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 章|拒胡服赵臣抗旨 争王权燕宫起乱(2/13)
“哈哈哈哈,”武灵王爆出一串长笑,“是了,是了,苏子看得透彻,寡人之志是立小了。”倾身,“就寡人这个小志,苏子可有妙策?”
“大王是说胡服吗?”
“正是。”
“胡服有何难哉?”
“难在国人。万一他们不穿胡服呢?”
“大王想多了!”苏秦应道,“国人不会对抗胡服。大王之难不在庶民,不在乡野,而在大王身边,在宫廷,在贵胄!”
武灵王长吸一气,有顷,缓缓呼出:“你且说说,庶民为何不会拒穿胡服?”
“因为胡服方便劳作!”苏秦应道,“譬如说墨者,他们所衣就类似于胡服,紧凑,方便,干事利索,唯一不妥的是没有看相。但于庶民来说,是否入眼并不重要,日常劳作与养家糊口才是真章。”
“你解我一个大惑!”武灵王竖起拇指,“只要庶民不抗,身边人的事,赵雍自能搞定。这个了了,请言中山之事!”
“就眼前来说,中山之事,非赵一家之事!”苏秦看向中山方向,“昔年魏未能长期占有中山,非魏无力,是因为中山背后有赵、燕、齐三家。同样,大王也不可急图,因为中山背后虽无魏、韩,仍有齐、燕。大王真想图谋中山,就要耐下性子,先行胡服骑射,取楼烦,得漠北,再观契机,一举而定中山。”
“这个契机何在?”
“在于中山内政。大王可使人至中山问聘,交好中山,观察中山。如果中山内治,大王则要隐忍不发,以和为上;如果中山内不治,大王可先听燕、齐之见,再行征伐。”
“甚好!”武灵王盯住苏秦,“燕国之事呢?如果燕王真的禅让给子之——”顿住话头。
“唉!”苏秦给出长长一叹。
“苏子,”武灵王沉思一时,拱手,“赵雍有个请求,请苏子成全!”
“请求秦不敢受。大王有何旨意,但说就是!”
“楚国博大,秦、楚恰是对手,让他们自个折腾去。寡人求请苏子依旧留在邯郸,一是助雍推行胡服骑射,二是万一燕国有变,苏子也好少走一些路程。再说,苏子病体尚未康复,诸事皆小,身体事大。无论是天下还是赵国、燕国,全都离不开苏子,因而,苏子安康,事关天下,事关赵国,亦事关燕国!”武灵王言辞恳切,将燕国列在最后,语气加重。
显然,燕国是苏秦的死结。
沉思良久,苏秦拱手:“谢王关爱!至于是否赴郢,容秦斟酌几日,再禀大王!”
之后数日,武灵王拨出专款,集中邯郸城中所有裁缝赶制胡服,同时,利用各种途径传扬胡服之利,引发邯郸朝野喧闹。
邯郸常住户籍逾四十万口,有胡人不下五万,列国客流不下十万,在列国诸都中虽不算最大,却也不算小了。尤其是近年,赵人与北方胡人交往日多,迅速发展起冶铁业、皮革业与屠宰业,胡人定居邯郸者逐日增多。
胡人居中原,无论是贫是富,皆被中原人瞧不起,被视作次等国民。在邯郸大街上,只要胡服在身,连说话都不敢声高。
然而,赵王要行胡服了!穿胡服非但不再被人瞧不起,反倒是荣光的事,这令胡人奔走相告,本土赵人则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应对。
这且不说,为做足前戏,武灵王时不时就会穿胡服,骑胡马,背胡弓,配胡刀,带着他的清一色胡服卫队在邯郸城的几条主街招摇过市,引得邯郸胡人欢呼雀跃,看得邯郸本土赵人目瞪口呆。
如此闹腾约有旬日,武灵王觉得一切就绪了,这才正式下诏,在邯郸闹市区张帖诏书,大意是说,凡赵之民,无论男女,无论贵贱,日常须穿胡服,年纪在十五至四十的贵族壮男一旦出行,若无特殊原因,必须弃车骑马。诏书的最后一句是,所有官员,不穿胡服者不得上朝。
与此同时,武灵王将量身定制的胡服配发给每一位官员。
胡服配发完毕,武灵王传谕大朝,下大夫以上朝臣,皆着胡服朝于信宫正殿,由守殿侍卫验过服饰,方可入殿。
大朝这日,超过六成的官员因未穿胡服而被侍卫拒之门外。为首几人,是王叔赵造及赵燕、赵文等几个王室后生。
赵造是先君赵语的异母弟,有文韬武略,二十多岁就做了封疆大员,多年来一直镇守晋阳,抗御秦人。后来魏人庞涓伐邯郸,在战事紧急时,赵造赶回救援,之后就留在邯郸了。可以说,赵造是看着武灵王长大且监护他坐稳主位的顾命重臣之一,在邯郸王亲贵戚中地位之尊仅次于安阳君。
这么多的朝臣敢于违抗王命,主要就是看赵造与安阳君的眼色。
为支持武灵王,大朝这日,苏秦也拖着仍旧虚弱的身子前来上朝,整齐地穿着赵王所赐的官制胡服。
见众多朝臣以各种站姿守在殿门外面,苏秦顿住步子,细细打量他们。
苏秦注意到,有朝臣在走过来时将一个袋子什么的塞进袖管里。苏秦猜出,定是他在宽大的官袍里套穿胡服了,这个袋子是为应急才备下的。万一顶不过去,他只须把外套脱下,塞进袋中即可。苏秦看向众官员,见他们身上的官袍大都鼓囊囊的,晓得他们也都备下袋子了。
苏秦看到站在
“大王是说胡服吗?”
“正是。”
“胡服有何难哉?”
“难在国人。万一他们不穿胡服呢?”
“大王想多了!”苏秦应道,“国人不会对抗胡服。大王之难不在庶民,不在乡野,而在大王身边,在宫廷,在贵胄!”
武灵王长吸一气,有顷,缓缓呼出:“你且说说,庶民为何不会拒穿胡服?”
“因为胡服方便劳作!”苏秦应道,“譬如说墨者,他们所衣就类似于胡服,紧凑,方便,干事利索,唯一不妥的是没有看相。但于庶民来说,是否入眼并不重要,日常劳作与养家糊口才是真章。”
“你解我一个大惑!”武灵王竖起拇指,“只要庶民不抗,身边人的事,赵雍自能搞定。这个了了,请言中山之事!”
“就眼前来说,中山之事,非赵一家之事!”苏秦看向中山方向,“昔年魏未能长期占有中山,非魏无力,是因为中山背后有赵、燕、齐三家。同样,大王也不可急图,因为中山背后虽无魏、韩,仍有齐、燕。大王真想图谋中山,就要耐下性子,先行胡服骑射,取楼烦,得漠北,再观契机,一举而定中山。”
“这个契机何在?”
“在于中山内政。大王可使人至中山问聘,交好中山,观察中山。如果中山内治,大王则要隐忍不发,以和为上;如果中山内不治,大王可先听燕、齐之见,再行征伐。”
“甚好!”武灵王盯住苏秦,“燕国之事呢?如果燕王真的禅让给子之——”顿住话头。
“唉!”苏秦给出长长一叹。
“苏子,”武灵王沉思一时,拱手,“赵雍有个请求,请苏子成全!”
“请求秦不敢受。大王有何旨意,但说就是!”
“楚国博大,秦、楚恰是对手,让他们自个折腾去。寡人求请苏子依旧留在邯郸,一是助雍推行胡服骑射,二是万一燕国有变,苏子也好少走一些路程。再说,苏子病体尚未康复,诸事皆小,身体事大。无论是天下还是赵国、燕国,全都离不开苏子,因而,苏子安康,事关天下,事关赵国,亦事关燕国!”武灵王言辞恳切,将燕国列在最后,语气加重。
显然,燕国是苏秦的死结。
沉思良久,苏秦拱手:“谢王关爱!至于是否赴郢,容秦斟酌几日,再禀大王!”
之后数日,武灵王拨出专款,集中邯郸城中所有裁缝赶制胡服,同时,利用各种途径传扬胡服之利,引发邯郸朝野喧闹。
邯郸常住户籍逾四十万口,有胡人不下五万,列国客流不下十万,在列国诸都中虽不算最大,却也不算小了。尤其是近年,赵人与北方胡人交往日多,迅速发展起冶铁业、皮革业与屠宰业,胡人定居邯郸者逐日增多。
胡人居中原,无论是贫是富,皆被中原人瞧不起,被视作次等国民。在邯郸大街上,只要胡服在身,连说话都不敢声高。
然而,赵王要行胡服了!穿胡服非但不再被人瞧不起,反倒是荣光的事,这令胡人奔走相告,本土赵人则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应对。
这且不说,为做足前戏,武灵王时不时就会穿胡服,骑胡马,背胡弓,配胡刀,带着他的清一色胡服卫队在邯郸城的几条主街招摇过市,引得邯郸胡人欢呼雀跃,看得邯郸本土赵人目瞪口呆。
如此闹腾约有旬日,武灵王觉得一切就绪了,这才正式下诏,在邯郸闹市区张帖诏书,大意是说,凡赵之民,无论男女,无论贵贱,日常须穿胡服,年纪在十五至四十的贵族壮男一旦出行,若无特殊原因,必须弃车骑马。诏书的最后一句是,所有官员,不穿胡服者不得上朝。
与此同时,武灵王将量身定制的胡服配发给每一位官员。
胡服配发完毕,武灵王传谕大朝,下大夫以上朝臣,皆着胡服朝于信宫正殿,由守殿侍卫验过服饰,方可入殿。
大朝这日,超过六成的官员因未穿胡服而被侍卫拒之门外。为首几人,是王叔赵造及赵燕、赵文等几个王室后生。
赵造是先君赵语的异母弟,有文韬武略,二十多岁就做了封疆大员,多年来一直镇守晋阳,抗御秦人。后来魏人庞涓伐邯郸,在战事紧急时,赵造赶回救援,之后就留在邯郸了。可以说,赵造是看着武灵王长大且监护他坐稳主位的顾命重臣之一,在邯郸王亲贵戚中地位之尊仅次于安阳君。
这么多的朝臣敢于违抗王命,主要就是看赵造与安阳君的眼色。
为支持武灵王,大朝这日,苏秦也拖着仍旧虚弱的身子前来上朝,整齐地穿着赵王所赐的官制胡服。
见众多朝臣以各种站姿守在殿门外面,苏秦顿住步子,细细打量他们。
苏秦注意到,有朝臣在走过来时将一个袋子什么的塞进袖管里。苏秦猜出,定是他在宽大的官袍里套穿胡服了,这个袋子是为应急才备下的。万一顶不过去,他只须把外套脱下,塞进袋中即可。苏秦看向众官员,见他们身上的官袍大都鼓囊囊的,晓得他们也都备下袋子了。
苏秦看到站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