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荀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兰陵,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是古老的鄫国的国都,后来,鄫国为莒国所灭,这里又成为莒国的王城,后来又被鲁国所攻占,这里就逐渐变成了带有浓厚的鲁国色彩的县城,往后,楚国从鲁国的手里夺走了这座城池,这里如今就属于楚国,只是那鲁国色彩并没有因此而消散,反而是与楚国氛围结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里算得上楚国境内儒学昌盛的地区,常常能够看到穿着楚服的士子们谈论着孔子经典,引经据典,展开争辩,或许,这就是楚王将荀子安排在这里的原因,楚王要给荀子看看,楚国境内其实也有儒风浓郁的地方,寡人还是很崇尚儒学的。
    如今,在楚国所有的地区都遭受到战争的影响下,兰陵当然也没有能幸免,青壮被征到战场,渺无音信,兰陵之内再也没有了往日那些引经据典的争论之声。楚王也顾忌这里的县令,故而不敢全力的从这里征召士卒,还是留下了不少人来,给荀子看看,寡人还是很爱惜民力的。
    农桑受到影响是一定的,不过,这里的县令带头领着百姓们耕作,县令这么一动身,这里的贵者都坐不住了,急忙派人来帮忙,在荀子的带动下,兰陵的春种受到的影响较小,以至于在秋收的时候,兰陵还有实力可以救济附近的灾民。这让周围的百姓们更加的尊敬荀子,就连附近的盗贼,听闻荀子为兰陵令之后,都不敢再来这里作乱。
    荀子常常穿着朴素宽松的衣裳,坐着牛车游荡在兰陵的各个乡邑里,他有些时候不穿鞋履,就行走在耕地泥泞之中,偶尔与这里的百姓交谈起来,常常留宿在他们的家里,身边总是聚集着一大批的弟子们,随时向他请教学问。百姓们看到荀子,大概就像赵人看到马服君那样,欣喜若狂,都以在家里留宿荀子为自己的荣幸。
    儒家是很注重礼的,他们就是死,也要衣冠整齐,不能死的不合乎礼,而荀子这种行为,显然就是无视礼法的。
    在兰陵隔壁的襄贲县内,几个儒生正在交谈。
    “我听闻,有一位儒者,他衣冠不整齐,时常不穿鞋履,混迹在耕地,游荡在泥泞之中...”
    “是什么人?敢如此无礼?!请二三子与我过去训斥!”
    “是荀子。”
    “哦...那没事了。”
    “不是无礼吗?”
    “孔子说: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礼法的规矩...想来荀子就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啊。”
    显然,对于荀子这样无礼的举动,没有那个儒生敢跳出来指责他的不对,而在楚国有心请教学问的人,也是纷纷朝着兰陵汇集,向荀子请教,荀子也是从不在意他们的身份,只要是能拿出拜师礼,他就可以教导,他跟赵括有所不同,赵括是不要拜师礼的,有些太过贫穷的弟子,他甚至还会自己救济。
    而荀子不同,没有拜师礼,他是不会教导的,他说:没有付出所得到的收获是不会被重视的。
    “老师,我听闻您当初与临武君讨论用兵的道理,却经常把仁义作为根本。仁者爱人,义者遵循道理,既然这样,那么又为什么要用兵呢?大凡用兵的原因,是为了争夺啊。”
    “这道理不是你所知道的,用兵,是为了禁止横暴、消除危害,并不是争夺啊,所以仁人的军队,他们停留的地方会得到全面治理,他们经过的地方会受到教育感化,就像及时雨的降落,没有人不欢喜。秦国的军队在进攻楚国之后,及时安排官吏来治理当地,教育感化当地的民众,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秦人能轻易战胜楚国的原因。”
    “秦国因为马服君的缘故,开始行仁义之兵,像这样的军队,近处喜爱他们的善良,远方仰慕他们的道义,兵器的刀口上还没有沾上鲜血,远近的人就来归附了,德行伟大到这种地步,就会影响到四方极远的地方.....”,荀子认真的说道,弟子们坐在他的周围,若有所思的听着老师讲解。
    方才发问的弟子,唤作陈嚣,在荀子的弟子里,算是平行端正,为人聪慧的。
    在弟子之中,有一位身材挺拔,长脸短须的儒生,他又开口询问道:“老师,秦国四代都有胜利的战果,在四海之内兵力最强,威力扩展到诸侯各国,但他们并不是依靠仁义去从事战争,而只是根据便利的原则去做罢了,我认为这就是秦国的兵力之所以强大的原因,这并不是因为马服君,或者秦国开始兴仁义之兵的原因啊。”
    荀子笑了笑,他说道:
    “这道理不是你所知道的。你所说的便利,是一种并不便利的便利,我所说的仁义,才是极其便利的便利。那仁义,是用来搞好政治的工具,政治搞好了,那么民众就会亲近他们的君主,喜爱他们的君主,而不在乎为君主去牺牲。所以说:一切都在于君主,将帅是次要的事。”
    他顿了顿,方才说道:“秦国四代都有胜利,却还是提心吊胆的害怕各国团结一致来蹂躏自己,所以他原先还是衰落时代的军队,还没有抓住根本的纲领,现在你不从根本上寻找原因,而从枝节上探索缘由,这就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荀子又讲述了很多,最后方才总结道:“没有马服君,秦国拥有再强大的军队,也不能像商汤,武王那样统一天下!兼并别的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