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连横破纵(三)(1/2)
消息传到各国,反应是又惊又怒。
谁也不肯反思魏在最需要援助的时候自己都在干什么。
对于魏的动摇却都义愤填膺,尤其是楚怀王更是暴跳如雷:
“寡人刚任‘从约长’,魏就背盟事秦,分明是没把我放在眼里,以为处罚不了他?
立即通知四国,按盟约规定:
一国背叛,五国共击;
同时陈兵函谷关,给秦点儿颜色看看!”
齐国接到通知,立即召集大臣研究讨论,苏秦当然要维护“合纵”之盟,力主出兵;
此时齐国执政的是田婴之子田文,即名震古今的孟尝君,虽然年轻,却很有见识:
“臣以为,不可不出兵,又不可出兵,楚以‘从约长’按盟约规定发出召集令。
如果拒绝出兵就是不服从盟约,情同背叛。
匹夫背信弃义都不能立于世间,何况堂堂大国?
但当前形势已不同于苏先生所创时期,承平日久,从不合练;
各怀私念,人心已散。
就是勉强出兵也是互相观望,谁肯拼死冲锋?
而且楚王新登大位,年轻气躁,不孚众望,难免指挥失误。
楚胜,各国争先为上;
楚败,必溃不成军,损失严重,所以不可不出兵又不可出兵。”
愍王自己倒是想去凑热闹,但孟尝君指出参战的危险又有点儿害怕,只得问孟尝君:
“那你说怎么办?出还是不出?”
孟尝君回答:
“出兵,由臣为将,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视情况以决进退。
既有遵约出兵之名,又可避兵败之失。”
果然,楚王率四国之军先掠边邑,中途又变计划:
“还是到函谷关去给他个下马威!
秦若求和,魏必不攻而自降!”
但他想的都是一厢情愿,秦却早就做好准备。
联军刚到,不容他耀武扬威,秦军就开关而出,猛冲楚军。
猝不及防,当时就散了阵脚。
楚王刚才还严厉地向联军三令五申:
必要齐心合力勇往直前,后退者斩!
现在一看面临危险,他倒带头先跑,楚军随着溃退;
两翼韩、燕本是惊弓之鸟,一见楚败,抱头鼠窜;
好在赵军素质较高,边战边退,损失不大;
惟齐军在孟尝君的率领下,不慌不乱,严阵以待。
张仪的目的只在打散“联军”,见齐军不好对付,便不去招惹,孟尝君整军而还。
从此,人们才对他刮目相看,威望大增。
这一仗更加暴露出“合纵”的虚弱不可靠,韩、燕也转而事秦。
溯本追源,创始人苏秦头上那荣耀的光环熄灭了,栽了大跟头,连愍王都瞧不起他。
“英雄”踏上“末路”。
苏秦得势时怨恨他的人不少,却不敢动他,现在已经失宠,就难免杀之以泄愤。
一日上朝,车到宫前停住,苏秦正要下来,忽从车后转过一个仆人伸手搀扶。
苏秦知道是好意,便把另一只手按在他肩上。
不想那人抽出短剑用力一穿刺入苏秦腹中,扭身跑入人群中。
苏秦知道不好,腹里带着剑走进大殿,报告给齐王,齐王大惊,立即命令捉拿刺客。
苏秦摆摆手:
“早已藏好,捉不住了。
大王愿为臣报仇,请斩臣之首悬挂城门,号令于市曰:
苏秦为燕行反间于齐,杀之有功,赏千金,贼必得。”
说完,拔剑出腹血流满地,当即毙命。
齐愍王虽对苏秦失去兴趣,却无意杀他。
这样一位名人惨死在齐国,影响也很坏,便依计而行。
果然不出三天,就有“傻子”上钩了。
又一个历史人物退出舞台走了,走向远方……
苏秦死后,张仪长长的出了口气:
“这回我可以放开手大干啦!”原来此前还算留面子!
他说的“大干”就是加速推行“连横”,让“合纵”彻底解体。
“连横”是指南北各国由东往西,各自与秦建立联系,名为“友好”,实为臣属。
是同“合纵”相对立的外交政策。
实现“连横”后,各国就像被套上绳子的马,拉着秦国这辆大车,接受秦王的驾驭。
对秦当然有利,但在初期由于战略上的原因,张仪的工作进行的缓慢。
现在几个弱国都已转向,局面打开了,他就要向纵深发展,解决较强的齐、楚。
齐、楚是仅次于秦的强国,正如张仪所分析的那样,他们也是“缓则相图,急则相援”。
秦最近几次出击,让楚、赵受到教训。
因为魏、韩之路已通,齐也面临威胁。
三晋和燕都不听吆喝了,这两个国家又结成联盟。
“齐楚联盟”虽没有“合纵”势大,但凝结的更加结实。
不把他们纳入“连横”体系,别说“吃掉它”的最终目标不能实现,对其他各国也有负面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引起“合纵”死灰
谁也不肯反思魏在最需要援助的时候自己都在干什么。
对于魏的动摇却都义愤填膺,尤其是楚怀王更是暴跳如雷:
“寡人刚任‘从约长’,魏就背盟事秦,分明是没把我放在眼里,以为处罚不了他?
立即通知四国,按盟约规定:
一国背叛,五国共击;
同时陈兵函谷关,给秦点儿颜色看看!”
齐国接到通知,立即召集大臣研究讨论,苏秦当然要维护“合纵”之盟,力主出兵;
此时齐国执政的是田婴之子田文,即名震古今的孟尝君,虽然年轻,却很有见识:
“臣以为,不可不出兵,又不可出兵,楚以‘从约长’按盟约规定发出召集令。
如果拒绝出兵就是不服从盟约,情同背叛。
匹夫背信弃义都不能立于世间,何况堂堂大国?
但当前形势已不同于苏先生所创时期,承平日久,从不合练;
各怀私念,人心已散。
就是勉强出兵也是互相观望,谁肯拼死冲锋?
而且楚王新登大位,年轻气躁,不孚众望,难免指挥失误。
楚胜,各国争先为上;
楚败,必溃不成军,损失严重,所以不可不出兵又不可出兵。”
愍王自己倒是想去凑热闹,但孟尝君指出参战的危险又有点儿害怕,只得问孟尝君:
“那你说怎么办?出还是不出?”
孟尝君回答:
“出兵,由臣为将,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视情况以决进退。
既有遵约出兵之名,又可避兵败之失。”
果然,楚王率四国之军先掠边邑,中途又变计划:
“还是到函谷关去给他个下马威!
秦若求和,魏必不攻而自降!”
但他想的都是一厢情愿,秦却早就做好准备。
联军刚到,不容他耀武扬威,秦军就开关而出,猛冲楚军。
猝不及防,当时就散了阵脚。
楚王刚才还严厉地向联军三令五申:
必要齐心合力勇往直前,后退者斩!
现在一看面临危险,他倒带头先跑,楚军随着溃退;
两翼韩、燕本是惊弓之鸟,一见楚败,抱头鼠窜;
好在赵军素质较高,边战边退,损失不大;
惟齐军在孟尝君的率领下,不慌不乱,严阵以待。
张仪的目的只在打散“联军”,见齐军不好对付,便不去招惹,孟尝君整军而还。
从此,人们才对他刮目相看,威望大增。
这一仗更加暴露出“合纵”的虚弱不可靠,韩、燕也转而事秦。
溯本追源,创始人苏秦头上那荣耀的光环熄灭了,栽了大跟头,连愍王都瞧不起他。
“英雄”踏上“末路”。
苏秦得势时怨恨他的人不少,却不敢动他,现在已经失宠,就难免杀之以泄愤。
一日上朝,车到宫前停住,苏秦正要下来,忽从车后转过一个仆人伸手搀扶。
苏秦知道是好意,便把另一只手按在他肩上。
不想那人抽出短剑用力一穿刺入苏秦腹中,扭身跑入人群中。
苏秦知道不好,腹里带着剑走进大殿,报告给齐王,齐王大惊,立即命令捉拿刺客。
苏秦摆摆手:
“早已藏好,捉不住了。
大王愿为臣报仇,请斩臣之首悬挂城门,号令于市曰:
苏秦为燕行反间于齐,杀之有功,赏千金,贼必得。”
说完,拔剑出腹血流满地,当即毙命。
齐愍王虽对苏秦失去兴趣,却无意杀他。
这样一位名人惨死在齐国,影响也很坏,便依计而行。
果然不出三天,就有“傻子”上钩了。
又一个历史人物退出舞台走了,走向远方……
苏秦死后,张仪长长的出了口气:
“这回我可以放开手大干啦!”原来此前还算留面子!
他说的“大干”就是加速推行“连横”,让“合纵”彻底解体。
“连横”是指南北各国由东往西,各自与秦建立联系,名为“友好”,实为臣属。
是同“合纵”相对立的外交政策。
实现“连横”后,各国就像被套上绳子的马,拉着秦国这辆大车,接受秦王的驾驭。
对秦当然有利,但在初期由于战略上的原因,张仪的工作进行的缓慢。
现在几个弱国都已转向,局面打开了,他就要向纵深发展,解决较强的齐、楚。
齐、楚是仅次于秦的强国,正如张仪所分析的那样,他们也是“缓则相图,急则相援”。
秦最近几次出击,让楚、赵受到教训。
因为魏、韩之路已通,齐也面临威胁。
三晋和燕都不听吆喝了,这两个国家又结成联盟。
“齐楚联盟”虽没有“合纵”势大,但凝结的更加结实。
不把他们纳入“连横”体系,别说“吃掉它”的最终目标不能实现,对其他各国也有负面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引起“合纵”死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