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舌战群儒(1/2)
其实,苏秦完全是为了迎合慎到的口味,才牵强附会。
硬把自己的思维纳入“势家”的理论范畴,慎到却以为自己遇到“知音”,感慨不已。
从感情上已与苏秦化敌为友,从“势家”的观点角度上,絮絮叨叨地指点苏秦。
大有“孺子可教也”之意。
淳于髡一看形势有变,竟被苏秦占了主动,惟恐慎到受惑而“叛国投敌”,急忙截住苏秦的话题。
对苏秦横空一击:
“苏相国此行来临淄,只是为了乞求齐国入‘合纵’,怎么却喋喋不休地讲什么据势治国?
岂非欺人之谈?”
这位淳于髡往来于齐、魏之间,算是个能言善辩的名流。
当年齐国成侯邹忌以“鼓琴”说威王而任相国后。
曾以做手势、打哑谜教训邹忌,想以此相难,却被邹忌一一破解,只得找个台阶一揖而别。
但虽为败军之将,狂气却不收敛,仍然吹嘘:
虽管仲、晏婴与自己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苏秦暗自掂量:
此次发难,定是他领头,那就必须先给他一个更大痛击:
“不错,我是在劝说各国入‘合纵’以抗秦。
而这正是当前形势的需要。
无须讳言,当今之世秦最强,各国都程度不同的深受其害:
兵被其伤、民受其掠,肆虐天下、穷凶极恶,欲寝其皮而食其肉者,何止万矣?
‘合纵’便是顺人心之势、复仇保国,又怎蒙‘欺人’之罪?
难道您在慎到先生的朝夕教诲下,至今还没明白这些道理?”
苏秦最后这一句话,既贬损了淳于髡,又捎带捧了慎到,慎到老先生果然笑眯眯的直点头:
“对!顺人心之势,有道理。”
他又不想走了。
淳于髡的鼻子都气歪了!
他什么时候给我授过课?
我的学识也是“老师级”,又凭什么听他的教诲?
脸红脖子粗的就要同苏秦辩这个理。
有气归有气,但今天辩论的主题却不是他曾不曾受慎到的“教诲”。
邹衍知道淳于髡为人争强好胜脾气急,容忍不了别人的蔑视,怕他被苏秦误导上歧途,连忙接过话来:
“苏相国是只凭个人想象来分析形势,未免夸大其词吧?
据在下所知,‘三晋’素逞强悍,却不敌于秦,屡屡丧军失地,所以与秦积怨日深,然皆乃咎由自取;
燕、楚同秦的矛盾就不那么尖锐,只是苏相国善于危言耸听,二家国君拿不定主意,才被您骗入‘合纵’;
我大齐君慈、民朴,地处东隅,向来与世无争。
偶受‘三晋’之扰,也都是宽宏大量以待之。
同秦更是一贯友好,并不存在所谓食肉、寝皮的仇恨。
人,谁不趋利而避害?
您又何必拉着我们去餐刃浴血、蹚这浑水呢?”
这些战国说客,最善于强词夺理、移花接木、断章取义、混淆黑白。
便是苏秦也常讲歪理,只要歪打正着,对了君主的心思,就是大功告成。
至于同这些辩士对阵,更得以毒攻毒,看谁能把对方“歪”得理屈词穷了。
明明是秦国仗势侵人,邹忌偏说是“三晋”惹事儿;
齐国趁火打劫沾了“三晋”的便宜,却被描绘成对“三晋宽宏大量”!
不过其中也讲了实话:
齐、秦间隔“三晋”,受不到侵害,不必加入“合纵”与秦为敌。
看起来,别的都是“衬词”,不敢蹚浑水才是齐国君臣的真心。
想到这里,苏秦冷冷一笑:
“齐国现在能与秦国保持友好,活得确是安稳,可以不去蹚浑水,但您想过没有?
这种友好、安稳是暂时的、相对的。
秦现在对齐友好并不是因为他也像齐王那么仁慈,只是因为中间隔着‘三晋’,攻齐不便而已。
想当年,魏惠王曾持强凌弱、嚣张一时,贵国曾给他以一定的教训。
但魏悔悟收敛后,齐便把占领之地都归还他们,仍与魏友好相处。
今秦对魏则是月吞日掠、步步紧逼,魏虽屈膝也不放手,必灭之以壮已。
‘三晋’之中,韩最柔顺,秦有婚丧红白,无不以厚礼庆吊。
如子侄之事长辈,而秦却攻之愈急。
韩之疆土,十之二三已归秦管。
秦若如齐那么仁慈,为什么还这样凶狠的对待邻国?
事实证明:
秦不仁而贪、不慈而残!
用不了很久,韩就支持不住了。
然后渐及魏、赵。
一旦‘三晋’尽入秦国版图,秦军便可以从清河对岸来欣赏临淄的炊烟,恐怕齐就不免餐刃浴血了吧?
邹先生,如果您真的忠于齐国、不愧其禄。
请说实话,到那时,秦还会同齐保持友好关系吗?”
这一“军”“将”的够狠的,对方必须在“是、否”选其一。
邹忌很有名气,游历各国时,在秦、魏、燕也都很受优待。
苏秦的分析,
硬把自己的思维纳入“势家”的理论范畴,慎到却以为自己遇到“知音”,感慨不已。
从感情上已与苏秦化敌为友,从“势家”的观点角度上,絮絮叨叨地指点苏秦。
大有“孺子可教也”之意。
淳于髡一看形势有变,竟被苏秦占了主动,惟恐慎到受惑而“叛国投敌”,急忙截住苏秦的话题。
对苏秦横空一击:
“苏相国此行来临淄,只是为了乞求齐国入‘合纵’,怎么却喋喋不休地讲什么据势治国?
岂非欺人之谈?”
这位淳于髡往来于齐、魏之间,算是个能言善辩的名流。
当年齐国成侯邹忌以“鼓琴”说威王而任相国后。
曾以做手势、打哑谜教训邹忌,想以此相难,却被邹忌一一破解,只得找个台阶一揖而别。
但虽为败军之将,狂气却不收敛,仍然吹嘘:
虽管仲、晏婴与自己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苏秦暗自掂量:
此次发难,定是他领头,那就必须先给他一个更大痛击:
“不错,我是在劝说各国入‘合纵’以抗秦。
而这正是当前形势的需要。
无须讳言,当今之世秦最强,各国都程度不同的深受其害:
兵被其伤、民受其掠,肆虐天下、穷凶极恶,欲寝其皮而食其肉者,何止万矣?
‘合纵’便是顺人心之势、复仇保国,又怎蒙‘欺人’之罪?
难道您在慎到先生的朝夕教诲下,至今还没明白这些道理?”
苏秦最后这一句话,既贬损了淳于髡,又捎带捧了慎到,慎到老先生果然笑眯眯的直点头:
“对!顺人心之势,有道理。”
他又不想走了。
淳于髡的鼻子都气歪了!
他什么时候给我授过课?
我的学识也是“老师级”,又凭什么听他的教诲?
脸红脖子粗的就要同苏秦辩这个理。
有气归有气,但今天辩论的主题却不是他曾不曾受慎到的“教诲”。
邹衍知道淳于髡为人争强好胜脾气急,容忍不了别人的蔑视,怕他被苏秦误导上歧途,连忙接过话来:
“苏相国是只凭个人想象来分析形势,未免夸大其词吧?
据在下所知,‘三晋’素逞强悍,却不敌于秦,屡屡丧军失地,所以与秦积怨日深,然皆乃咎由自取;
燕、楚同秦的矛盾就不那么尖锐,只是苏相国善于危言耸听,二家国君拿不定主意,才被您骗入‘合纵’;
我大齐君慈、民朴,地处东隅,向来与世无争。
偶受‘三晋’之扰,也都是宽宏大量以待之。
同秦更是一贯友好,并不存在所谓食肉、寝皮的仇恨。
人,谁不趋利而避害?
您又何必拉着我们去餐刃浴血、蹚这浑水呢?”
这些战国说客,最善于强词夺理、移花接木、断章取义、混淆黑白。
便是苏秦也常讲歪理,只要歪打正着,对了君主的心思,就是大功告成。
至于同这些辩士对阵,更得以毒攻毒,看谁能把对方“歪”得理屈词穷了。
明明是秦国仗势侵人,邹忌偏说是“三晋”惹事儿;
齐国趁火打劫沾了“三晋”的便宜,却被描绘成对“三晋宽宏大量”!
不过其中也讲了实话:
齐、秦间隔“三晋”,受不到侵害,不必加入“合纵”与秦为敌。
看起来,别的都是“衬词”,不敢蹚浑水才是齐国君臣的真心。
想到这里,苏秦冷冷一笑:
“齐国现在能与秦国保持友好,活得确是安稳,可以不去蹚浑水,但您想过没有?
这种友好、安稳是暂时的、相对的。
秦现在对齐友好并不是因为他也像齐王那么仁慈,只是因为中间隔着‘三晋’,攻齐不便而已。
想当年,魏惠王曾持强凌弱、嚣张一时,贵国曾给他以一定的教训。
但魏悔悟收敛后,齐便把占领之地都归还他们,仍与魏友好相处。
今秦对魏则是月吞日掠、步步紧逼,魏虽屈膝也不放手,必灭之以壮已。
‘三晋’之中,韩最柔顺,秦有婚丧红白,无不以厚礼庆吊。
如子侄之事长辈,而秦却攻之愈急。
韩之疆土,十之二三已归秦管。
秦若如齐那么仁慈,为什么还这样凶狠的对待邻国?
事实证明:
秦不仁而贪、不慈而残!
用不了很久,韩就支持不住了。
然后渐及魏、赵。
一旦‘三晋’尽入秦国版图,秦军便可以从清河对岸来欣赏临淄的炊烟,恐怕齐就不免餐刃浴血了吧?
邹先生,如果您真的忠于齐国、不愧其禄。
请说实话,到那时,秦还会同齐保持友好关系吗?”
这一“军”“将”的够狠的,对方必须在“是、否”选其一。
邹忌很有名气,游历各国时,在秦、魏、燕也都很受优待。
苏秦的分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