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章 决战之前(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春明门被袭,李由在、贺湛夺门遁逃,乃至突厥联军攻打潼关却遭遇大败的消息再也无法封锁,仍然留在长安的八望士官开始频频拜访薛公,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晋王系或许能够挽回社稷衰亡,无人不知薛绚之至今仍任太原府少尹,俨然晋王系亲信重臣,他们迫切地希望诸多猜测能在薛公口中得到证实,这对于他们的取舍至关重要。
    奇桑也终于意识到薛公的重要性,这日诏见,固然薛公仍以“抱病”的借口推脱,不过突厥那位传诏官这回却没有继续客气,逼迫薛公不得不奉令赴见。
    面对奇桑,薛公当然没有惊惶失措,当奇桑质问可曾知晓晋王野心时,薛公矢口否认:“老朽已经多年不问朝政,尤其长子被贬黜往岭南之后,无法约束嫡孙陆离以病弱之躯干涉权位之夺,忧心薛氏满门将有祸难临头,更加谨慎小心,不想诸多隐忍,却无法避免身陷战乱,老巧风烛残年,实在不愿颠沛流离,再者家门为大周显望,若因国难临头而无担当,即使饶幸得生,数百载积业也将毁于一旦,所以老朽才宁愿倾尽全力守卫我中华帝都,纵然败北,至少不为懦弱之徒,汗王试想,老朽倘若得知晋王烨能够振救君国于不亡,何至于将族中众多子弟,陷落异族俘虏,此时必然已在洛阳,为晋王烨效力。”
    奇桑怒极冷笑:“薛公这样说,便是承认不肯向我突厥臣服?”
    “只要还有一线希望,豪杰之士怎甘沦为投敌叛臣?汗王有枭雄之志,理应明白,要使天下归服,便必须证明汗王确乃天命所归,然而,眼下时势,纵然韦太后尽失人心,匡复治世却并非唯余汗王一人。”薛公凛然无惧:“纵然汗王要取老朽项上人头,老朽亦不愿向异族称臣。”
    薛公自求一死,咬定八望决无可能臣服,这当然激怒了突厥部将,兵败的耻辱让他们将李由在恨之入骨,奈何这时李由在已经脱身使他们鞭长莫及,他们的怒火当然要倾泻在其余周臣身上,纷纷上谏,要求奇桑下令斩杀周臣,就连谢莹,也建议奇桑干脆处死韦太夫人以及薛、崔二公。
    宇文盛却不赞成。
    李由在的逃离并没有牵连到他,因为二人虽同为周臣,却从来没有干连,李由在为柴取举荐,便连柴取,其实都没有被奇桑治罪。
    这说明奇桑虽然吃了一个败仗,却并没有丧失理智,非常清楚李由在只是个例,决不代表所有的周臣都如他一般居心叵测,譬如柴取,他倘若是晋王党,为何将长安城拱手相送?
    宇文盛提醒奇桑:“薛子瞻、崔政迂腐,并不代表八望尽乃迂腐之辈,可汗王若在此时诛杀世族,岂不越发让大周士官心向晋王?至于晋王妃之家眷,倘若死去,便毫无价值,臣以为目前关键,汗王还是需要夺取潼关,大败晋王,到时让晋王明悉厉害,再用王妃族人与之谈判,方为上策。”
    谢莹在冷静下来之后,也觉得薛公是有意离间,竟然附和道:“若非京兆尹提醒,妾身竟险些中计,贺烨若真重视崔、薛两门,这回完全可以让这二姓族人趁乱逃出春明门,然而一点没有动静,这是为何?说明贺烨根本没将崔、薛两门放在眼里,甚至担心若让汪亥崴与其联络,大有可能暴露,又或者是贺烨有意留薛公为质,激怒汗王,让汗王斩杀世族,如此一来,稍经挑拨,长安便会激发暴乱,动摇汗国根基。”
    谢莹还有假设:“贺烨并没料到汪亥崴已然暴露,留他在城中,必定还有后着,也许就是为了策发暴乱,如今汪亥崴虽说被处死,城中说不定还有残党,与其杀掉薛子瞻,不如放长线钓大鱼。”
    “贵主之计虽说可行,然而汗王还需加强戒备,莫如逼令诸贵,上缴兵器,另外还需加强管制,搜缴坊间刀剑器具,以防暴乱。”宇文盛补充道。
    其实长安为周室管辖时,显望之族虽然可以拥有一定数量的私卫,但如连弩、护甲等器具,自然不许各府私卫配备,不过刀剑等器物,莫说贵族家中常有,便连游侠豪客往往也会佩带,只这些兵器的杀伤力当然远远不如军队配备,属于管制之外。
    阿史那奇桑起初并不在意诸贵的私卫以及兵器,因为长安城内外驻守百万盟军,当然不惧城中暴乱,然而现下他必须攻夺潼关,而且决意亲征,那么便会抽调多数兵力,一旦后方暴乱,无疑不利局势,所以宇文盛的建议很得奇桑赞赏,他并没有为难薛子瞻,毫发无损地将人送回宣扬坊,甚至在决战之前,又举办了一场宴会,邀请诸贵出席,甚至对李由在不吝赞扬,声称虽说中计,被晋王贺烨伏击,若获李由在,势必斩杀,不过凭心而论,李由在能为晋王烨出生入死,其赤胆忠心实在让人肃然起敬。
    奇桑这是在向诸贵显示自己的宽容大度,同时也在暗示诸贵,晋王烨能救李由在、贺湛等亲信脱困,却对诸贵不闻不问,远近亲疏一目了然,向谁投效更有可能飞黄腾达,尔等好生衡量。
    还别说,这场宴会后果然收服了一些士官,大多是正统派,他们虽然反对韦后弄权,拒绝弃都东逃,但同样不能容忍晋王烨的谋逆之行,他们希望贺烨能与突厥拼个鱼死网破,这样一来,他们效忠的当朝天子贺洱便有望平息内忧外患,结束动乱的时局。
    于是他们大加赞颂汗王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