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节(1/3)
箫翰林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
苏凤章紧接着说道:“其实这些年来翰林院修书不断,却没有修出个所以然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确切的方向,零零散散的能有什么成绩。”
“此时若是有人能站出来统领此事,但凡有一二成果,陛下定然刮目相看。”
箫翰林拧眉问道:“可是如你所说的兴师动众的话,万一不成岂不是……”
“一旦开始,岂会不成?”苏凤章笑着说道,“就像箫大人所说的,此事一旦开始必定兴师动众,参与的人不计其数,甚至能把朝堂上位高权重者囊括其中,这般一来,到时候只怕我们放弃了,他们也不会放手,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眼看箫翰林的眼睛越来越亮,苏凤章便知道他已经心动了,落下最后一句话:“到时候第一个提出此事之人,定能青史留名。”
第139章 盛世修书
一句青史留名成功的打动了箫翰林,亦或者这一位看起来本本分分,似乎被池良俊的打压磨平了棱角,但在朝为官又有几个能真的视前程如粪土的。
之前蛰伏,不过是箫翰林并无甚人脉背景,在翰林院中人缘也只是一般,跟池良俊硬碰硬的话只有他吃亏的份。
箫翰林对自己颇有几分自知之明,在北方官员眼中,他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而在南方官员的眼中,他又是不起眼排不上用场的那种鸡肋。
而现在,苏凤章将一个大好的机会送到了他的面前,即使明知道苏凤章有别的心思,箫翰林也抵挡不住这巨大的诱惑。
更甚者,不用苏凤章诱惑,箫翰林只想到青史留名四个大字就激动不已,连带着几晚上都没能安眠,不是因为担忧,而是因为兴奋。
大半个月过去,苏凤章看起来一点也不着急的模样,反倒是箫翰林颇有几分坐立难安的架势,心中期盼着皇帝早日想起自己。
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期盼发挥了作用,这一日天气依旧炎热,宫中的皇帝却突发奇想招人侍读,点的翰林可不正是他萧通达箫翰林。
箫翰林飞快的梳洗了一番才出门,临走之前拍了拍苏凤章的肩头,说道:“放心,此事若是能成,本官不会忘记你的功劳。”
苏凤章笑着送他离开,对于这位的气量倒是有了新的认知。
大热的天,箫翰林难得精神抖擞,连入宫的脚步都带着几分兴奋,以至于踏进宫门的时候都快要反应不过来。
宫殿里头凉爽万分,毕竟热到谁也不可能热到皇帝,宫殿四角都放着大大的冰盆,与外头炎热的天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让箫翰林脸上的笑容迅速消失的,不是这宫殿里头的凉意,而是皇帝的取笑。
在看见这位侍读进门行礼的时候,皇帝漫不经心的笑道:“珩儿你看,我就说萧通达爱出汗,这会儿过来肯定浑身狼狈,可不正是如此。”
皇帝这话说得,不像是突然想起萧通达喊他过来侍读,倒像是专程喊他过来出丑似的。
皇帝敢说这么招人怨的话,四皇子可不敢,他连忙低头说道:“父皇,箫大人定是面圣心切,这才一路赶来,您可得体谅一下。”
皇帝哈哈一笑,点头说道:“你说的也是,李公公,你带他下去梳洗一番吧。”
于是萧通达进门还不到一瞬的功夫,又跟着李公公去隔壁收拾去了,他还敢因此有任何不悦,免得被皇帝记恨。
再次出现在皇帝面前时,萧翰林才发现宫殿之内除了皇帝和四皇子之外再无他人,尤其是并未见到太子殿下的身影。
这是一个好机会,箫翰林这般想着。
这一次皇帝倒是没闹幺蛾子,就让他在旁边讲经,只是看着兴趣不大,有一搭没一搭的点着头,完全一副随意打发时间的架势。
四皇子见状,笑着说道:“父皇可是乏了?”
皇帝叹了口气,淡淡说道:“这几日天气热得很,吃得不好,睡得也不好,整个人也显得没精神,太医说这是苦夏了,朕却觉得定是今日无趣的缘故。”
四皇子就提议道:“不如去请了乐师过来?儿臣听说他们近日在排演新曲。”
皇帝听了却是兴致缺缺,道:“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人,那几首曲子,能有什么新意。”
说完这话,他忽然抬头看向已经停了讲经的萧通达,道:“箫翰林,今日宫外可有趣闻?”
箫翰林不知道皇帝这是什么意思,一时间脑子如同浆糊,嘴倒是更快一些:“趣闻倒是谈不上,不过金科探花郎与柳絮柳姑娘的事情,倒是人尽皆知。”
这般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一向都是皇帝心中所喜的。
只是这一日他兴致还是不高,淡淡说道:“此事朕也有所耳闻,孟庭果然是个风流的。”
箫翰林倒是不知道如何接话了。
幸亏四皇子就在旁边,笑着说道:“父皇,前几日你不是还夸他作诗有灵气吗,不如派人传他入宫,考校考校他的诗词?”
“天气太热,懒得考校。”皇帝一口拒绝了。
四皇子心中也觉得奇怪,想不通皇帝为什么最近这般的无精打采。
他心思一转,转而看向箫翰林,笑着提起了苏凤章:“箫翰林
苏凤章紧接着说道:“其实这些年来翰林院修书不断,却没有修出个所以然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确切的方向,零零散散的能有什么成绩。”
“此时若是有人能站出来统领此事,但凡有一二成果,陛下定然刮目相看。”
箫翰林拧眉问道:“可是如你所说的兴师动众的话,万一不成岂不是……”
“一旦开始,岂会不成?”苏凤章笑着说道,“就像箫大人所说的,此事一旦开始必定兴师动众,参与的人不计其数,甚至能把朝堂上位高权重者囊括其中,这般一来,到时候只怕我们放弃了,他们也不会放手,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眼看箫翰林的眼睛越来越亮,苏凤章便知道他已经心动了,落下最后一句话:“到时候第一个提出此事之人,定能青史留名。”
第139章 盛世修书
一句青史留名成功的打动了箫翰林,亦或者这一位看起来本本分分,似乎被池良俊的打压磨平了棱角,但在朝为官又有几个能真的视前程如粪土的。
之前蛰伏,不过是箫翰林并无甚人脉背景,在翰林院中人缘也只是一般,跟池良俊硬碰硬的话只有他吃亏的份。
箫翰林对自己颇有几分自知之明,在北方官员眼中,他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而在南方官员的眼中,他又是不起眼排不上用场的那种鸡肋。
而现在,苏凤章将一个大好的机会送到了他的面前,即使明知道苏凤章有别的心思,箫翰林也抵挡不住这巨大的诱惑。
更甚者,不用苏凤章诱惑,箫翰林只想到青史留名四个大字就激动不已,连带着几晚上都没能安眠,不是因为担忧,而是因为兴奋。
大半个月过去,苏凤章看起来一点也不着急的模样,反倒是箫翰林颇有几分坐立难安的架势,心中期盼着皇帝早日想起自己。
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期盼发挥了作用,这一日天气依旧炎热,宫中的皇帝却突发奇想招人侍读,点的翰林可不正是他萧通达箫翰林。
箫翰林飞快的梳洗了一番才出门,临走之前拍了拍苏凤章的肩头,说道:“放心,此事若是能成,本官不会忘记你的功劳。”
苏凤章笑着送他离开,对于这位的气量倒是有了新的认知。
大热的天,箫翰林难得精神抖擞,连入宫的脚步都带着几分兴奋,以至于踏进宫门的时候都快要反应不过来。
宫殿里头凉爽万分,毕竟热到谁也不可能热到皇帝,宫殿四角都放着大大的冰盆,与外头炎热的天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让箫翰林脸上的笑容迅速消失的,不是这宫殿里头的凉意,而是皇帝的取笑。
在看见这位侍读进门行礼的时候,皇帝漫不经心的笑道:“珩儿你看,我就说萧通达爱出汗,这会儿过来肯定浑身狼狈,可不正是如此。”
皇帝这话说得,不像是突然想起萧通达喊他过来侍读,倒像是专程喊他过来出丑似的。
皇帝敢说这么招人怨的话,四皇子可不敢,他连忙低头说道:“父皇,箫大人定是面圣心切,这才一路赶来,您可得体谅一下。”
皇帝哈哈一笑,点头说道:“你说的也是,李公公,你带他下去梳洗一番吧。”
于是萧通达进门还不到一瞬的功夫,又跟着李公公去隔壁收拾去了,他还敢因此有任何不悦,免得被皇帝记恨。
再次出现在皇帝面前时,萧翰林才发现宫殿之内除了皇帝和四皇子之外再无他人,尤其是并未见到太子殿下的身影。
这是一个好机会,箫翰林这般想着。
这一次皇帝倒是没闹幺蛾子,就让他在旁边讲经,只是看着兴趣不大,有一搭没一搭的点着头,完全一副随意打发时间的架势。
四皇子见状,笑着说道:“父皇可是乏了?”
皇帝叹了口气,淡淡说道:“这几日天气热得很,吃得不好,睡得也不好,整个人也显得没精神,太医说这是苦夏了,朕却觉得定是今日无趣的缘故。”
四皇子就提议道:“不如去请了乐师过来?儿臣听说他们近日在排演新曲。”
皇帝听了却是兴致缺缺,道:“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人,那几首曲子,能有什么新意。”
说完这话,他忽然抬头看向已经停了讲经的萧通达,道:“箫翰林,今日宫外可有趣闻?”
箫翰林不知道皇帝这是什么意思,一时间脑子如同浆糊,嘴倒是更快一些:“趣闻倒是谈不上,不过金科探花郎与柳絮柳姑娘的事情,倒是人尽皆知。”
这般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一向都是皇帝心中所喜的。
只是这一日他兴致还是不高,淡淡说道:“此事朕也有所耳闻,孟庭果然是个风流的。”
箫翰林倒是不知道如何接话了。
幸亏四皇子就在旁边,笑着说道:“父皇,前几日你不是还夸他作诗有灵气吗,不如派人传他入宫,考校考校他的诗词?”
“天气太热,懒得考校。”皇帝一口拒绝了。
四皇子心中也觉得奇怪,想不通皇帝为什么最近这般的无精打采。
他心思一转,转而看向箫翰林,笑着提起了苏凤章:“箫翰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