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赵将括母(1/2)
谁不愿自己的儿子飞黄腾达、前程万里、荣宗耀祖、老少沾光?
但赵括的母亲竟坚决反对任用赵括,慷慨陈词于平原君之前:
“先夫每言战乃凶事,不可擅动。
而赵括却看做是建功立业、升官扬名的途径,有轻慢之意,此其一也;
据先夫考察,赵括虽熟读兵书,却不懂实战。
纸上谈兵之辈华而不实,不可重用,此其二也。
为将者待下属:
爱之如父子、亲之如兄弟、敬之如师友;
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纳众议、不专横,生死之际才能同心同德,得其死力。
妾入赵门以来,先夫经常带到家中让我们弄酒,颇如亲人者,往往数十人;
称兄道弟,以友相待者何止数百;
与部下解衣推食、不分彼此,同榻而眠,无贵无贱,更是习以为常,何能论数?
今闻赵括当官常箕坐高堂,接受朝拜,耀武扬威,呵斥不绝,使下级战战兢兢不敢仰视。
架子是端足了,但威而不亲,人心不附。
自以为高,上下隔绝,又怎能与将士亲密无间、同仇敌忾?此其三也!
一个军人,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征鼓一响则忘其身。
先夫久为将,多立功,所受赏赐都与士卒共享,无一丝一毫入私门;
赵括寸功未立,获过其父,却尽付妻子。
每于夜半灯下掐指计算何处田产丰腴、可购若千。
乃商贾市侩也,
又怎能统帅士卒舍生忘死地去杀敌?此其四也!
所以,被你们捧为‘天才’的,先夫却视为庸才,赵国非无人,奈何必以他为将?”
对赵括的这些缺点,平原君有的不理解,有的更不以为然。
因为都是彼此同类,但他毕竟老于世故。
既然赵括的父母都持否定态度,他知道必须慎重。
不能只听郭开的,便又拜访久已卧床的蔺相如,请他帮忙参谋决策。
详细分析了当前形势和利害关系,从长远角度看,蔺相如也同意援韩抗秦的决策。
但由于得不到别国的支持,赵要做单独抗秦、长期打大仗的思想准备。
因为秦不仅要报复上党被夺之仇,也将把攻赵视为吞并三晋的关键一战。
必将倾其全力,非一次胜负能善罢甘休。
对于任用赵括,蔺相如也表示反对:
“当年马服君在时也曾一再嘱咐我,绝不可让赵括骤握兵权独挡一面。
瑟之成曲,须弦松紧适合,而弦的松紧,是由扭转弦柱来调节。
赵括善读兵书却不善用兵,胶柱鼓瑟,不知合变难担重任。
依臣之见,可让他当副将,主帅还应用廉颇。”
平原君皱起眉头:
“老将军厌战情绪很大,对援救上党态度消极。”
蔺相如咳了一阵,喘吁吁地说:
“他不完全是出于厌战,但无论他的观点对错,只要接到命令,还是会以国家为重,绝对服从,尽力迎敌。
这一点,我了解他。”
蔺相如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得到一致同意。
廉颇尽管有抵触情绪,但蔺相如知道怎样开导他,一夕之谈就使他欣然就职。
赵括不仅拒绝当偏将,连任廉颇的副帅都不干,他瞧不起廉颇:
“那个糟老头子胆小如鼠还能打仗?做他的副将我嫌窝囊!”
蔑视之中还有怨愤。
因为听郭开说,父亲就是在廉颇的压抑下抑郁而死。
最后告诉孝成王:
“先让他去吧,等他不行我再上!”
就在赵国军臣还在任谁为帅而喋喋不休时,白起大军已经逼近长治。
秦军必要报复,自在冯亭预料之中,早就派探马严密监视秦军动态。
他无力抵抗三十万秦军,赵国又迟迟不见增援。
为部下军民的生命考虑,他决定抓紧时间撤出上党,扶老携幼逃往赵国避难。
这大概才是他为降赵国的真正原因吧?
白起作战一向是长驱直入,但是征途多为山路,崎岖坎坷,三十万大军不能“飞速”,他便兵分三路:
司马靳、张唐率五千轻骑为先锋;
王龁率十万军仍然先取长治做为依托,再向赵国发动攻势,自己则率主力随后赶来。
廉颇因为自己的兵力较少,原计划是坚守长治、阏与等山城,与秦军打持久战。
可惜出兵过迟,失去时机,路遇冯亭后,知道长治已失。
就让他带上上党军民赴赵,自己安排打一场遭遇战。
冯亭垂泪道:
“吾乃守土之臣,先归于赵,复失于秦,只为保这数万生灵。
今将军已到,自当率部下随将军收复失地,以赎己罪。”
便把撤退的任务交给副将陈光,自领万人留下参战。
廉颇当然高兴,但又考虑冯亭是文职不善征战,就命令他:
“君可在光狼城紧守粮草,待机出战。”
能免去后顾之忧,抽出部队充实前线,对于他也很重要。
但赵括的母亲竟坚决反对任用赵括,慷慨陈词于平原君之前:
“先夫每言战乃凶事,不可擅动。
而赵括却看做是建功立业、升官扬名的途径,有轻慢之意,此其一也;
据先夫考察,赵括虽熟读兵书,却不懂实战。
纸上谈兵之辈华而不实,不可重用,此其二也。
为将者待下属:
爱之如父子、亲之如兄弟、敬之如师友;
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纳众议、不专横,生死之际才能同心同德,得其死力。
妾入赵门以来,先夫经常带到家中让我们弄酒,颇如亲人者,往往数十人;
称兄道弟,以友相待者何止数百;
与部下解衣推食、不分彼此,同榻而眠,无贵无贱,更是习以为常,何能论数?
今闻赵括当官常箕坐高堂,接受朝拜,耀武扬威,呵斥不绝,使下级战战兢兢不敢仰视。
架子是端足了,但威而不亲,人心不附。
自以为高,上下隔绝,又怎能与将士亲密无间、同仇敌忾?此其三也!
一个军人,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征鼓一响则忘其身。
先夫久为将,多立功,所受赏赐都与士卒共享,无一丝一毫入私门;
赵括寸功未立,获过其父,却尽付妻子。
每于夜半灯下掐指计算何处田产丰腴、可购若千。
乃商贾市侩也,
又怎能统帅士卒舍生忘死地去杀敌?此其四也!
所以,被你们捧为‘天才’的,先夫却视为庸才,赵国非无人,奈何必以他为将?”
对赵括的这些缺点,平原君有的不理解,有的更不以为然。
因为都是彼此同类,但他毕竟老于世故。
既然赵括的父母都持否定态度,他知道必须慎重。
不能只听郭开的,便又拜访久已卧床的蔺相如,请他帮忙参谋决策。
详细分析了当前形势和利害关系,从长远角度看,蔺相如也同意援韩抗秦的决策。
但由于得不到别国的支持,赵要做单独抗秦、长期打大仗的思想准备。
因为秦不仅要报复上党被夺之仇,也将把攻赵视为吞并三晋的关键一战。
必将倾其全力,非一次胜负能善罢甘休。
对于任用赵括,蔺相如也表示反对:
“当年马服君在时也曾一再嘱咐我,绝不可让赵括骤握兵权独挡一面。
瑟之成曲,须弦松紧适合,而弦的松紧,是由扭转弦柱来调节。
赵括善读兵书却不善用兵,胶柱鼓瑟,不知合变难担重任。
依臣之见,可让他当副将,主帅还应用廉颇。”
平原君皱起眉头:
“老将军厌战情绪很大,对援救上党态度消极。”
蔺相如咳了一阵,喘吁吁地说:
“他不完全是出于厌战,但无论他的观点对错,只要接到命令,还是会以国家为重,绝对服从,尽力迎敌。
这一点,我了解他。”
蔺相如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得到一致同意。
廉颇尽管有抵触情绪,但蔺相如知道怎样开导他,一夕之谈就使他欣然就职。
赵括不仅拒绝当偏将,连任廉颇的副帅都不干,他瞧不起廉颇:
“那个糟老头子胆小如鼠还能打仗?做他的副将我嫌窝囊!”
蔑视之中还有怨愤。
因为听郭开说,父亲就是在廉颇的压抑下抑郁而死。
最后告诉孝成王:
“先让他去吧,等他不行我再上!”
就在赵国军臣还在任谁为帅而喋喋不休时,白起大军已经逼近长治。
秦军必要报复,自在冯亭预料之中,早就派探马严密监视秦军动态。
他无力抵抗三十万秦军,赵国又迟迟不见增援。
为部下军民的生命考虑,他决定抓紧时间撤出上党,扶老携幼逃往赵国避难。
这大概才是他为降赵国的真正原因吧?
白起作战一向是长驱直入,但是征途多为山路,崎岖坎坷,三十万大军不能“飞速”,他便兵分三路:
司马靳、张唐率五千轻骑为先锋;
王龁率十万军仍然先取长治做为依托,再向赵国发动攻势,自己则率主力随后赶来。
廉颇因为自己的兵力较少,原计划是坚守长治、阏与等山城,与秦军打持久战。
可惜出兵过迟,失去时机,路遇冯亭后,知道长治已失。
就让他带上上党军民赴赵,自己安排打一场遭遇战。
冯亭垂泪道:
“吾乃守土之臣,先归于赵,复失于秦,只为保这数万生灵。
今将军已到,自当率部下随将军收复失地,以赎己罪。”
便把撤退的任务交给副将陈光,自领万人留下参战。
廉颇当然高兴,但又考虑冯亭是文职不善征战,就命令他:
“君可在光狼城紧守粮草,待机出战。”
能免去后顾之忧,抽出部队充实前线,对于他也很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