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夺兵(1/5)
“事不宜迟,侯爷当早作决断,再有拖延,或将生出其他变数!”
在位于延陵埠镇集中心的一座大宅之中,陈铭升作为削藩战事期间留守桃坞集屯营军府的都尉、护军府典军,也是信昌侯李普到金陵后征调兵户凑出七千精锐的主将,此时正昂首站在案前,青筋暴露的手按住腰间的佩刀,扬声劝信昌侯李普早作决断。
初夏时间,天色还刚刚有些炎意,夜色已深,大堂的门紧闭着,数支大烛正燃烧着,散发出蜂蜡的香气,不知从哪个缝隙里透进来的微风,吹得烛火微微晃动着,也令堂下诸将的脸色看上去颇为阴晴不定。
从金陵事变迄今已经过去五个多月,这期间发生的诸多事,仿佛有如铅般的阴云,压在他们的心头,令他们喘不过气来。
宝华山南麓原本位于京兆府所属的江乘县境内,设立桃坞集军府之后,南麓与赤山湖之间的土地便从江乘县划出来;宝华山往东则是润州治所所在的丹徒县境内,而东南则是另一个属于润州的大县丹阳。
过去五月时间内,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在桃坞集军府、江乘县、丹徒县、丹阳县四地。
最初时,看到安宁宫彻底掌握金陵城内外的禁军、侍卫亲军,信昌侯李普担心会陷入重围之中,毫不犹豫便放弃桃坞集军府(秋湖山)东进,先率部掩护家小东撤到丹徒城(润州城)。
楚州军前锋大将饶耿率八千楚州军精锐渡江南下,要为楚州军主力渡江挪开地方,信昌侯李普则让出临江的丹徒城,拖家带口撤到南五十余里外的丹阳城。
而待信王杨元演率八百银戟亲卫渡江进入丹徒城,便勒令李普率部出丹阳城,与楚州军前锋并行西进,与推进到宝华山东南麓的徐渚所部南衙禁军决战。
这一仗,信王杨元演是获得耀眼之极的大胜、大捷,杀得南衙禁军闻风丧胆,名闻天下,但信昌侯李普好不容易集结起来的近七千龙雀军精锐却被打溃、打残,被打得脊骨尽断。
更叫信昌侯李普难堪的,他率残部想要返回丹阳城休整时,楚州军将秦冉奉信王杨元演之命,已经率两千骑兵提前一步赶到丹阳城,控制四城城门。
信昌侯李普率残部被拒之城外,非但不敢强行夺回丹阳城,还眼睁睁的看着四万多老弱妇孺,被秦冉从丹阳城驱赶出来。
信昌侯李普只能带着四五万老弱妇孺及残兵,如丧家之犬般撤到丹阳城西南三十余里一座叫延陵的镇埠休整,也就是他们此时议事的地方所在。
延陵原为春秋时的吴国之地,为吴王之子季札封邑,春秋时期便筑城池,要远远早过周围现存的江乘、丹徒、丹阳、溧阳等城,但城池仅存三百余年便荒废了,目前仅存季子祠以及名为延陵墟的季子墓,在镇埠西浦河的西岸还能寻找到遗迹。
不过,延陵镇埠作为西浦河畔最重要的水陆码头,乃茅山东麓的水陆交会之地,越杭湖秀诸州的丝米纸墨等物,装船入太湖,大船走长江水道输往各地,小船则多走西浦河经赤山湖、秋浦河入金陵。
延陵虽是镇埠,却要比县城都要繁华数分。
除沿河镇埠屋舍鳞次栉比,镇外季子祠前些年乡贤募捐钱粮翻修,就建有六重院落、六十余间殿舍。
延陵与龙华埠等,并称金陵城二十四埠。
每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少则有上万艘次的大小商船途经延陵,这里也是金陵外围的米粮交易中心。
京兆府除了十一属县外,金陵城内就有六十余万人口,仅米粮一项,每年就需要从周围州县输入六七百万石之多,才能满足金陵城的消耗。
这么巨大的米粮消耗,一部分是通过田赋丁税从州县筹集纲粮,然后通过官员俸禄的形式发放下去,一部分则通过粮商从属县以及金陵以东盛产米粮的苏润常扬越杭秀湖等州贩运米粮进入金陵城,与其他炭布茶药等大宗物资一起,满足这座当世最为繁华的城市在物质上的需求。
延陵作为金陵外围的大宗物资交易集散地之一,昔时之繁荣,又岂是偏远县城能比的?
然而在金陵事变后,江南繁华之地空气里都弥漫着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息,除了当地人之外,商旅早就断绝,西浦河面上以往那遮天蔽日的舟楫帆桅骤然间稀稀落落下来。
剩下不多的几艘本地船,也在信昌侯李普率部撤来后直接征用了。
信昌侯李普率部撤到延陵休整,而不是直接撤到延陵以西仅二十里外的茅山据险以守,主要就是看中延陵水陆皆通、进退两宜的有利形势。
此外,延陵虽然从去年十一月之后便商旅中断,但之前是那样的繁华,镇埠及周边村庄里的存粮也多。
近五万眷属及残兵,被赶出丹阳城,那么多人就粮可不是什么易事,也只有延陵这样的大埠,才有可能相对容易的征集到足够供四五万老弱妇孺生存的粮秣。
虽说四五万人短时间内就粮还没有什么大问题,但被盟军如此算计,伤亡如此惨重,连同四万多老弱妇孺被驱赶出城池,士气之弱、军心涣散,也是不难想象的。
此时南衙禁军新败,正手忙脚乱的在秋湖山、江乘城组织新的防线。
而楚州军在楼船军水师收缩回金陵之后,主力
在位于延陵埠镇集中心的一座大宅之中,陈铭升作为削藩战事期间留守桃坞集屯营军府的都尉、护军府典军,也是信昌侯李普到金陵后征调兵户凑出七千精锐的主将,此时正昂首站在案前,青筋暴露的手按住腰间的佩刀,扬声劝信昌侯李普早作决断。
初夏时间,天色还刚刚有些炎意,夜色已深,大堂的门紧闭着,数支大烛正燃烧着,散发出蜂蜡的香气,不知从哪个缝隙里透进来的微风,吹得烛火微微晃动着,也令堂下诸将的脸色看上去颇为阴晴不定。
从金陵事变迄今已经过去五个多月,这期间发生的诸多事,仿佛有如铅般的阴云,压在他们的心头,令他们喘不过气来。
宝华山南麓原本位于京兆府所属的江乘县境内,设立桃坞集军府之后,南麓与赤山湖之间的土地便从江乘县划出来;宝华山往东则是润州治所所在的丹徒县境内,而东南则是另一个属于润州的大县丹阳。
过去五月时间内,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在桃坞集军府、江乘县、丹徒县、丹阳县四地。
最初时,看到安宁宫彻底掌握金陵城内外的禁军、侍卫亲军,信昌侯李普担心会陷入重围之中,毫不犹豫便放弃桃坞集军府(秋湖山)东进,先率部掩护家小东撤到丹徒城(润州城)。
楚州军前锋大将饶耿率八千楚州军精锐渡江南下,要为楚州军主力渡江挪开地方,信昌侯李普则让出临江的丹徒城,拖家带口撤到南五十余里外的丹阳城。
而待信王杨元演率八百银戟亲卫渡江进入丹徒城,便勒令李普率部出丹阳城,与楚州军前锋并行西进,与推进到宝华山东南麓的徐渚所部南衙禁军决战。
这一仗,信王杨元演是获得耀眼之极的大胜、大捷,杀得南衙禁军闻风丧胆,名闻天下,但信昌侯李普好不容易集结起来的近七千龙雀军精锐却被打溃、打残,被打得脊骨尽断。
更叫信昌侯李普难堪的,他率残部想要返回丹阳城休整时,楚州军将秦冉奉信王杨元演之命,已经率两千骑兵提前一步赶到丹阳城,控制四城城门。
信昌侯李普率残部被拒之城外,非但不敢强行夺回丹阳城,还眼睁睁的看着四万多老弱妇孺,被秦冉从丹阳城驱赶出来。
信昌侯李普只能带着四五万老弱妇孺及残兵,如丧家之犬般撤到丹阳城西南三十余里一座叫延陵的镇埠休整,也就是他们此时议事的地方所在。
延陵原为春秋时的吴国之地,为吴王之子季札封邑,春秋时期便筑城池,要远远早过周围现存的江乘、丹徒、丹阳、溧阳等城,但城池仅存三百余年便荒废了,目前仅存季子祠以及名为延陵墟的季子墓,在镇埠西浦河的西岸还能寻找到遗迹。
不过,延陵镇埠作为西浦河畔最重要的水陆码头,乃茅山东麓的水陆交会之地,越杭湖秀诸州的丝米纸墨等物,装船入太湖,大船走长江水道输往各地,小船则多走西浦河经赤山湖、秋浦河入金陵。
延陵虽是镇埠,却要比县城都要繁华数分。
除沿河镇埠屋舍鳞次栉比,镇外季子祠前些年乡贤募捐钱粮翻修,就建有六重院落、六十余间殿舍。
延陵与龙华埠等,并称金陵城二十四埠。
每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少则有上万艘次的大小商船途经延陵,这里也是金陵外围的米粮交易中心。
京兆府除了十一属县外,金陵城内就有六十余万人口,仅米粮一项,每年就需要从周围州县输入六七百万石之多,才能满足金陵城的消耗。
这么巨大的米粮消耗,一部分是通过田赋丁税从州县筹集纲粮,然后通过官员俸禄的形式发放下去,一部分则通过粮商从属县以及金陵以东盛产米粮的苏润常扬越杭秀湖等州贩运米粮进入金陵城,与其他炭布茶药等大宗物资一起,满足这座当世最为繁华的城市在物质上的需求。
延陵作为金陵外围的大宗物资交易集散地之一,昔时之繁荣,又岂是偏远县城能比的?
然而在金陵事变后,江南繁华之地空气里都弥漫着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息,除了当地人之外,商旅早就断绝,西浦河面上以往那遮天蔽日的舟楫帆桅骤然间稀稀落落下来。
剩下不多的几艘本地船,也在信昌侯李普率部撤来后直接征用了。
信昌侯李普率部撤到延陵休整,而不是直接撤到延陵以西仅二十里外的茅山据险以守,主要就是看中延陵水陆皆通、进退两宜的有利形势。
此外,延陵虽然从去年十一月之后便商旅中断,但之前是那样的繁华,镇埠及周边村庄里的存粮也多。
近五万眷属及残兵,被赶出丹阳城,那么多人就粮可不是什么易事,也只有延陵这样的大埠,才有可能相对容易的征集到足够供四五万老弱妇孺生存的粮秣。
虽说四五万人短时间内就粮还没有什么大问题,但被盟军如此算计,伤亡如此惨重,连同四万多老弱妇孺被驱赶出城池,士气之弱、军心涣散,也是不难想象的。
此时南衙禁军新败,正手忙脚乱的在秋湖山、江乘城组织新的防线。
而楚州军在楼船军水师收缩回金陵之后,主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