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节(4/5)
一点油水都捞不到,就指望着官员的那点俸禄,迟早得饿死自己。
刘芳听到薛夷光的话若有所思,他之所以不支持变法,很大一部分和山东百姓手中无银,此法在山东不适用有关,私心倒是并无多少。如今听到薛夷光说出的变法者新提出的政策,刘芳觉得此法未必不适合山东。
至于另一旁的颜铄,虽然对薛夷光的话感兴趣,但是他更感兴趣的是薛夷光本人。颜铄身为浙江解元,他就读的嵩麓书院的山长,也就是他的老师曾经告诉过他,他此次会试,成为会元的最大对手便是眼前的这位永嘉郡主。
和薛夷光一样,颜铄也游过学,颜家是江南大族,书香传家,家中累代为官,家中子弟都有在会试前游学的传统,正好薛夷光在嵩麓书院拜访自己老师的时候,颜铄也在外面游学,所以两人没有见过面,但是颜铄游学回来后,便经常从自己老师口中听到永嘉郡主的名字,而且是赞不绝口。
颜铄本人是极为自傲的,他自幼聪慧,十五岁便中举成为解元,这即便是才子众多的江南,颜铄也是极为耀眼的,但是他却也没有在老师那里得到过像永嘉郡主那么高的评价。
颜铄心中自然是不服的,今日见到永嘉郡主,初见就和他想象的不一样,颜家也有才女,他觉得才女大多是柔弱清秀,而永嘉郡主却截然不同,永嘉郡主颇有气势,只是站在那里便让人不敢小觑,而且能言善辩,对大魏的政事知之甚详。
若说之前,颜铄可能会看轻薛夷光,对自己老师的说法不以为然,他觉得一个姑娘怎么可能和自己相提并论。但是今日的情况让颜铄有了新的认识,也许永嘉郡主真的会成为他三元及第路上最大的阻碍。
别看颜铄虽然站在裴邵这边,但这是家族利益所导致的,颜铄这人向来自傲,他是看不上裴邵的,在颜铄心中,裴邵的才学根本无法和他相提并论。
薛夷光不知道有人拿自己当作大敌,但是现在情况薛夷光还是颇为满意的,最起码会试上不会出现大批举子反对会试。
裴邵最后带着人负气离去,薛夷光之后和吴桐舒等人聊了几句后才离开。
薛夷光回去后第二日便去了东宫,将情况告诉了太子,薛夷光看着太子轻松的样子,便知道太子自有打算,她也就能安心备考了。
和上一次乡试没有经验不同,安国公夫人这次收拾得十分妥当,没有让薛夷光费半点心。
到了二月九日,薛夷光踏进了会试的考场。
第138章 会元
所谓会试者, 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为在春日举行的缘故,所以会试又称春闱。
会试和乡试的形式和内容上并无太大的不同, 会试也是一共九天七夜, 时间很长, 薛夷光又对上次所带的东西进行了一些改良, 而且在这次的会试前薛夷光的油炸面饼受到了举子们极大的欢迎,很多人都选择购买,毕竟在考场能吃上一顿热乎的, 还香味十足的饭食,对很多应试的举子们来说是一种满足。
这次薛夷光依旧是运气不错, 号房也和上次差不多, 这让薛夷光心中松了一口气。会试一共分三场, 初试, 试《四书》义三道, 经义四道……;二场, 试论一道, 判五道, 诏,表, 诰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总体算下来,和乡试并无不同,而且比起乡试来, 对薛夷光更有利, 因为会试轻诗赋重经义的原因, 虽然依旧要写一首诗,但是众所周知,这首诗在考官评判的时候不会做太多参考。
开考后首先拿到的试题为《四书》义,上面问道:“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是: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这样的题对于薛夷光来说还是几位轻松的,她经义还算是不错,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很快提笔将答案写出。
应该来说比起乡试,会试让薛夷光更加得心应手。九天七夜的时间很长,但是对于科举考试的考生来说,却并不长,因为试卷要整洁的原因,很多学子都要誊录三四遍以求试卷美观,薛夷光在这方面还好,她誊录了两遍便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之后的两场比试更是如此,而且时务策涉及治国,伦理,经济,军事甚至是文化教育,这些题目看着似乎很是寻常,但是每一题都和变法息息相关,甚至题中也有提及变法,由此可看,景祐帝对变法之事极为重视,而且对学子对变法的态度也颇为重视。
薛夷光在这点上自然是站在支持者的立场上,而且关于这些,她十分有经验,别说是五篇策论,就是再多几篇,她也能写出来。游学的一年,薛夷光十分感谢自己身边有冯有大佬,没有了太子和师父张微,冯有就是自己的第二个老师,冯有大佬适应地极快,对于她提出的一些问题都能够解答,会和薛夷光共同讨论,薛夷光自认有了冯大佬红包的自己,在革新变法上应该是颇有见地的。
总体来说,会试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并不简单,但是有张微这样的学神在,薛夷光觉得自己也可以。这次她老师来之前给了她不少的压力,按照她老师张微的意思,她的两个师兄在会试的时候,一位
刘芳听到薛夷光的话若有所思,他之所以不支持变法,很大一部分和山东百姓手中无银,此法在山东不适用有关,私心倒是并无多少。如今听到薛夷光说出的变法者新提出的政策,刘芳觉得此法未必不适合山东。
至于另一旁的颜铄,虽然对薛夷光的话感兴趣,但是他更感兴趣的是薛夷光本人。颜铄身为浙江解元,他就读的嵩麓书院的山长,也就是他的老师曾经告诉过他,他此次会试,成为会元的最大对手便是眼前的这位永嘉郡主。
和薛夷光一样,颜铄也游过学,颜家是江南大族,书香传家,家中累代为官,家中子弟都有在会试前游学的传统,正好薛夷光在嵩麓书院拜访自己老师的时候,颜铄也在外面游学,所以两人没有见过面,但是颜铄游学回来后,便经常从自己老师口中听到永嘉郡主的名字,而且是赞不绝口。
颜铄本人是极为自傲的,他自幼聪慧,十五岁便中举成为解元,这即便是才子众多的江南,颜铄也是极为耀眼的,但是他却也没有在老师那里得到过像永嘉郡主那么高的评价。
颜铄心中自然是不服的,今日见到永嘉郡主,初见就和他想象的不一样,颜家也有才女,他觉得才女大多是柔弱清秀,而永嘉郡主却截然不同,永嘉郡主颇有气势,只是站在那里便让人不敢小觑,而且能言善辩,对大魏的政事知之甚详。
若说之前,颜铄可能会看轻薛夷光,对自己老师的说法不以为然,他觉得一个姑娘怎么可能和自己相提并论。但是今日的情况让颜铄有了新的认识,也许永嘉郡主真的会成为他三元及第路上最大的阻碍。
别看颜铄虽然站在裴邵这边,但这是家族利益所导致的,颜铄这人向来自傲,他是看不上裴邵的,在颜铄心中,裴邵的才学根本无法和他相提并论。
薛夷光不知道有人拿自己当作大敌,但是现在情况薛夷光还是颇为满意的,最起码会试上不会出现大批举子反对会试。
裴邵最后带着人负气离去,薛夷光之后和吴桐舒等人聊了几句后才离开。
薛夷光回去后第二日便去了东宫,将情况告诉了太子,薛夷光看着太子轻松的样子,便知道太子自有打算,她也就能安心备考了。
和上一次乡试没有经验不同,安国公夫人这次收拾得十分妥当,没有让薛夷光费半点心。
到了二月九日,薛夷光踏进了会试的考场。
第138章 会元
所谓会试者, 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为在春日举行的缘故,所以会试又称春闱。
会试和乡试的形式和内容上并无太大的不同, 会试也是一共九天七夜, 时间很长, 薛夷光又对上次所带的东西进行了一些改良, 而且在这次的会试前薛夷光的油炸面饼受到了举子们极大的欢迎,很多人都选择购买,毕竟在考场能吃上一顿热乎的, 还香味十足的饭食,对很多应试的举子们来说是一种满足。
这次薛夷光依旧是运气不错, 号房也和上次差不多, 这让薛夷光心中松了一口气。会试一共分三场, 初试, 试《四书》义三道, 经义四道……;二场, 试论一道, 判五道, 诏,表, 诰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总体算下来,和乡试并无不同,而且比起乡试来, 对薛夷光更有利, 因为会试轻诗赋重经义的原因, 虽然依旧要写一首诗,但是众所周知,这首诗在考官评判的时候不会做太多参考。
开考后首先拿到的试题为《四书》义,上面问道:“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是: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这样的题对于薛夷光来说还是几位轻松的,她经义还算是不错,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很快提笔将答案写出。
应该来说比起乡试,会试让薛夷光更加得心应手。九天七夜的时间很长,但是对于科举考试的考生来说,却并不长,因为试卷要整洁的原因,很多学子都要誊录三四遍以求试卷美观,薛夷光在这方面还好,她誊录了两遍便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之后的两场比试更是如此,而且时务策涉及治国,伦理,经济,军事甚至是文化教育,这些题目看着似乎很是寻常,但是每一题都和变法息息相关,甚至题中也有提及变法,由此可看,景祐帝对变法之事极为重视,而且对学子对变法的态度也颇为重视。
薛夷光在这点上自然是站在支持者的立场上,而且关于这些,她十分有经验,别说是五篇策论,就是再多几篇,她也能写出来。游学的一年,薛夷光十分感谢自己身边有冯有大佬,没有了太子和师父张微,冯有就是自己的第二个老师,冯有大佬适应地极快,对于她提出的一些问题都能够解答,会和薛夷光共同讨论,薛夷光自认有了冯大佬红包的自己,在革新变法上应该是颇有见地的。
总体来说,会试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并不简单,但是有张微这样的学神在,薛夷光觉得自己也可以。这次她老师来之前给了她不少的压力,按照她老师张微的意思,她的两个师兄在会试的时候,一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