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在下家中行二(1/2)
毛维为衡州刺史郑雄请功一事实在已经拖延了一段不短的时日,可是太后却因为半年前闹得轰轰烈烈的劫狱事件,以及匪首在黄龙驿被劫不知所踪一事心存恼怒,要不是毛维为郑雄一再求情,再兼紧跟着郑雄遭遇刺杀,再次捕获了一名急公会重要人物,将衡州余匪一网打尽,说不定太后就要追究郑雄失职之罪。
也就是数日之前,毛维才终于说服太后论功行赏,可表彰郑雄平盗有功的诏书并没有正式下发,太后却忽然询问徐修能擢升郑雄是否不符规制,这当然不会是因为太后心存迟疑,这位在于处理政务上还是相当果决的,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瞻前顾后,那么韦太后究竟是为何有此一问呢?
十一娘迅速想到是因朝中官员对这一诏书存在异议。
可徐修能奉太后之令草拟的诏书如今还在走规制程序,诸相以外,除拾遗补厥官员应当并不详知,甚至连宗政堂都无权过问,毕竟地方官员升降算不上首要军政,只要诸相认同,太后决意,并不需要经宗政堂审议签章,那么得知此事并心存异议的范围也就只有那么些人。
几大相国都是韦后党,必定不会违逆太后意旨,剩余唯有拾遗补厥了。
然而这一类官员当中,大多不会因为与己无关的政令违逆太后,除了贺湛与陆离。
十一娘当然心知肚明,徐修能必定也是想到了这层关联。
可十一娘又并没接收中书省批驳交返的文书,否则也不需要徐修能多此一举的提醒了。
这当中必然还有事故,可眼看次日就有机会与盟友碰面,缘由一问便知,十一娘这时也不废心猜测,但她也不能全然不顾徐修能的示好,故而干脆利落地让讨好者趁愿:“徐舍人如何应对?”
徐郎心满意足,笑意显而易见地渗透了眼睛,没有再故弄玄虚,直接点明厉害:“郑刺史功过如何,太后已然心有决断,可太后最为重视之事便是盗匪邪帮日益壮大,鼓动民众逆悖朝廷,清剿急公会之诏令下达已久,唯衡州治下最见成效,三月捕获盗贼数百,虽被劫狱,但多数无非乌合之众,不比得这回虽然不足百人,然而却是急公会担当联络关要事宜者,郑刺史也算是将功补过,太后擢其为观察处置使节制湖南诸州官员,也是为了鼓励匪盛之地官员以为楷榜,毕竟如今北有潘逆作乱,南境必须安平,才能杜防大乱。”
在这么一个大前提下,虽然擢升郑雄与规制不符,但规制从来都是为政局服务,受规制所拘显然是有舍本逐末之谬。
“薛拾遗熟知经史,更谙通规律,论来就算封驳诏令亦属他应当之责,可这回却也当以大局为重,不应纠缠微末,损及剿匪政令。”
这句话就尤其明显了,徐修能是确定陆离见诏封驳,只不过被韦元平这位上司扣呈,是以并没返呈再议,但太后显然知道了陆离封驳的举动,不应是韦元平告小状,但中书省内必然还有太后耳目,就连韦元平都没有察觉。
徐修能看来,太后对薛绚之还是颇有器重的,故而才会这般在意区区拾遗的心怀异见,但太后又极为重视平盗,自然不会希望非议多生,如若能通过十一娘之口告诫薛绚之“大局为重”,也不违背他站在太后阵营的基准。
可听到十一娘耳中,这话却又有了另一层提示。
无论徐修能是敌是友,此人狡慧敏锐的确非同一般,便连他都没有洞悉十四郎的“大奸实忠”,可见十四郎的伪装无懈可击——徐修能若非以为贺湛决不会做出让太后心生不愉的事,便不会笃信封驳之举必然源于陆离了。
可十一娘当然明白十四郎对郑雄其实已经“磨刀霍霍”,但也毫不怀疑这回出头的人必然不是贺湛,可即便果真是陆离封驳诏令,事先也会与贺湛商议计定。
只是关于此事,十一娘自然不会对徐修能开诚布公,于是无比虚伪的报以微笑与礼谢:“薛六兄身担拾遗之职,自当行职责之务,只是不比得徐舍人谙知太后真意,行事未免会与政令冲突,经徐舍人提点,相信薛六兄必会理解本末之重。”
这还是十一娘首回如此直接的表示承情,徐修能越发心满意足,可当看面前女孩诚意十足的姿态,不知为何心里兀地滋长一种微妙不甘的情绪,蹙眉一息,却又飞扬唇角:“十一娘,在下家中行二。”
十一娘:……
到底还是知情会意:“多谢二郎。”
又说小姚氏,稀里糊涂不甘不愿就被赐死,至今已经入土为安,除了她那长姐还为她愤愤不平,咬牙切齿今后势必要让毛维好看,其余的人都已将她抛之脑后了,只是因为韦莲池欲求“清白无辜”,一病到了重阳还在缠绵,九月初八,义川郡王忙得一身热汗前往探望,还是听禀“王妃起不得榻”这一消息后,终于耐性尽失。
转达病情这婢女,已经过了二十,又是在小韦氏近身侍候,榻前帘外,自然耳闻目睹了不少男女情事,决非懵懂之人,可惜小韦氏格外“器重”,不舍让她配嫁家奴,当然更没想过提拔这位共侍一夫,此婢不敢不满,可床榻之事见闻多了,多少会被激发正常的生理需求,又兼男主人俊美不俗,时常接触,终于不免心猿意马。
固然不敢行自荐枕席之事,可言辞举止
也就是数日之前,毛维才终于说服太后论功行赏,可表彰郑雄平盗有功的诏书并没有正式下发,太后却忽然询问徐修能擢升郑雄是否不符规制,这当然不会是因为太后心存迟疑,这位在于处理政务上还是相当果决的,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瞻前顾后,那么韦太后究竟是为何有此一问呢?
十一娘迅速想到是因朝中官员对这一诏书存在异议。
可徐修能奉太后之令草拟的诏书如今还在走规制程序,诸相以外,除拾遗补厥官员应当并不详知,甚至连宗政堂都无权过问,毕竟地方官员升降算不上首要军政,只要诸相认同,太后决意,并不需要经宗政堂审议签章,那么得知此事并心存异议的范围也就只有那么些人。
几大相国都是韦后党,必定不会违逆太后意旨,剩余唯有拾遗补厥了。
然而这一类官员当中,大多不会因为与己无关的政令违逆太后,除了贺湛与陆离。
十一娘当然心知肚明,徐修能必定也是想到了这层关联。
可十一娘又并没接收中书省批驳交返的文书,否则也不需要徐修能多此一举的提醒了。
这当中必然还有事故,可眼看次日就有机会与盟友碰面,缘由一问便知,十一娘这时也不废心猜测,但她也不能全然不顾徐修能的示好,故而干脆利落地让讨好者趁愿:“徐舍人如何应对?”
徐郎心满意足,笑意显而易见地渗透了眼睛,没有再故弄玄虚,直接点明厉害:“郑刺史功过如何,太后已然心有决断,可太后最为重视之事便是盗匪邪帮日益壮大,鼓动民众逆悖朝廷,清剿急公会之诏令下达已久,唯衡州治下最见成效,三月捕获盗贼数百,虽被劫狱,但多数无非乌合之众,不比得这回虽然不足百人,然而却是急公会担当联络关要事宜者,郑刺史也算是将功补过,太后擢其为观察处置使节制湖南诸州官员,也是为了鼓励匪盛之地官员以为楷榜,毕竟如今北有潘逆作乱,南境必须安平,才能杜防大乱。”
在这么一个大前提下,虽然擢升郑雄与规制不符,但规制从来都是为政局服务,受规制所拘显然是有舍本逐末之谬。
“薛拾遗熟知经史,更谙通规律,论来就算封驳诏令亦属他应当之责,可这回却也当以大局为重,不应纠缠微末,损及剿匪政令。”
这句话就尤其明显了,徐修能是确定陆离见诏封驳,只不过被韦元平这位上司扣呈,是以并没返呈再议,但太后显然知道了陆离封驳的举动,不应是韦元平告小状,但中书省内必然还有太后耳目,就连韦元平都没有察觉。
徐修能看来,太后对薛绚之还是颇有器重的,故而才会这般在意区区拾遗的心怀异见,但太后又极为重视平盗,自然不会希望非议多生,如若能通过十一娘之口告诫薛绚之“大局为重”,也不违背他站在太后阵营的基准。
可听到十一娘耳中,这话却又有了另一层提示。
无论徐修能是敌是友,此人狡慧敏锐的确非同一般,便连他都没有洞悉十四郎的“大奸实忠”,可见十四郎的伪装无懈可击——徐修能若非以为贺湛决不会做出让太后心生不愉的事,便不会笃信封驳之举必然源于陆离了。
可十一娘当然明白十四郎对郑雄其实已经“磨刀霍霍”,但也毫不怀疑这回出头的人必然不是贺湛,可即便果真是陆离封驳诏令,事先也会与贺湛商议计定。
只是关于此事,十一娘自然不会对徐修能开诚布公,于是无比虚伪的报以微笑与礼谢:“薛六兄身担拾遗之职,自当行职责之务,只是不比得徐舍人谙知太后真意,行事未免会与政令冲突,经徐舍人提点,相信薛六兄必会理解本末之重。”
这还是十一娘首回如此直接的表示承情,徐修能越发心满意足,可当看面前女孩诚意十足的姿态,不知为何心里兀地滋长一种微妙不甘的情绪,蹙眉一息,却又飞扬唇角:“十一娘,在下家中行二。”
十一娘:……
到底还是知情会意:“多谢二郎。”
又说小姚氏,稀里糊涂不甘不愿就被赐死,至今已经入土为安,除了她那长姐还为她愤愤不平,咬牙切齿今后势必要让毛维好看,其余的人都已将她抛之脑后了,只是因为韦莲池欲求“清白无辜”,一病到了重阳还在缠绵,九月初八,义川郡王忙得一身热汗前往探望,还是听禀“王妃起不得榻”这一消息后,终于耐性尽失。
转达病情这婢女,已经过了二十,又是在小韦氏近身侍候,榻前帘外,自然耳闻目睹了不少男女情事,决非懵懂之人,可惜小韦氏格外“器重”,不舍让她配嫁家奴,当然更没想过提拔这位共侍一夫,此婢不敢不满,可床榻之事见闻多了,多少会被激发正常的生理需求,又兼男主人俊美不俗,时常接触,终于不免心猿意马。
固然不敢行自荐枕席之事,可言辞举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