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初任燕使(2/2)
这段“开场白”却得斟酌一番。
苏秦从秦到燕,在政治上是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弯。
应该把这一点解释清,包括“上十万言书”。
但又不能解释的太清楚。
比如“我给秦王上书是教他怎么消灭你们,可他不肯听,所以又来教你们对付他……”
那不一下子就坏菜了?
燕文公再崇拜,也会立时翻脸!
随风转舵,是“说客”的看家本领。
苏秦轻咳了一声,口气略显气愤:
“秦如狼虎,吞扰四邻。
臣西游到他那儿,本想教之以‘仁义’之道,令其迷途知返,怎奈秦王顽冥不化,一意孤行。
所以臣才到列国来晓谕‘合纵’之策,必将他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永不得翻身!”
这样解释,前后吻合,天衣无缝,倒也合理,文公接受了。
但他更急于知道这个能“把秦王打倒在地,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合纵”之策的内容。
坦率的说,这可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给谁都不能不急。
“合纵,就是把从南到北的山东诸国全部联合成为一个整体。为什么要联合呢?
以燕来说:
燕东到朝鲜,西至九原,北与林胡相邻,南以易水为界。
拥有两千余里的国土,一年产的粮食几年吃不完。
甚至百姓不用耕种,靠山上的枣、栗水果也能活下去。
这么富庶的好地方,会不会有人垂涎三尺?
然而现在中原连年征战,燕却不受甲兵之苦者,因为有赵。
秦、燕相距千里不算太远,但中间隔了一个赵,就成为燕的屏障。
秦不解决赵,就很难攻打燕国,虽也曾割地,却得不到实惠。
但解决赵的问题不是必须动武,他们可以弃兵言和。
如果他们联合对付燕,赵击燕是朝发夕至,秦军也可随时借道于赵国。
到那时,您就连一天的安宁也没有了。
所以您必须抢在他们之前与赵联合,既可保住‘屏障’,又能免其侵扰,臣说的对吗?”
燕文公一边听着,一边点头,最终做出决定:
“成!我听先生的。
燕是小国,若能与齐、楚、赵等强国结为兄弟,就不必天天提心吊胆了。
只是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态度。”
“臣能劝说他们加入‘合纵’之盟。”
苏秦从秦到燕,在政治上是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弯。
应该把这一点解释清,包括“上十万言书”。
但又不能解释的太清楚。
比如“我给秦王上书是教他怎么消灭你们,可他不肯听,所以又来教你们对付他……”
那不一下子就坏菜了?
燕文公再崇拜,也会立时翻脸!
随风转舵,是“说客”的看家本领。
苏秦轻咳了一声,口气略显气愤:
“秦如狼虎,吞扰四邻。
臣西游到他那儿,本想教之以‘仁义’之道,令其迷途知返,怎奈秦王顽冥不化,一意孤行。
所以臣才到列国来晓谕‘合纵’之策,必将他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永不得翻身!”
这样解释,前后吻合,天衣无缝,倒也合理,文公接受了。
但他更急于知道这个能“把秦王打倒在地,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合纵”之策的内容。
坦率的说,这可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给谁都不能不急。
“合纵,就是把从南到北的山东诸国全部联合成为一个整体。为什么要联合呢?
以燕来说:
燕东到朝鲜,西至九原,北与林胡相邻,南以易水为界。
拥有两千余里的国土,一年产的粮食几年吃不完。
甚至百姓不用耕种,靠山上的枣、栗水果也能活下去。
这么富庶的好地方,会不会有人垂涎三尺?
然而现在中原连年征战,燕却不受甲兵之苦者,因为有赵。
秦、燕相距千里不算太远,但中间隔了一个赵,就成为燕的屏障。
秦不解决赵,就很难攻打燕国,虽也曾割地,却得不到实惠。
但解决赵的问题不是必须动武,他们可以弃兵言和。
如果他们联合对付燕,赵击燕是朝发夕至,秦军也可随时借道于赵国。
到那时,您就连一天的安宁也没有了。
所以您必须抢在他们之前与赵联合,既可保住‘屏障’,又能免其侵扰,臣说的对吗?”
燕文公一边听着,一边点头,最终做出决定:
“成!我听先生的。
燕是小国,若能与齐、楚、赵等强国结为兄弟,就不必天天提心吊胆了。
只是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态度。”
“臣能劝说他们加入‘合纵’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