马捉了,一旦有机会面圣,他肯定会反咬一口!”
不得不说,宋洋蠢了半辈子,拿自己的身份给他人做嫁衣还要俯首称臣,但他对于闵阳王确实是了解的。就像闵阳王一下就猜到宋洋靠不住一般,他也一下子猜到了闵阳王的反应。
唐昭和明达一脸不置可否,因为这事已经过去了,以小皇帝的偏袒而换来的圆满。
宋洋见两人如此平静,不知哪里出了差错,忙又道:“我可不是危言耸听,闵阳王那样的身份,陛下肯定会见他的,等他反咬一口就来不及了。殿下你救救我,保我一命,我可以去陛下面前阐述事实,与闵阳王对峙也好,到时还驸马一个清白。”
明达听到这话,眼睫微微颤动了下——她当然知道小皇帝派去的宫人没在闵阳王府找到证据,就是小皇帝偏袒的结果,这也意味着事情已经结束。可感情与信任都是经不起消磨的,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她也怕小皇帝有朝一日变了,回头再来翻这些旧账。
不是自己的锅,没必要一直背下去。
想到这里,明达心中已经有了成算,她也不去看唐昭,便对宋洋说道:“你若所言属实,也确实能在陛下面前还驸马清白,那本宫便保你一命也无不可。”
宋洋闻言,大喜过望,忙不迭应道:“可以的,可以的,我能证明!”
唐昭看看明达,又看看宋洋,到底没说什么。
宋洋最后被内侍总管带走了,之后能不能面圣就不取决于他自己了。不过既然明达有心在小皇帝面前替唐昭澄清事实,那么将人送去小皇帝面前,面圣一回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事情其实不必这般复杂,因为内侍总管回宫之后就已经向皇帝禀报了这事。
皇宫生存的铁则有许多,其中有两条很重要:一是知道得越多死得越快,所以许多时候能避则避,能装聋作哑就别显摆自己知道得多。二是认定了主子就必须忠心耿耿,尤其这主子还是皇宫的主人,小皇帝也是皇帝,容不得人欺瞒。
内侍总管是个聪明人,如果今日明达下令封口,他或许还会犹豫一下要不要将事情尽数禀报给小皇帝。但明达没有,所以他回宫之后,便毫无隐瞒的将事情说了。
小皇帝听罢沉吟良久,最后也没等明达安排,就自己召见了宋洋。
宋洋这人偶尔聪明一回,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会犯傻。比如这一次小皇帝的召见,他明明可以像对着明达二人时一般,实话实说,偏又自作聪明了一回……
估计是怕小皇帝不信他,宋洋是这样对小皇帝说的:“前两日闵阳王截走了延平帝,恰好我当时也在南郊别院里闲逛,就偶然听到了两人说的几句话。闵阳王说驸马是延平帝的子嗣,但延平帝说不是,他说他的儿子早就夭折了,驸马只是唐家人找来的替身罢了”
这番说辞与对明达说的基本没什么差别,想来除了将偷听修饰成了偶然听到之外,基本上都是真的。只是有一点,他将延平帝话中的“女儿”改成了“儿子”,还自以为聪明。
好在小皇帝不笨,稍稍一怔之后,就从宋洋脸上看出了端倪。
哭笑不得之余,小皇帝到底还是更信面前的蠢人,也算放下了一桩心事。
事后他想了想,又命人将从闵阳王府带回来的那些“证据”全毁了——他自小读过不少史书,怕哪日自己也因为皇权移了性情,索性现在就把后路堵死。也免得今后万一与阿娘生出龃龉,性情大变的自己会利用这莫须有的罪名,去做些如今的自己所不齿的事。
这些明达都不知道,但毫无疑问她相信小皇帝自己能够处理好。因此将宋洋移交出去后,她便没有过问此事,彻底将决定交给了小皇帝。
直到闵阳王一案过审定案,明达才如约出手保下了宋洋一条命。
不过宋洋这样的祸害保他一条命也就够了,明达并没有要替他免罪的意思,更不想将他留在京城继续替宋家招祸。因此最终宋洋被判了流放,逐出京城,永不得归。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等宋洋被带走之后,明达和唐昭首先便是去求证他的说法。
唐明东和薛氏被关了将近一年,两人从一开始紧咬牙关什么都不肯说,到后来也渐渐失去希望开始吐露明达想知道的消息——他们本就不是什么坚定不移的人,否则当初真正的“唐昭”夭折,两人就该向延平帝请罪,而非另外抱来个孩子偷梁换柱。
明达与唐昭怀着求证的心情,难得一起去见了两人。
被关在地牢深处,常年不见天日的两人情况都算不好。消瘦憔悴是必然的,被审讯更多的唐明东还好些,薛氏被关久了看上去却是有些恍惚与反常。
见着二人到来,唐明东只是微微眯了眯眼睛,反应很是平静。但薛氏不同,她一眼就看到了唐昭,于是原本蔫蔫缩在墙角的人,一下子就冲了出来。她猛的趴在栅栏上,
不得不说,宋洋蠢了半辈子,拿自己的身份给他人做嫁衣还要俯首称臣,但他对于闵阳王确实是了解的。就像闵阳王一下就猜到宋洋靠不住一般,他也一下子猜到了闵阳王的反应。
唐昭和明达一脸不置可否,因为这事已经过去了,以小皇帝的偏袒而换来的圆满。
宋洋见两人如此平静,不知哪里出了差错,忙又道:“我可不是危言耸听,闵阳王那样的身份,陛下肯定会见他的,等他反咬一口就来不及了。殿下你救救我,保我一命,我可以去陛下面前阐述事实,与闵阳王对峙也好,到时还驸马一个清白。”
明达听到这话,眼睫微微颤动了下——她当然知道小皇帝派去的宫人没在闵阳王府找到证据,就是小皇帝偏袒的结果,这也意味着事情已经结束。可感情与信任都是经不起消磨的,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她也怕小皇帝有朝一日变了,回头再来翻这些旧账。
不是自己的锅,没必要一直背下去。
想到这里,明达心中已经有了成算,她也不去看唐昭,便对宋洋说道:“你若所言属实,也确实能在陛下面前还驸马清白,那本宫便保你一命也无不可。”
宋洋闻言,大喜过望,忙不迭应道:“可以的,可以的,我能证明!”
唐昭看看明达,又看看宋洋,到底没说什么。
宋洋最后被内侍总管带走了,之后能不能面圣就不取决于他自己了。不过既然明达有心在小皇帝面前替唐昭澄清事实,那么将人送去小皇帝面前,面圣一回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事情其实不必这般复杂,因为内侍总管回宫之后就已经向皇帝禀报了这事。
皇宫生存的铁则有许多,其中有两条很重要:一是知道得越多死得越快,所以许多时候能避则避,能装聋作哑就别显摆自己知道得多。二是认定了主子就必须忠心耿耿,尤其这主子还是皇宫的主人,小皇帝也是皇帝,容不得人欺瞒。
内侍总管是个聪明人,如果今日明达下令封口,他或许还会犹豫一下要不要将事情尽数禀报给小皇帝。但明达没有,所以他回宫之后,便毫无隐瞒的将事情说了。
小皇帝听罢沉吟良久,最后也没等明达安排,就自己召见了宋洋。
宋洋这人偶尔聪明一回,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会犯傻。比如这一次小皇帝的召见,他明明可以像对着明达二人时一般,实话实说,偏又自作聪明了一回……
估计是怕小皇帝不信他,宋洋是这样对小皇帝说的:“前两日闵阳王截走了延平帝,恰好我当时也在南郊别院里闲逛,就偶然听到了两人说的几句话。闵阳王说驸马是延平帝的子嗣,但延平帝说不是,他说他的儿子早就夭折了,驸马只是唐家人找来的替身罢了”
这番说辞与对明达说的基本没什么差别,想来除了将偷听修饰成了偶然听到之外,基本上都是真的。只是有一点,他将延平帝话中的“女儿”改成了“儿子”,还自以为聪明。
好在小皇帝不笨,稍稍一怔之后,就从宋洋脸上看出了端倪。
哭笑不得之余,小皇帝到底还是更信面前的蠢人,也算放下了一桩心事。
事后他想了想,又命人将从闵阳王府带回来的那些“证据”全毁了——他自小读过不少史书,怕哪日自己也因为皇权移了性情,索性现在就把后路堵死。也免得今后万一与阿娘生出龃龉,性情大变的自己会利用这莫须有的罪名,去做些如今的自己所不齿的事。
这些明达都不知道,但毫无疑问她相信小皇帝自己能够处理好。因此将宋洋移交出去后,她便没有过问此事,彻底将决定交给了小皇帝。
直到闵阳王一案过审定案,明达才如约出手保下了宋洋一条命。
不过宋洋这样的祸害保他一条命也就够了,明达并没有要替他免罪的意思,更不想将他留在京城继续替宋家招祸。因此最终宋洋被判了流放,逐出京城,永不得归。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等宋洋被带走之后,明达和唐昭首先便是去求证他的说法。
唐明东和薛氏被关了将近一年,两人从一开始紧咬牙关什么都不肯说,到后来也渐渐失去希望开始吐露明达想知道的消息——他们本就不是什么坚定不移的人,否则当初真正的“唐昭”夭折,两人就该向延平帝请罪,而非另外抱来个孩子偷梁换柱。
明达与唐昭怀着求证的心情,难得一起去见了两人。
被关在地牢深处,常年不见天日的两人情况都算不好。消瘦憔悴是必然的,被审讯更多的唐明东还好些,薛氏被关久了看上去却是有些恍惚与反常。
见着二人到来,唐明东只是微微眯了眯眼睛,反应很是平静。但薛氏不同,她一眼就看到了唐昭,于是原本蔫蔫缩在墙角的人,一下子就冲了出来。她猛的趴在栅栏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