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贤相与名将(1/3)
当吕不韦所派出的官吏来到了魏国之后,赵括却没有急着返回咸阳,他让王翦和蒙武带着其余将士们返回,自己却是留在了大梁,赵括行走在各地,了解魏国的情况,不,应该是三川郡和东郡百姓所面临的情况。因为战争,这里的百姓们错过了春种,耕地和民居都被毁掉了不少。
在安抚各地百姓,让百姓们返回自己的家园之后,赵括即刻在各个城邑设立了救济所,来分发粮食,不过,秦国不能就这样养着他们,倒不是说秦人小气,只是秦国向来就不养废人,何况是这些刚刚成为秦人的百姓,若是要秦国白白养着他们,秦国的诸多大臣都是不会同意的。
故而,赵括想到了另外一种救济办法,也就是所谓的以工代赈,赵括在先前就提出了以工代赈这种办法来解决灾情,而如今,魏国百废待兴,以工代赈似乎也是最好的办法,赵括即刻观察各地,魏国水源充足,遍地粮仓,只是因为战争,耕地受到破坏,可这不是问题,赵括想到可以引导百姓们修建道路。
可以带领他们来修建驿,亭等秦国的底层建筑,还可以开发山林,开垦耕地,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而这并不是徭役,这不是强制性的,需要粮食的百姓,可以自愿的加入,秦国则是保证他们可以得到粮食,不会被饿死,至于那些家里还有存粮的人,自然是不必来参与的。
赵括特意嘱咐,各地在带领百姓们进行修建的时候,不能过于严厉,不要让魏国百姓觉得这是在欺辱他们,要让他们知道,这是为了救济他们,每天的工程量可以减轻一些,适当的进行,不能出现累死的情况,若是家里没有男丁的孤寡,可以鼓励他们再嫁,同时也要保证这些人不会饿死。
妇女可以帮忙进行舂米,纺织,做饭等事情。
与当初的韩国不同,魏国国内,对秦国还是存在着反抗情绪...因为当年的韩国经历了数次的灾害,民不聊生,故而导致韩国上下都对秦国没有什么抵抗,他们需要活着,加上秦国四处救济灾民,韩国百姓对秦国的好感要高于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可是魏国就不同了。
魏国并没有发生什么灾害,这里的百姓,勉强也是能活得下去的,而这些年里,有很多魏国士卒死在了秦国的手里,双方的关系非常的差,国君的死亡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故而这里的百姓对秦国官吏,士卒的态度,是非常敌视的,他们不敢抵抗,毕竟秦国的军队很多,可是他们却显得有些被动。
赵括的感触是最深的,因为当他驾车来到了魏国的乡邑城池的时候,他能看到这里百姓对他的仇视,赵括并不在意,他询问百姓们的情况,询问他们家里的存粮,看看他们是否需要帮助...赵括的身份一如往常的,还是能起到一些作用,在得知他就是马服君之后,这些百姓也不会再愤怒的对待他。
只是,也说不上有多么的亲近。
赵括刚刚灭掉了他们的国家,带着士卒杀害了他们的亲人。
要让他们忘记所有的痛苦,如亲人那样的对待赵括,显然是不现实的,赵括并不在意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赵括常常会带上几车的粮食,然后分发给各地的孤寡,并且告诉这里的百姓,可以通过劳动来获得每日的救济,若是家里妇孺太多,可是找当地官吏进行申请,他们会帮助你的。
赵括就这样在魏国各地游荡,安抚百姓,也是监督当地的官吏,有些在战争上立功从而成为官吏的秦人,难免会带着看待战败者的那样态度来对待治下的百姓,百般挖苦,这显然是不对的。赵括就是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魏国原先的大贵族,此刻都被清理,而不高不低的那些中层人家,大概是损失最少的。
秦国派遣的官吏们在到达当地之后,就开始清点户籍,清算耕地,民居之类,赵括常常能遇到他们,当在乡野相遇的时候,这些官吏们看到赵括那身衣裳,看到他的头冠,就跳下马车来向他行礼拜见,赵括总是会嘱咐他们,对待百姓的态度要和善,不能吓唬他们,不要无端的辱骂殴打他们。
赵括终于来到了信陵君所居住的府邸,府邸的大门敞开着,院落内空无一人,周围的百姓会自发的帮着清扫,使得这里格外的干净。赵括下了马车,走在这院落里,他仿佛看到信陵君醉醺醺的坐在院落中间,朝着自己挥着手...赵括令人拿来了酒水,赵括已经许久都不曾饮酒了。
坐在院落内,赵括独自喝着酒,他笑着,自言自语的说着什么。
次日,赵括这才离开了这处院落,前往信陵君的墓地,前往祭拜。赵括活得很压抑,可是他并不后悔,若是再来一次,他肯定还会这么做,因为比起大一统所带来的太平,他所承受的不算什么。他崇拜的人,他宠爱的人,他的朋友,他的弟子,大多都站在他的对立面,甚至被他亲手杀死。
可是赵括还是不后悔...只是,在某些时候,赵括真的很想念他们,在梦里,他常常会看到那些熟悉的身影...跪坐在信陵君的坟地前,赵括认真的说起了这些时日里所发生的事情,同时,他跟信陵君立誓,一定会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等到自己完成了心中的志向,就一定会去陪他喝酒。
将军灭亡一个国家之后留在
在安抚各地百姓,让百姓们返回自己的家园之后,赵括即刻在各个城邑设立了救济所,来分发粮食,不过,秦国不能就这样养着他们,倒不是说秦人小气,只是秦国向来就不养废人,何况是这些刚刚成为秦人的百姓,若是要秦国白白养着他们,秦国的诸多大臣都是不会同意的。
故而,赵括想到了另外一种救济办法,也就是所谓的以工代赈,赵括在先前就提出了以工代赈这种办法来解决灾情,而如今,魏国百废待兴,以工代赈似乎也是最好的办法,赵括即刻观察各地,魏国水源充足,遍地粮仓,只是因为战争,耕地受到破坏,可这不是问题,赵括想到可以引导百姓们修建道路。
可以带领他们来修建驿,亭等秦国的底层建筑,还可以开发山林,开垦耕地,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而这并不是徭役,这不是强制性的,需要粮食的百姓,可以自愿的加入,秦国则是保证他们可以得到粮食,不会被饿死,至于那些家里还有存粮的人,自然是不必来参与的。
赵括特意嘱咐,各地在带领百姓们进行修建的时候,不能过于严厉,不要让魏国百姓觉得这是在欺辱他们,要让他们知道,这是为了救济他们,每天的工程量可以减轻一些,适当的进行,不能出现累死的情况,若是家里没有男丁的孤寡,可以鼓励他们再嫁,同时也要保证这些人不会饿死。
妇女可以帮忙进行舂米,纺织,做饭等事情。
与当初的韩国不同,魏国国内,对秦国还是存在着反抗情绪...因为当年的韩国经历了数次的灾害,民不聊生,故而导致韩国上下都对秦国没有什么抵抗,他们需要活着,加上秦国四处救济灾民,韩国百姓对秦国的好感要高于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可是魏国就不同了。
魏国并没有发生什么灾害,这里的百姓,勉强也是能活得下去的,而这些年里,有很多魏国士卒死在了秦国的手里,双方的关系非常的差,国君的死亡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故而这里的百姓对秦国官吏,士卒的态度,是非常敌视的,他们不敢抵抗,毕竟秦国的军队很多,可是他们却显得有些被动。
赵括的感触是最深的,因为当他驾车来到了魏国的乡邑城池的时候,他能看到这里百姓对他的仇视,赵括并不在意,他询问百姓们的情况,询问他们家里的存粮,看看他们是否需要帮助...赵括的身份一如往常的,还是能起到一些作用,在得知他就是马服君之后,这些百姓也不会再愤怒的对待他。
只是,也说不上有多么的亲近。
赵括刚刚灭掉了他们的国家,带着士卒杀害了他们的亲人。
要让他们忘记所有的痛苦,如亲人那样的对待赵括,显然是不现实的,赵括并不在意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赵括常常会带上几车的粮食,然后分发给各地的孤寡,并且告诉这里的百姓,可以通过劳动来获得每日的救济,若是家里妇孺太多,可是找当地官吏进行申请,他们会帮助你的。
赵括就这样在魏国各地游荡,安抚百姓,也是监督当地的官吏,有些在战争上立功从而成为官吏的秦人,难免会带着看待战败者的那样态度来对待治下的百姓,百般挖苦,这显然是不对的。赵括就是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魏国原先的大贵族,此刻都被清理,而不高不低的那些中层人家,大概是损失最少的。
秦国派遣的官吏们在到达当地之后,就开始清点户籍,清算耕地,民居之类,赵括常常能遇到他们,当在乡野相遇的时候,这些官吏们看到赵括那身衣裳,看到他的头冠,就跳下马车来向他行礼拜见,赵括总是会嘱咐他们,对待百姓的态度要和善,不能吓唬他们,不要无端的辱骂殴打他们。
赵括终于来到了信陵君所居住的府邸,府邸的大门敞开着,院落内空无一人,周围的百姓会自发的帮着清扫,使得这里格外的干净。赵括下了马车,走在这院落里,他仿佛看到信陵君醉醺醺的坐在院落中间,朝着自己挥着手...赵括令人拿来了酒水,赵括已经许久都不曾饮酒了。
坐在院落内,赵括独自喝着酒,他笑着,自言自语的说着什么。
次日,赵括这才离开了这处院落,前往信陵君的墓地,前往祭拜。赵括活得很压抑,可是他并不后悔,若是再来一次,他肯定还会这么做,因为比起大一统所带来的太平,他所承受的不算什么。他崇拜的人,他宠爱的人,他的朋友,他的弟子,大多都站在他的对立面,甚至被他亲手杀死。
可是赵括还是不后悔...只是,在某些时候,赵括真的很想念他们,在梦里,他常常会看到那些熟悉的身影...跪坐在信陵君的坟地前,赵括认真的说起了这些时日里所发生的事情,同时,他跟信陵君立誓,一定会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等到自己完成了心中的志向,就一定会去陪他喝酒。
将军灭亡一个国家之后留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