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章 李知诰的难处(1/2)
目前李知诰只能说较好的掌握了左龙雀军,但半年多时间,围巢州而未能陷之,损兵折将最终被迫撤走,对左龙雀军的士气打击也很严重。
而左武卫军这些年来一直都是杜崇韬的嫡系。
因为杨元溥怀疑杜崇韬为太后拉拢,才将杜崇韬调入朝中出任兵部尚书,使周数暂代左武卫军都指挥使一职。
虽然这时候已能确认杜崇韬与太后那边并没有牵涉,一切皆是吕轻侠等人的计谋,但即便周数现在全身心的倒入李知诰的怀抱里,他们想要如臂使指的掌握左武卫军,也不是三五个月,甚至不是三五年就能有所成的。
韩谦从早年招募家兵子弟起,就注重独立培养基层武官。
即便如此,荆襄战事前后,也出现诸多波折,直到奉旨胁裹缙云楼斥侯、左司工师及子弟潜逃叙州,再加上奚氏子弟组成的影卫,韩谦才算是真正拥有忠于自己的第一批骨干力量。
也依赖于这批骨干力量,韩谦在削藩战事初期组建的叙州兵,才能攻打辰州、武陵等地能无往不克。
削藩战事之后,不管韩谦明面上的官职起起伏伏,但他在叙州的嫡系力量始终还增强着。
待到金陵事变期间,韩谦潜入金陵,能在楚州军及安宁宫的对峙中找到机会,能迅速而凶猛的组建赤山军,能与楚州军精锐对阵而不落败势,能攻下郎溪城,迫使顾芝龙接受招安,最为核心的力量是他从叙州调往金陵参与赤山军组建的上千名基层武官及匠师。
此时棠邑兵看上去虽然也是草草编就,但除了早期随韩谦潜入金陵的侍卫外,后期从叙州调来的两千精锐,差不多有一半人经过讲武学堂系统性的培养。
有叙州精锐武官团体,有左广德军旧部的深厚底子,有以周惮、陈景舟为首的山寨系武官团体的支持,韩谦才能做到棠邑兵成军之日,就能直接拉出去跟寿州军精锐血战于野,才能做到两仗皆捷,甚至此时已经做出进攻历阳城的准备。
李知诰军事指挥能力在大楚,绝对不弱于任何一人,他所指挥的诸多战事,即便是韩谦都不能说比他做得更好;左龙雀军在李知诰麾下,也一直表现出足够强的战斗力。
然而,问题在于,在荆襄战事之前,李知诰一直都是信昌侯府的附庸,地位并不比柴建、李冲等人高出多少,诸事还得听李普、吕轻侠的命令行事。
他身边除了身边几十名基层武官外,其他方面都受制于李普以及躲在幕后的吕轻侠。
荆襄战事过后,李知诰坐镇均州,之后又坐镇邵州,再调任鄂州,即便吕轻侠都要表现出一番压制的势态,使得李知诰很难有培养嫡系的机会,即便有,也仅局限于传统的提拔、笼络,不要说学韩谦那般对武官团体进行成体系的培养了。
当世武官,要么来自于传统的将门,比如说浙东郡王府的子弟,要么就是将卒从底层一步步血腥拼杀出来。
这两个方式都注定传统的武官培养效率低下,且代价高昂。
而龙淮军的崛起过程中,先是分拆为左右龙雀军,之后高承源、柴建都先后从左龙雀军拆出一部分战力组建岳阳|水师、左神武军。
最终虽然使得李知诰能较好的掌握左龙雀军,但相当一批经历这些年血腥拼杀成长起来成熟的基层武官,都分拆出去了,真正留在李知诰麾下能用的人才还是相当有限;同时龙雀军内部也积累相当多的问题需要时间梳理。
说实话,李普及陈铭升等人倘若能在金陵事变期间直接战死,李知诰当时就与柴建直接瓜分信昌侯府的势力,情况都要比现在好受得多,所直接掌握的力量也要比现在强得多。
然而金陵事变期间,李普虽然最初兵败宝华山,之后又被韩谦夺了兵权,但他最终借助以李秀、李碛为首的李氏子弟,融合京畿世家及宣州兵,组建右广德军建立战功,非但没有名败身亡,在相当程度还挽回了声誉,维持住声望。
之后李普又将他所能掌控的资源,全力支持右神武军的建设,不仅进一步分散信昌侯府所能聚拢的力量,这些都直接限制了李知诰及左龙雀军的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吕轻侠虽然都在暗中支持李知诰,但同时也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制肘。
即便感受到棠邑兵及叙州的强势崛起,形势对李知诰来说变得更迫切,但他处世原则及心态与更习惯藏在暗处搞阴谋诡计的吕轻侠、姚惜水、李普等人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
他此时会更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去稳固自己的根基,而不是尽想着去拖别人的后腿、绞计脑汁去算计别人。
不要说未必就能拖得了叙州的后腿,就算能拖得了,与叙州两败俱伤,梁军、郑家等又岂是好相与的?
退一万步讲,即便他是前朝皇孙,吕轻侠也未必没有用柴建顶替他的可能。
韩谦与韩家倒戈,促使太后还朝辅政,而非摄政,实际上也极大减轻吕轻侠这些人对李知诰的制肘;而棠邑兵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攻陷历阳,将寿州军限制在巢州城内,兵锋无法往外伸展,也将使得舒州的东翼变得更安全,使得李知诰能腾出来做他想做的事情。
因此冯缭渡江回金陵城之前,韩谦就判断双方在配合进
而左武卫军这些年来一直都是杜崇韬的嫡系。
因为杨元溥怀疑杜崇韬为太后拉拢,才将杜崇韬调入朝中出任兵部尚书,使周数暂代左武卫军都指挥使一职。
虽然这时候已能确认杜崇韬与太后那边并没有牵涉,一切皆是吕轻侠等人的计谋,但即便周数现在全身心的倒入李知诰的怀抱里,他们想要如臂使指的掌握左武卫军,也不是三五个月,甚至不是三五年就能有所成的。
韩谦从早年招募家兵子弟起,就注重独立培养基层武官。
即便如此,荆襄战事前后,也出现诸多波折,直到奉旨胁裹缙云楼斥侯、左司工师及子弟潜逃叙州,再加上奚氏子弟组成的影卫,韩谦才算是真正拥有忠于自己的第一批骨干力量。
也依赖于这批骨干力量,韩谦在削藩战事初期组建的叙州兵,才能攻打辰州、武陵等地能无往不克。
削藩战事之后,不管韩谦明面上的官职起起伏伏,但他在叙州的嫡系力量始终还增强着。
待到金陵事变期间,韩谦潜入金陵,能在楚州军及安宁宫的对峙中找到机会,能迅速而凶猛的组建赤山军,能与楚州军精锐对阵而不落败势,能攻下郎溪城,迫使顾芝龙接受招安,最为核心的力量是他从叙州调往金陵参与赤山军组建的上千名基层武官及匠师。
此时棠邑兵看上去虽然也是草草编就,但除了早期随韩谦潜入金陵的侍卫外,后期从叙州调来的两千精锐,差不多有一半人经过讲武学堂系统性的培养。
有叙州精锐武官团体,有左广德军旧部的深厚底子,有以周惮、陈景舟为首的山寨系武官团体的支持,韩谦才能做到棠邑兵成军之日,就能直接拉出去跟寿州军精锐血战于野,才能做到两仗皆捷,甚至此时已经做出进攻历阳城的准备。
李知诰军事指挥能力在大楚,绝对不弱于任何一人,他所指挥的诸多战事,即便是韩谦都不能说比他做得更好;左龙雀军在李知诰麾下,也一直表现出足够强的战斗力。
然而,问题在于,在荆襄战事之前,李知诰一直都是信昌侯府的附庸,地位并不比柴建、李冲等人高出多少,诸事还得听李普、吕轻侠的命令行事。
他身边除了身边几十名基层武官外,其他方面都受制于李普以及躲在幕后的吕轻侠。
荆襄战事过后,李知诰坐镇均州,之后又坐镇邵州,再调任鄂州,即便吕轻侠都要表现出一番压制的势态,使得李知诰很难有培养嫡系的机会,即便有,也仅局限于传统的提拔、笼络,不要说学韩谦那般对武官团体进行成体系的培养了。
当世武官,要么来自于传统的将门,比如说浙东郡王府的子弟,要么就是将卒从底层一步步血腥拼杀出来。
这两个方式都注定传统的武官培养效率低下,且代价高昂。
而龙淮军的崛起过程中,先是分拆为左右龙雀军,之后高承源、柴建都先后从左龙雀军拆出一部分战力组建岳阳|水师、左神武军。
最终虽然使得李知诰能较好的掌握左龙雀军,但相当一批经历这些年血腥拼杀成长起来成熟的基层武官,都分拆出去了,真正留在李知诰麾下能用的人才还是相当有限;同时龙雀军内部也积累相当多的问题需要时间梳理。
说实话,李普及陈铭升等人倘若能在金陵事变期间直接战死,李知诰当时就与柴建直接瓜分信昌侯府的势力,情况都要比现在好受得多,所直接掌握的力量也要比现在强得多。
然而金陵事变期间,李普虽然最初兵败宝华山,之后又被韩谦夺了兵权,但他最终借助以李秀、李碛为首的李氏子弟,融合京畿世家及宣州兵,组建右广德军建立战功,非但没有名败身亡,在相当程度还挽回了声誉,维持住声望。
之后李普又将他所能掌控的资源,全力支持右神武军的建设,不仅进一步分散信昌侯府所能聚拢的力量,这些都直接限制了李知诰及左龙雀军的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吕轻侠虽然都在暗中支持李知诰,但同时也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制肘。
即便感受到棠邑兵及叙州的强势崛起,形势对李知诰来说变得更迫切,但他处世原则及心态与更习惯藏在暗处搞阴谋诡计的吕轻侠、姚惜水、李普等人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
他此时会更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去稳固自己的根基,而不是尽想着去拖别人的后腿、绞计脑汁去算计别人。
不要说未必就能拖得了叙州的后腿,就算能拖得了,与叙州两败俱伤,梁军、郑家等又岂是好相与的?
退一万步讲,即便他是前朝皇孙,吕轻侠也未必没有用柴建顶替他的可能。
韩谦与韩家倒戈,促使太后还朝辅政,而非摄政,实际上也极大减轻吕轻侠这些人对李知诰的制肘;而棠邑兵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攻陷历阳,将寿州军限制在巢州城内,兵锋无法往外伸展,也将使得舒州的东翼变得更安全,使得李知诰能腾出来做他想做的事情。
因此冯缭渡江回金陵城之前,韩谦就判断双方在配合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