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贺湛返京(1/2)
桂香遍京华时,贺湛终于功成而归,这一日篷莱殿的议政阁,不仅徐修能这个起居舍人待命左右,韦缃与十一娘两个闺阁女儿也被太后特意留下,待贺湛谒见,禀知岭南土族一案的详细与实情。
原来当初太后决意派遣钦差察实岭南事件,就在贺湛与陆离两人当中颇多犹豫,最终还是想到刘昙到底是广州都督,掌握一地军政重权,陆离虽然颇有智计,但身体不那么让人放心,要万一刘昙狗急跳墙,陆离又适合有个伤病的话,就难以控制局势,潘逆已经控制了东北,岭南若再有闪失,对贺周统治而言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故而太后最终择定了贺湛,并私下授予其节制湘桂调兵权令,当然兵符没有直接交予贺湛,而是在护侍随行的禁军统领手中。
这当然是为了防止刘昙逆谋,但贺湛并未动用韦太后犹豫许久后咬牙授予之令符,就顺顺利利地解决了岭南事件,太后当然欣喜不已。
结果既然皆大欢喜,当然关切过程详细。
“多亏韦相计划周全,毛相先书一信,称微臣贪财好色极易贿赂,打消刘昙防心,微臣未入岭南,刘昙便已经遣人说服收买,微臣当然将计就计。”贺湛并不贪功,将首要功劳都落实在韦元平身上,甚至不忘强调毛维在其中的作用。
刘昙因为重贿毛维,又预先得到了书信提警,当然不作他想,就算某幕僚一再建议为保万无一失,造成邵广“畏罪自尽”的事实,刘昙也有那么一些点的动心,然而又有一个属官提出了反对意见:“太后既然已经起疑派遣御史审断此案,倘若疑犯成了死无对证,御史也不好交差,更不说固然都督能让邵广畏罪自尽,难道还能让曲江令也意外身故?这样岂不显明是杀人灭口,太后就算远在京都,也不会受此蒙蔽,曲江令可是京兆薛出身,听闻薛绚之甚得太后信重,都督万万不能如此莽撞。”
刘昙曾经具折,表彰的是仁化令与曲江令平乱有功,只将责任全都推给邵广承担,原也是忌惮京兆薛,以为只要无伤京兆薛/利益即可,根本没有想到朝廷会遣使察实,邵广虽然可以一杀了事,曲江令却是功臣而非罪犯,畏罪自尽的由头可不能往他头上栽,再说曲江令若有意外,京兆薛能置之不顾?
好歹是地方大员,刘昙当然并非愚蠢透顶之辈,既然得知钦差是个好收买的,哪里会多此一举杀人灭口。
非但没有采纳幕僚谏言,甚至心中生疑。
这个幕僚可是汝阳王所荐,当初言之凿凿又危言耸听,否则自己也不会具折将黑锅扣在邵广头上,哪知非但没有平息事态,反而让太后生疑派了御史钦差核实,要不是毛相应对得宜,这回非得被打个措手不及,事已至此,这幕僚居然还出了个昏招,明显就是居心叵测嘛!
又一细想,汝阳王原本就与太后大唱反调,当初自己也是拿不准谁更得势,所以才两头贿赂,这个幕僚既然是汝阳王所荐,当然与太后立场不同,但如今太后才是临朝听制者,自己若真与汝阳王搭一条船,那可大违见风使舵的本意,如今毛相显然为自己开脱,汝阳王却毫无意会,所荐幕僚又唯恐天下不乱,分明有逼迫之意,万全之计,倒是不能让这幕僚脱身,故而刘昙当即立断,非但没有对邵广痛下杀手,反而将幕僚看押起来。
这幕僚虽是汝阳王亲信,却并非潘博佃作,汝阳王府中那佃作阴差阳错又被晋王先下手为强了,故而没来得及对汝阳王谗言,交待岭南幕僚不需说服刘昙率先造成邵广畏罪自尽,先机一失,当然一败涂地。
刘昙被贺湛迷惑,还以为这一事件在毛相及时应对下便能顺利平息,当贺湛笑纳了钱财与美人,抵达广州时,刘昙只顾着与他觥筹交错游山玩水,贺湛遂也表示:“都督治下虽然险生叛乱,好在及时平定,并未造成恶果,原本这事无关紧要,哪知都督上本弹劾邵少府,都督难道不知邵少府为在下好友,原为太后破格亲授官员?”
关于邵广的基本情况,刘昙当然不可能一无所知,但他因为长离京都核心,所知也无非世族庶支、进士及第、虽为太后破格亲授然则后来又遭贬迁罢了,贺湛未至之前,刘昙连这钦差的大名都没听过,又哪里晓得邵广与他还有私交,于是瞪目结舌。
但到底是久浸官场之人,刘昙立即转过脑筋,倘若贺湛当真在意邵广这个好友,就不会在这时这样左搂右抱愉快和谐的环境下“顺口一提”了。
果然便听贺湛说道:“邵少府与在下虽为好友,他那脾性在下却也大觉头疼,就说旧年那一桩事,若非邵少府太过鲁莽,也不至于贬迁岭南了,只不过嘛,太后也知邵少府虽然鲁直,但并非贪财枉法之奸小,都督那一封奏书,直斥邵少府为土族暴乱首罪,怎不让太后生疑?在下虽有心为都督掩饰,却也得顾及如何予太后交待,在下实在迷茫,明明一件小事,根本不需任何人站出来担责,都督为何就盯准了邵少府?又偏偏是太后信任之人……都督莫不是中了圈套罢。”
刘昙因为相信毛维,自然不疑贺湛,再说贺湛的话也正中他的疑心,于是一拍大腿,便将实情交待了,只望贺湛能够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好让他亡羊补牢。
不过莫说邵广,便连那幕僚,刘昙都没交给贺湛,十四郎为
原来当初太后决意派遣钦差察实岭南事件,就在贺湛与陆离两人当中颇多犹豫,最终还是想到刘昙到底是广州都督,掌握一地军政重权,陆离虽然颇有智计,但身体不那么让人放心,要万一刘昙狗急跳墙,陆离又适合有个伤病的话,就难以控制局势,潘逆已经控制了东北,岭南若再有闪失,对贺周统治而言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故而太后最终择定了贺湛,并私下授予其节制湘桂调兵权令,当然兵符没有直接交予贺湛,而是在护侍随行的禁军统领手中。
这当然是为了防止刘昙逆谋,但贺湛并未动用韦太后犹豫许久后咬牙授予之令符,就顺顺利利地解决了岭南事件,太后当然欣喜不已。
结果既然皆大欢喜,当然关切过程详细。
“多亏韦相计划周全,毛相先书一信,称微臣贪财好色极易贿赂,打消刘昙防心,微臣未入岭南,刘昙便已经遣人说服收买,微臣当然将计就计。”贺湛并不贪功,将首要功劳都落实在韦元平身上,甚至不忘强调毛维在其中的作用。
刘昙因为重贿毛维,又预先得到了书信提警,当然不作他想,就算某幕僚一再建议为保万无一失,造成邵广“畏罪自尽”的事实,刘昙也有那么一些点的动心,然而又有一个属官提出了反对意见:“太后既然已经起疑派遣御史审断此案,倘若疑犯成了死无对证,御史也不好交差,更不说固然都督能让邵广畏罪自尽,难道还能让曲江令也意外身故?这样岂不显明是杀人灭口,太后就算远在京都,也不会受此蒙蔽,曲江令可是京兆薛出身,听闻薛绚之甚得太后信重,都督万万不能如此莽撞。”
刘昙曾经具折,表彰的是仁化令与曲江令平乱有功,只将责任全都推给邵广承担,原也是忌惮京兆薛,以为只要无伤京兆薛/利益即可,根本没有想到朝廷会遣使察实,邵广虽然可以一杀了事,曲江令却是功臣而非罪犯,畏罪自尽的由头可不能往他头上栽,再说曲江令若有意外,京兆薛能置之不顾?
好歹是地方大员,刘昙当然并非愚蠢透顶之辈,既然得知钦差是个好收买的,哪里会多此一举杀人灭口。
非但没有采纳幕僚谏言,甚至心中生疑。
这个幕僚可是汝阳王所荐,当初言之凿凿又危言耸听,否则自己也不会具折将黑锅扣在邵广头上,哪知非但没有平息事态,反而让太后生疑派了御史钦差核实,要不是毛相应对得宜,这回非得被打个措手不及,事已至此,这幕僚居然还出了个昏招,明显就是居心叵测嘛!
又一细想,汝阳王原本就与太后大唱反调,当初自己也是拿不准谁更得势,所以才两头贿赂,这个幕僚既然是汝阳王所荐,当然与太后立场不同,但如今太后才是临朝听制者,自己若真与汝阳王搭一条船,那可大违见风使舵的本意,如今毛相显然为自己开脱,汝阳王却毫无意会,所荐幕僚又唯恐天下不乱,分明有逼迫之意,万全之计,倒是不能让这幕僚脱身,故而刘昙当即立断,非但没有对邵广痛下杀手,反而将幕僚看押起来。
这幕僚虽是汝阳王亲信,却并非潘博佃作,汝阳王府中那佃作阴差阳错又被晋王先下手为强了,故而没来得及对汝阳王谗言,交待岭南幕僚不需说服刘昙率先造成邵广畏罪自尽,先机一失,当然一败涂地。
刘昙被贺湛迷惑,还以为这一事件在毛相及时应对下便能顺利平息,当贺湛笑纳了钱财与美人,抵达广州时,刘昙只顾着与他觥筹交错游山玩水,贺湛遂也表示:“都督治下虽然险生叛乱,好在及时平定,并未造成恶果,原本这事无关紧要,哪知都督上本弹劾邵少府,都督难道不知邵少府为在下好友,原为太后破格亲授官员?”
关于邵广的基本情况,刘昙当然不可能一无所知,但他因为长离京都核心,所知也无非世族庶支、进士及第、虽为太后破格亲授然则后来又遭贬迁罢了,贺湛未至之前,刘昙连这钦差的大名都没听过,又哪里晓得邵广与他还有私交,于是瞪目结舌。
但到底是久浸官场之人,刘昙立即转过脑筋,倘若贺湛当真在意邵广这个好友,就不会在这时这样左搂右抱愉快和谐的环境下“顺口一提”了。
果然便听贺湛说道:“邵少府与在下虽为好友,他那脾性在下却也大觉头疼,就说旧年那一桩事,若非邵少府太过鲁莽,也不至于贬迁岭南了,只不过嘛,太后也知邵少府虽然鲁直,但并非贪财枉法之奸小,都督那一封奏书,直斥邵少府为土族暴乱首罪,怎不让太后生疑?在下虽有心为都督掩饰,却也得顾及如何予太后交待,在下实在迷茫,明明一件小事,根本不需任何人站出来担责,都督为何就盯准了邵少府?又偏偏是太后信任之人……都督莫不是中了圈套罢。”
刘昙因为相信毛维,自然不疑贺湛,再说贺湛的话也正中他的疑心,于是一拍大腿,便将实情交待了,只望贺湛能够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好让他亡羊补牢。
不过莫说邵广,便连那幕僚,刘昙都没交给贺湛,十四郎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