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企业,不容回避的必然(1/2)
学习型企业,不容回避的必然
对新来的员工,因为没有记录,晋升较慢,为此十分歉意。如果您是一个开放系统,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善于与人合作,借助别人提供的基础,可能进步就会很快。如果封闭自己,怕工分不好算,就需要较长时间,也许到那时,你的工作成果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实践是您水平提高的基础,它充分地检验了您的不足,只有暴露出来,您才会有进步。实践再实践,尤其对青年学生十分重要。唯有实践后善于用理论去归纳总结,才会有飞跃的提高。有一句名言,没有记录的公司,迟早是要垮掉的,多么尖锐。一个不善于总结的公司会有什么前途,个人不也是如此吗?
实践改造了人,也造就了一代华为人。您想做专家吗?一律从工人做起,已经在公司深入人心。进入公司一周以后,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在内地取得的地位均消失,一切凭实际才干定位,已为公司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希望您接受命运的挑战,不屈不挠地前进,不惜碰得头破血流。不经磨难,何以成才。
希望你们丢掉速成的幻想,学习日本人踏踏实实、德国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真正生活中能把某一项技术精通是十分难的,您想提高效益、待遇,只有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有限的工作面上,不然就很难熟能生巧。您什么都想会、什么都想做,就意味着什么都不精通,任何一件事对您都是做初工。努力钻进去,兴趣自然在。我们要造就一批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有真正动手能力、管理能力的干部。机遇偏向于踏踏实实的工作者。
——摘自《致新员工书》
一个国家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就必须了解世界,向他国学习,取长补短。历史证明,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的国家只会裹足不前,离现代化越来越远。同样,一个企业,要想走向国际化,就应该有国际化的眼光,就必须充分向其他先进国家学习。一开始就立志走向世界的华为公司,打破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阶级对立观念,学习先进技术,不问主义与立场。为此,任正非经常参观考察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的著名公司,如ibm等。在他看来,华为要学习日本人民的勤劳精神,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美国人民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华为要求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员工只有经过了严格的培训,才能冷静和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
企业必须与社会、社区的大环境长久共存,当这个环境中的所有成员,包括顾客、企业老板和雇员,都在追求高质量,追求改进、卓越的时候,任何企业都不会被孤立在外。任正非曾经拿华为和西门子等国际大公司做比较,他说,华为有优秀的营运商,比西门子的营运商还多,但是为何华为的销售额仍远远比不上西门子呢?原因就是西门子的产品具有很好的继承性。很多运营商,尤其是固网的运营商始终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必须降低资本开支。对运营商来说,产品的购买成本包括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两个部分,资本支出含硬件、软件和服务,主要指一次性的费用,运营支出则主要是指后期运作费用。华为不能只是着眼于控制和降低硬件产品的价格,同时也需要降低整体解决方案的价格,包括软件、服务以及其他的相关支出。因此,华为要在国际上树立自己的品牌,就必须拥有可继承性、可扩充性的产品,也就是说,所有产品都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规范开发,运营商购买后只需要进行升级就可以了,不用将整套设备全部替换。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大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1978年,邓小平进一步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华为是这个理论的坚决执行者。任正非曾说过,华为不是以学历、资历定待遇和报酬的,而是以能力和贡献来定待遇和报酬。而能力和贡献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华为希望每个人都要有实干精神。
杨玉岗后来在《板凳要坐十年冷》一文中写道:“在1997年的毕业典礼上,清华的王大中校长告诫各位学子:‘虽然你们取得了博士学位,但是你们今后学习的道路还很长,学习,学习,再学习,应该伴随你们的一生,这样,你们才能不断进步。’带着校长的嘱托,牢记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我在华为——人生第二学堂实践中体会了‘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自我批判,不断改进与完善’的意义。”
杨玉岗的亲身经历证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培养实干精神是华为人成才的必经之路。
未来最有希望的企业是学习型企业,而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每个人。读书成就员工和企业未来,深入开展全员读书活动,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知识型员工、帮助员工建立起人生基本知识体系和职业生涯基本专业知识体系,则是加强三基工作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全员学习、终生学习,鼓励职工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把学习当作提升企业价值和职工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传统
对新来的员工,因为没有记录,晋升较慢,为此十分歉意。如果您是一个开放系统,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善于与人合作,借助别人提供的基础,可能进步就会很快。如果封闭自己,怕工分不好算,就需要较长时间,也许到那时,你的工作成果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实践是您水平提高的基础,它充分地检验了您的不足,只有暴露出来,您才会有进步。实践再实践,尤其对青年学生十分重要。唯有实践后善于用理论去归纳总结,才会有飞跃的提高。有一句名言,没有记录的公司,迟早是要垮掉的,多么尖锐。一个不善于总结的公司会有什么前途,个人不也是如此吗?
实践改造了人,也造就了一代华为人。您想做专家吗?一律从工人做起,已经在公司深入人心。进入公司一周以后,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在内地取得的地位均消失,一切凭实际才干定位,已为公司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希望您接受命运的挑战,不屈不挠地前进,不惜碰得头破血流。不经磨难,何以成才。
希望你们丢掉速成的幻想,学习日本人踏踏实实、德国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真正生活中能把某一项技术精通是十分难的,您想提高效益、待遇,只有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有限的工作面上,不然就很难熟能生巧。您什么都想会、什么都想做,就意味着什么都不精通,任何一件事对您都是做初工。努力钻进去,兴趣自然在。我们要造就一批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有真正动手能力、管理能力的干部。机遇偏向于踏踏实实的工作者。
——摘自《致新员工书》
一个国家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就必须了解世界,向他国学习,取长补短。历史证明,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的国家只会裹足不前,离现代化越来越远。同样,一个企业,要想走向国际化,就应该有国际化的眼光,就必须充分向其他先进国家学习。一开始就立志走向世界的华为公司,打破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阶级对立观念,学习先进技术,不问主义与立场。为此,任正非经常参观考察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的著名公司,如ibm等。在他看来,华为要学习日本人民的勤劳精神,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美国人民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华为要求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员工只有经过了严格的培训,才能冷静和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
企业必须与社会、社区的大环境长久共存,当这个环境中的所有成员,包括顾客、企业老板和雇员,都在追求高质量,追求改进、卓越的时候,任何企业都不会被孤立在外。任正非曾经拿华为和西门子等国际大公司做比较,他说,华为有优秀的营运商,比西门子的营运商还多,但是为何华为的销售额仍远远比不上西门子呢?原因就是西门子的产品具有很好的继承性。很多运营商,尤其是固网的运营商始终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必须降低资本开支。对运营商来说,产品的购买成本包括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两个部分,资本支出含硬件、软件和服务,主要指一次性的费用,运营支出则主要是指后期运作费用。华为不能只是着眼于控制和降低硬件产品的价格,同时也需要降低整体解决方案的价格,包括软件、服务以及其他的相关支出。因此,华为要在国际上树立自己的品牌,就必须拥有可继承性、可扩充性的产品,也就是说,所有产品都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规范开发,运营商购买后只需要进行升级就可以了,不用将整套设备全部替换。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大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1978年,邓小平进一步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华为是这个理论的坚决执行者。任正非曾说过,华为不是以学历、资历定待遇和报酬的,而是以能力和贡献来定待遇和报酬。而能力和贡献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华为希望每个人都要有实干精神。
杨玉岗后来在《板凳要坐十年冷》一文中写道:“在1997年的毕业典礼上,清华的王大中校长告诫各位学子:‘虽然你们取得了博士学位,但是你们今后学习的道路还很长,学习,学习,再学习,应该伴随你们的一生,这样,你们才能不断进步。’带着校长的嘱托,牢记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我在华为——人生第二学堂实践中体会了‘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自我批判,不断改进与完善’的意义。”
杨玉岗的亲身经历证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培养实干精神是华为人成才的必经之路。
未来最有希望的企业是学习型企业,而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每个人。读书成就员工和企业未来,深入开展全员读书活动,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知识型员工、帮助员工建立起人生基本知识体系和职业生涯基本专业知识体系,则是加强三基工作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全员学习、终生学习,鼓励职工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把学习当作提升企业价值和职工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传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